17世纪初的东方探险:耶稣会士如何重塑欧亚认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0 04:15 1

摘要:那时候的欧洲地图上,契丹和中国被画成两个国家,连葡萄牙水手都分不清。鄂本笃翻过寒风刺骨的帕米尔高原,躲过沙漠强盗的刀剑,啃着干粮走了整整三年。

1607年,葡萄牙人鄂本笃背起行囊,从印度出发了。

这个耶稣会传教士心里揣着一个让欧洲人争论了几百年的谜题:传说中的“契丹”到底是不是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

那时候的欧洲地图上,契丹和中国被画成两个国家,连葡萄牙水手都分不清。鄂本笃翻过寒风刺骨的帕米尔高原,躲过沙漠强盗的刀剑,啃着干粮走了整整三年。

当他倒在甘肃酒泉的黄土坡上时,怀里还紧紧抱着几卷汉文公文和丝绸账本。这些沾着风沙的纸页,终于让欧洲人明白——“契丹就是中国”。一个误会,竟让人等了上千年。

1610年的澳门码头,金尼阁踩着摇晃的甲板踏上陆地。他兜里装着鄂本笃用命换来的真相,脑子里却装着更大的计划。

这个比利时传教士换上宽袖长袍,捧着自鸣钟和地球仪敲开了明朝官员的大门。在南京的书院里,他和和尚们辩论佛经,用几何题吸引读书人;在北京城,他跟着徐光启翻译《伊索寓言》,把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

金尼阁在日记里写:“他们盯着星盘的眼神,比看见十字架还亮。”原来传教不用念经,知识才是最好的桥梁。

1613年,金尼阁的船队载着三百多箱书回到欧洲。当《永乐大典》的抄本在罗马展开时,满屋子学者差点打翻墨水台。佛罗伦萨的老教授扯着胡子喊:“他们选官居然要考试?不看出身?!”

莱顿大学的辩论会上,年轻人拍着桌子争论:中国的科举是不是比咱们的贵族世袭强?更让教会冒冷汗的是,明朝法典里“杀人偿命”的条文,居然和《圣经》里的话像双胞胎。

巴黎酒馆里传开打油诗:“教皇的金冠到了北京,还不如草帽风光!”这些东方的故事,像块石头砸进了欧洲的思想深潭。

回头看这两个传教士的故事,他们哪里只是在找路传教?

鄂本笃走破的靴子,金尼阁翻烂的字典,不知不觉搭起了东西方比学问的擂台。伏尔泰捧着《大明会典》骂欧洲的专制,英国佬照着科举考卷设计公务员考试。

剑桥的李约瑟先生说得好:“欧洲人哪是在追捧中国?分明是举着东方的镜子照自己。”今天丝绸之路上跑着火车和光纤,可别忘了四百年前那些独自行走的背影——正是这些跨过雪山沙漠、带着偏见又打破偏见的人,让世界学会了对话。

参考来源

利玛窦、金尼阁,《基督教远征中国史》,1615年拉丁文版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华书局,1988年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56年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2001年

欧洲耶稣会档案馆藏鄂本笃旅行手稿(编号ARSI, Jap-Sin 161)

来源:夜话茶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