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之年,消费市场的隐藏脉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17:36 1

摘要:九月的开局热烈而喧腾,盛夏余温尚未散去。回望过去八个月,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出罕见的分化:奢侈品巨头业绩承压、传统黄金门店人流如织、Labubu 持续引爆全球社交平台、新能源汽车在内外市场双双刷新纪录、本土 AI 生态全面起势。喜忧交织,这些现象究竟只是阶段性热潮

九月的开局热烈而喧腾,盛夏余温尚未散去。回望过去八个月,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出罕见的分化:奢侈品巨头业绩承压、传统黄金门店人流如织、Labubu 持续引爆全球社交平台、新能源汽车在内外市场双双刷新纪录、本土 AI 生态全面起势。喜忧交织,这些现象究竟只是阶段性热潮,还是更深层次消费转型与产业重构的前兆?

随着二季度以来各行业数据及各大上市公司 2025 年中期财报相继披露,上半年的宏观消费版图已然明朗。终端层面上,消费者信心趋于稳定:中经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全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 89。虽然仍低于 2021 年 127 的峰值,但已回升至过去一年的相对高点。

不过,麦肯锡今年4月底发布的《新常态下的中国消费者》就已经指出: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定时,越来越多基于自身个人资产价值或收入等“硬性”因素,而非信心水平等“软性”因素。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亚洲消费与零售咨询业务负责人泽沛达(Daniel Zipser)在接受 Fast Company China 采访时指出:“消费者不再等待‘美好旧时光’的回归,而是已经主动向前。”这一转变体现在未来支出意愿的上升,以及近几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稳健扩张。据国家统计局,2025 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4.6%,二季度增长 5.4%,1-7 月累计增长 4.8%,泽沛达认为这些数字“均表现出健康的增长态势”

无论是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双十一,还是从十二月延续至春节的节日季,这些消费节点仍是品牌的必争之地。但更为关键的课题在于:如何在节点之外稳住基本面,并捕捉正在萌芽的消费新变化。

尽管宏观数据勾勒出市场的整体走向,但是在出行与交通的微观场景中,我们更能捕捉到消费心态的细微变化。2025 是人工智能渗透到千万百姓生活中的一年。然而,技术的迅速迭代反而让人们更加渴望与现实世界的真实连接。从户外运动到旅行,乃至日常出行,消费者对“在路上”有了更多期待与行动。

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 32.85 亿,同比增长 20.6%。国内居民出游花费 3.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2%。在境内、境外旅行全面强势回归的背景下,消费者们的旅行目的和偏好也日趋多元化。在刚刚结束的暑期出游高峰,“窝囊游”成为备受年轻人推崇的旅行方式——坐电梯爬山、缓降式蹦极、躺平式漂流等低强度、重舒适的体验开始盛行。而另一边,巴厘岛“体校”、塞尔维亚网球训练营、西班牙朝圣之路等以运动为目的的旅行在运动爱好者中盛行。

除了对旅途的多样化需求,消费者对驾车体验的追求也推动着汽车行业的演变和分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7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 1500 万辆,均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696.8 万辆和 693.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41.4%和 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一方面,增长离不开“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激励,支撑着汽车行业的整体增长;另一方面,车企不再盲目进行“价格战”,避免牺牲利润来抢夺市场份额。

图片来源:BYD

随着私家车保有量攀升,养车和用车等交通出行消费持续增长。在英敏特发布的《2025中国消费者: 深耕价值》报告中,英敏特中国品类总监顾菁指出:“车主需求逐渐从‘功能消费’转向‘情绪价值’。汽车制造与售后服务商需以‘智慧生活伙伴’定位,通过服务产品化(如车电分离)、运营智能化(如AI调度系统)以及生态开放化(跨行业联动)持续创新,拥抱行业‘新零售’变革。”

如果说“在路上”体现了消费者追求真实体验的渴望,那么“在线上”则折射出数字消费的另一面:高增长的背后,正伴随冷静与谨慎的再平衡。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 1-7 月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9.2%,创年内新高。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 6.3%,增速加快 0.3 个百分点,快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 个百分点。其中,上半年最重要的线上消费节点 618 数据也释放出些许积极信号:零售数据提供商星图数据统计,今年“618”期间全网商品交易总额(GMV)达到 8556 亿元人民币,较去年的 7428 亿元增长 15.2%,创历史新高。但是,这一增长是否是在各种补贴、折扣驱动之下的“需求前置”,将成为影响下半年线上零售表现的重要因素。

而我们已经可以从刚刚过去的七夕看出一些端倪:当促销不是核心叙事,消费者是否会买单?据数据智库 Re-Hub 的监测,在刚刚过去的七夕,奢侈品牌在天猫的总收入同比下降超过 20%,微博、微信、抖音和小红书四大平台的品牌内容互动量同比下降 47%。就小红书而言,品牌相关的 UGC 提及量同比小幅下滑,但其互动量同比减少了一半。

对于这样的下降趋势,DLG 中国区管理合伙人 Pablo Mauron 在 Fast Company China 的采访中解释道:“在连续几个季度的业绩承压之后,品牌在营销节点期间的营销活动上变得愈发谨慎。随着预算收紧,营销投入更加强调与实际转化的直接挂钩。” 在这一营销策略的调整之下,大型广告宣传减少,明星带动的流量高峰也随之锐减,社交媒体整体的互动水平显著下降。他表示:“通常而言,小红书上的品牌声量并不会因某一次营销活动而大幅波动,但当品牌淡化这些节日节点时,奢侈品整体的讨论度也不可避免地走低。”

除了大宗耐用品的消费,一些带给消费者“小美好”的产品在上半年出现了现象级的增长。其中,引起最大关注的非 Labubu 莫属。泡泡玛特的 2025 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营收 138.8 亿元,同比增长 204.4%,经调整净利润 47.1 亿元,同比增长 362.8%。就在 Labubu 的持续吸引力逐渐受到质疑时,泡泡玛特财报已经透露了新锐 IP 星星人的快速增长。

图片来源:泡泡玛特

正如泽沛达与 Fast Company China 分享的那样,“中国的消费增长更加多样化,并且正在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移。许多提供体验而非仅仅产品的企业都从中受益。

消费品之外,由 AI 驱动的美图 AI 闪光灯和 RoboNeo 的增长,也反映出“个性化体验”的重要性。美图 AI 闪光灯主要靠大模型对光线与人像、背景的相对关系的理解,针对弱光场景的照片实现补光,帮助用户突破拍照的场景限制;而 RoboNeo 则成为了用户制作个性化数字人和表情包的工具,在社交媒体实现病毒式传播。二者也助力美团在 2025 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实现 71.3%的增幅。这些产品之所以能从 C 端带动增长,是因为它们精准击中了消费者的“情感痛点”,让消费不再是“买产品”,而是“买快乐、买体验”

尽管从宏观环境看来,影响中国消费者经济预期的房地产市场持续承压,消费者信心仍然低迷,但消费者已经在向前看。这种趋势也将体现在下半年的市场表现中。

Mauron 认为:“考虑到 2024 年的低基数,即将到来的消费季有望出现复苏迹象,这一点我们已在 7 月和 8 月观察到。虽然不太可能重返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整体市场有望回归稳定。尽管营收可能回暖,但消费者心态已发生深刻转变:注重价值、更加理性和有意识的消费习惯将持续存在。”

无论是“在路上”、“在线上”还是“在心上”,重要的是“向前”,而不是继续沉浸在“经济上行的美”的回忆中,亦不是期待下一个“牛市”。

来源:出色WSJ中文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