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必须吃药吗?主任揭开患者最怕真相,这些事医生都不敢说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1 15:57 1

摘要:“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严重疾病。”这是《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在202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结论。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严重疾病。”这是《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在202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结论。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很多患者最害怕的不是确诊抑郁症,而是医生说出那句话:“你需要长期服药。”

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认为吃抗抑郁药是在“靠药物活着”,他们质疑药物的必要性,担心副作用,更担心“上瘾”甚至“变傻”。

这些恐惧,背后隐藏着一个被多数医生讳莫如深的真相——抑郁症的治疗远不止吃药这么简单。

事实上,“抑郁症是否必须吃药”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答案。它牵涉到疾病的严重程度、个体的生理基础、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系统,甚至患者的文化背景与信仰体系。

医生们往往不会在初诊时就“说透”所有真相,是因为这一切远比“开药”复杂得多。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一种以持续性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认知功能下降、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发布的数据,全球约有3.8%的人口患有抑郁症,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青少年患病率持续上升。

在中国,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抑郁障碍患病率已接近7.4%,但就诊率不足20%。

从西医角度看,抑郁症被认为与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尤其是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等的减少。

脑功能成像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海马体等脑区存在功能活动异常。

正因如此,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等——被用于调节这些神经递质,从而缓解症状。

但药物只是“调整神经化学”的工具,无法解决情绪背后的所有根源。

中医则从“气血失调”“肝郁气滞”角度解释抑郁。《黄帝内经》早有“悲则气消”之说,认为情志内伤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衡,尤以肝气郁结最为常见。

中医治疗强调“调气和情”“疏肝解郁”,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遥散等方剂,辅以针灸、推拿等疗法,目的在于从整体入手恢复身心平衡。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正在成为抑郁症干预的新趋势。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联合西药干预能缩短疗程、减轻副作用、提高依从性。

如北京协和医院精神科研究指出,柴胡类中药联合SSRIs治疗中重度抑郁患者时,显著提高了HAMD评分的下降幅度,且胃肠道不良反应显著减少。

但是否所有抑郁症患者都必须吃药?答案是否定的。

轻度抑郁或情绪低落状态(subthreshold depression),在不影响基本生活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式,如心理治疗、行为干预、规律作息干预等。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人际疗法(IPT)、正念减压疗法(MBCT)等,这些方法已被美国精神病学会(APA)纳入治疗指南,效果经多项RCT研究证实。

但对于中重度抑郁患者,尤其出现自杀意念、持续失眠、体重明显下降、功能严重受损者,药物治疗是必须的。

这并不是医生“强行开药”,而是基于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例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0年关于SSRI疗效的Meta分析显示,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重度抑郁患者的HAMD评分,并减少复发风险。

药物不是魔法,也不会让人“成瘾”。大多数抗抑郁药物并不产生真正的“依赖性”,但确实需要逐渐减量停药,否则可能引起停药综合征。

正如降压药控制高血压一样,抗抑郁药物控制的是大脑的“神经炎症”与“情绪机制”,而不是让一个人永远依赖药物。

医生之所以不愿“说透”,是出于对患者依从性的担忧。过早强调“药物长期服用”或“治疗周期长”,容易引起患者恐慌。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医生会选择“阶段性谈话”,逐步引导患者接受治疗的全过程。

当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理解,已经超越过去单一的“情绪障碍”定义,而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多维因素的系统性疾病。

压力事件(如亲人去世、失业)、人格特质(如回避型人格)、生活方式(如久坐、熬夜)、炎症反应(如CRP升高)等,都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日常预防方面,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社交、合理饮食、避免过度饮酒及电子设备使用过度,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有效方式。

其中,有氧运动被反复证实可以显著减少抑郁症风险。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指出,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使抑郁症风险降低26%。

医生的建议是:抑郁症的治疗并不意味着一味依赖药物,但也不能谈药色变。真正有效的治疗,应建立在多维干预、个体化评估基础上。

西医调理神经递质,中医调和气血,心理治疗重塑认知,社会支持构建安全感,这才是完整的治疗体系。

对于医生而言,最难的是找到患者的“病根”,而不是简单地开一张处方。

在三甲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医生经常面对这样一个悖论:患者来求助,却最怕“吃药”。

他们希望“谈谈就好”,但对那些深陷痛苦、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而言,仅靠谈话远远不够。

医生的责任,不只是治疗疾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导患者看清疾病的本质,从而科学地接受治疗、配合干预、重建生活。

每一位抑郁症患者都应知道,真正被“治愈”的不是情绪,而是对生活的掌控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