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每年手术近0.8亿人次,其中绝大多数须在术中接受全身麻醉下的机械通气支持。围手术期机械通气可能造成通气和气体交换机制受损、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等而增加术中肺损伤和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PPC
(关注 回复:指南获取全部国内外专家指南)
图片来源 | 网络
我国每年手术近0.8亿人次,其中绝大多数须在术中接受全身麻醉下的机械通气支持。围手术期机械通气可能造成通气和气体交换机制受损、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等而增加术中肺损伤和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PPC)风险。
研究报道,在接受非心胸手术患者中,肺部感染、肺不张、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等PPC发生率为11%~59%。围手术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已被证实是降低PPC的有效措施,相关国际专家共识于2019年发布。然而,国内调查性研究显示,我国麻醉医生对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理论认识与临床实践存在差异。
随着近年来新的临床证据不断涌现,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麻醉医生应用的围手术期机械通气专家共识,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本专家共识基于当前临床证据,为成人非心胸手术提供围手术期机械通气的临床实践推荐。
1 共识制定过程
本共识制定采用改良德尔菲调查法。
第1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余海教授牵头组建工作小组,该小组包含3名主任医师和2名主治医师,他们来自知名三级甲等医院心胸麻醉和普外麻醉专业,并且都有超过10年的临床麻醉经验。工作小组起草了围手术期机械通气领域需要达成专家共识的临床问题,并由8名来自成渝地区知名麻醉学教授/主任医师组成的核心专家团队进行开放式讨论,最终筛选出18个拟纳入共识的临床问题。
第2步:工作小组依据PICO[研究对象(Participants)、干预措施(Interventions)、对照(Comparisons)和结局(Outcomes)]原则,对每一个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证据检索和总结,形成共识初稿。
第3步:成都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和重庆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分会遴选推举 20名成员组成专家委员会,推举标准:在围手术期机械通气/麻醉学领域具有丰富经验以及权威性的专家学者。由专家委员会对共识初稿进行匿名投票并反馈。共识投票方法:参考Likert9级量表,不同意为1~3分,不确定为 4~6分,同意为7~9分(1~6分需给出理由或建议)。
证据分级和推荐:按照GRADE评分进行总结和评估。根据质量等级,证据被标注为高、中、低和极低,随后予以推荐强度分级。
第4步:经过2轮匿名反馈调查,每条共识投票同意率>70% 即可纳入共识。第5步:通过1轮专家组集体讨论后形成终版共识。具体流程见图1。
2 共识内容
本共识共形成28条关于成人非心胸手术围手术期机械通气管理的共识意见(表1)。
2.1
围手术期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的风险评估
围手术期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主要包括容积伤、气压伤、萎陷伤、生物伤和剪切伤,其临床特征为PPC风险增加:
①容积伤:机械通气诱发的容积伤来源于高潮气量通气,导致肺泡破裂和严重气体外漏(如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
②气压伤:机械通气导致的气压伤来源于肺泡压或跨肺压而非气道压,高气道压力本身并不会导致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
③萎陷伤:肺泡周期性的塌陷所造成的损伤;
④生物伤:指局部或广泛的生物反应,如激活促炎和促损伤的细胞因子级联反应;
⑤剪切伤:由于肺泡通气不均匀产生的区域力学差异诱发了额外的机械应力产生的肺损伤。
2.1.1 危险因素
全面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是评估PPC风险的关键,建议已经建立电子信息化系统的医疗单位将PPC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嵌入术前访视电子信息化系统。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风险因素包括:
①一般状况:年龄>50岁,吸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级,体质量指数>40 kg/m2;
②合并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呼吸系统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间质性肺疾病,控制不良的支气管哮喘,肺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低白蛋白血症(血白蛋白300g/L,以及术前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saturation, SpO2)≤95%;
③手术因素:手术部位(大血管、上腹部、头颈及神经外科手术),预计手术时长>2h和急诊手术。
2.1.2 个体化的优化策略
基于术前PPC危险因素评估的优化策略包括:①改善心肺功能状态;②营养支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③术前教育,包括戒烟4周和呼吸功能锻炼;④多学科讨论。
2.2
麻醉诱导阶段的通气方法建议
2.2.1 患者体位
麻醉诱导时仰卧位可导致腹部脏器向头侧移位,从而迫使膈肌上移。与仰卧位相比,头高位可提高给氧去氮的效能,延长呼吸暂停的安全时间。尤其是对于肥胖患者,30°头高位与仰卧位相比可有效减少功能残气量的降低。
2.2.2 诱导期间预充氧
在麻醉诱导时进行预充氧可增加氧储备。维持呼气末氧浓度>90%的高效预充氧是气管插管过程中预防低氧血症的关键。肺活量呼吸法在至少10 L/min的新鲜气流量下可实现快速预充氧。
Nimmagadda 等研究显示,采用100%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atory oxygen, FiO2)进行预充氧时,在10L/min 新鲜气流量下进行1min8次肺活量呼吸和在5 L/min 新鲜气流量下进行3min正常潮气量呼吸同样有效。
预充氧最重要的潜在并发症是吸收性肺不张,麻醉诱导后肺不张发生率高达 90%。麻醉诱导以80%FiO2预充氧可减少肺不张,但会缩短呼吸暂停的安全时间。临床医生必须权衡肺不张与呼吸暂停的安全时间缩短的相对风险。对于肥胖患者,与常规面罩预充氧相比,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可延长呼吸暂停的安全时间。
2.2.3 诱导期间通气
麻醉诱导期间可采用手动或机械控制行面罩正压通气,必要时可采用双人正压通气。在面罩通气期间联合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可延长呼吸暂停的安全时间,改善氧合。然而,PEEP 的应用或气道峰压(peak pressure, Ppeak)>15cmH2O(1cm H2O=0.098 kPa)可能会增加胃进气风险。
与单独使用面罩相比,头高位高流量鼻导管(high-flow nasal cannula, HFNC)可有效延长呼吸暂停的安全时间。该技术可改善二氧化碳清除和增强氧合,但存在胃进气的风险。
HFNC 适用于头颈手术中面罩通气受限的患者等。诱导期间可根据气道通畅度置入鼻或口咽通气装置来缓解上气道梗阻,但如果患者存在以下情况则禁忌使用:①口腔及上下颌骨创伤、咽部气道占位性病变、喉头水肿、哮喘、门齿有折断或脱落危险、频繁呕吐;②鼻息肉、鼻出血倾向、鼻外伤、鼻腔畸形、鼻腔炎症、明显的鼻中隔偏曲、凝血功能异常、颅底骨折、脑脊液耳鼻漏等。
2.3
术中机械通气策略
2.3.1 常用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针对机械通气诱导肺损伤的一系列通气设置优化措施称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改善全身麻醉后肺部结局的有效措施,相比于传统的通气方式可减少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改善肺功能、降低PPC发生率和死亡率。
①经典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主要包含小潮气量、适当的PEEP、肺复张和低平台压等(详见2.3.3~2.3.5节描述)。
② 肺开放通气策略:肺开放通气是一种结合了小潮气量、肺复张和个体化 PEEP 滴定的联合策略。该策略强调尽可能打开塌陷的肺泡和维持其复张。
③驱动压导向通气策略:驱动压是促使肺泡开放的压力,代表肺实质在整个吸气过程中受到的压力。驱动压是气道平台压(plateau pressure,Pplat)与PEEP的差值(Pplat–PEEP),
④ 机械功率导向通气策略:机械功率是呼吸机维持通气所做的功,是传递给呼吸系统和肺的能量总和。机械功率(J/min)计算为 0.098×RR×VT×[PEEP+(Pplat–PEEP)/2+(Ppeak–Pplat)],其中RR表示呼吸频率,VT表示潮气量。较高的机械功率与患者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死亡率有关,但目前暂缺乏机械功率最佳值的证据。
2.3.2 术中机械通气的通气模式
目前常用的术中机械通气模式包括容量控制通气 (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VCV)、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controlled ventilation, PCV)、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ressure-control with volume guaranteed ventilation, PCV-VG)。
VCV 也称容量限制通气或容量循环通气,呼吸机以恒定流量传送潮气量。在PCV模式下,呼吸机可在吸气相维持恒定压力,同时流量逐渐降低。PCV-VG具有PCV的优势,同时根据患者肺顺应性的变化保障设置的最低潮气量。
虽然研究发现PCV和PCV-VG模式下Ppeak更低、肺顺应性更好,但由于临床结局的相似性,实现肺保护性通气的最佳通气模式选择尚无定论。近期的研究发现,在接受腹部手术和心胸手术的患者中,通气方式的选择并未降低PPC风险。常用的通气模式特点见图2。
2.3.3 术中机械通气的潮气量
术中以小潮气量(6~8 mL/kg)通气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项高质量研究证实,设定小潮气量通气能减少肺扩张伤和肺部感染等 PPC。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小潮气量通气期间,应联合 PEEP 和肺复张来改善肺顺应性和防止肺不张。容积主要由性别和身高决定,建议以患者的预测体重来确定潮气量。
推荐的预测体重公式为男性:50.0+0.905×(身高–152.4),女性:45.5+0.905×(身高–152.4)。为方便应用,可将公式简化为 0.91×(身高–152.4)+50/45.5。
2.3.4 术中机械通气的PEEP
PEEP是指在机械通气呼气末时维持一定水平的正压,使肺泡压高于大气压。PEEP可通过增加肺再通气、促塌陷肺区域开放、增加气体交换面积和减少肺内分流从而提高氧合。多项研究表明5~10 cmH2O 水平的PEEP 可以优化通气生理、改善肺功能和降低肺不张风险,过低(≤2 cm H2O)或过高(≥12 cm H2O)的 PEEP则无益,但其最佳水平没有定论。
推荐个体化的PEEP滴定,即根据驱动压、动脉氧分压、氧合指数、SpO2、肺顺应性和/或肺超声来调整。滴定个体化PEEP 水平采用递增法,从2cmH2O开始,每次呼吸周期递增2cmH2O,在观测到最低驱动压、最佳氧合、最高顺应性或最少肺不张时获得个体化PEEP水平,如有条件,可在床旁肺超声或胸电阻抗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监测下进行。
个体化PEEP滴定受限于各医学中心设备和麻醉医生掌握程度。以驱动压为导向的PEEP滴定法提示大部分手术患者的最佳PEEP范围为5~8cm H2O。基于现有的临床证据,建议可应用5~8 cmH2OPEEP,且应在低氧、氧合指数下降或肺顺应性降低时予以个体化滴定调整。PEEP滴定或高水平PEEP维持期间需关注其对循环的负面影响,通常表现为低血压。
2.3.5 术中机械通气的肺复张策略
肺复张指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应用持续增加或维持较高的短暂正压通气使塌陷肺泡扩张,从而改善局部通气、促进肺泡再灌注和增大有效通气区域,达到逆转肺不张和提高氧合的目的。现有证据表明,对于非肥胖患者,肺复张的持续正压应达到30~40cmH2O,对于肥胖患者须达到 40~45 cmH2O。
在实施肺复张时,应保持能维持SpO2≥90%的最低FiO2即可。肺复张可通过手控或机控两种方法完成,更推荐机控通气下的肺复张以达到均匀扩张肺泡和降低血流动力学紊乱风险的目的。手控肺复张指在麻醉机手控状态下调节逸气阀到30~40cmH2O后,持续挤压储气囊维持15~30s。机控肺复张包括VCV 和PCV模式下的操作,需先设置吸呼比为1∶1、呼吸频率 6~8次/min 和峰压限制为45cmH2O。
VCV模式下,PEEP设置10~12cmH2O,潮气量从6~8mL/kg开始,每 3~6次呼吸增加4mL/kg,直至达到平台压30~40cmH2O,维持3~6 次呼吸后完成肺复张,如潮气量达到麻醉机上限仍无法实现目标平台压,则增加 PEEP。
PCV模式下,吸气压力从15~20cmH2O 开始,每3~6次呼吸PEEP增加5cmH2O,直至达到平台压30~40cmH2O,维持3~6 次呼吸后完成肺复张。肺复张的实施节点和频率目前没有定论,研究发现每小时进行肺复张并不降低PPC风险。推荐至少在气管插管后和气管拔管前各进行1次。如术中出现氧合下降,应在排除通气不足、分泌物阻塞等原因后进行1~2次肺复张,以排除和治疗肺不张引起的低氧血症。
肺复张策略对于肺泡再灌注的效果可通过压力-容量曲线、氧合指数、床旁肺超声或/和EIT监测。在肺复张结束后应立即恢复小潮气量和PEEP设置。肺复张可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右心房压升高和心排出量下降,特别是在机体容量欠缺的时候。因此在进行肺复张时,应密切关注血压的波动,在血压明显降低时应暂停操作。
2.3.6 术中机械通气的吸呼比、呼吸频率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ETCO2)
吸呼比推荐常规设置为1∶2,这与正常呼吸生理相似。有数项研究表明,延长吸气时间的等比通气(吸呼比 1∶1)可改善腔镜手术中的氧合、减少生理性呼吸死腔、降低Ppeak和Pplat。其潜在机制是吸气时间延长可升高平均气道力,吸气流量减慢致气体在肺内分布改善,以及由于呼气时间短而产生内源性PEEP。
因此,在腔镜手术等特殊手术人群,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吸气时间。Meta分析显示,反比通气[吸呼比(1~4)∶1]可降低Ppeak和改善动态顺应性,但应根据临床情况采用。机械通气中呼吸频率推荐常规设置为8~12次/min,并调整以维持正常的ETCO2水平。在联合小潮气量通气的腔镜手术中,为避免ETCO2过高,可能需要较快的呼吸频率(12~18 次/min)。为避免快呼吸频率导致的呼吸叠加和内源性PEEP过高,不建议呼吸频率超过18~20 次/min。
2.3.7 术中机械通气的FiO2和新鲜气流量
术中超出生理范围的过量氧供应不仅对肺有直接毒性作用,还会促心肺脑血管收缩、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高FiO2与肺不张等PPC风险增高相关,并可能增高术后死亡率。30%~50%FiO2可降低手术患者术后肺不张风险。推荐在没有低氧血症的情况下,维持术中FiO2≤40%。常规新鲜气流量为 1~2 L/min,在部分吸入麻醉和小儿麻醉中可能用到低新鲜气流量(1 L/min),不建议常规应用高新鲜气流量(≥3 L/min)。
2.3.8 术中通气相关的监测建议
①呼吸动力学监测:良好的呼吸动力学监测可以改善患者肺顺应性和氧合。建议术中持续监测重要呼吸参数,包括潮气量、Ppeak、Pplat、吸呼比和肺顺应性,如有条件可监测平均气道压、压力-容量曲线等。
②呼气末二氧化碳的监测:建议术中连续监测ETCO2的数值和波形,不仅可判断气管导管的位置,还反映肺通气和肺血流,其正常值为35~45mm Hg(1mm Hg=0.133 kPa)。
③FiO2监测:全身麻醉期间应常规监测FiO2,具体见 2.3.7。
④氧合指数监测:术中监测SpO2的同时,对某些患者还需要进行氧合指数的监测,正常值应≥300mmHg。如果术中出现低于300mmHg的状况,应快速进行病因分析和对症处理。由于氧合指数受温度、贫血、内环境等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分析。
⑤床旁肺超声:围手术期肺不张病变范围和程度较轻,胸部X线片不易诊断,而诊断肺不张的金标准胸部CT依赖于特定的场所和设备,在手术中难以实现。肺超声对围手术期肺不张的诊断准确率与CT相似度约为 90%,能够在术中实时监测肺不张、胸腔积液、气胸等重要征象,可在减少射线暴露的情况下指导机械通气。建议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麻醉医师应接受肺超声技术系统培训。
⑥EIT:EIT是一种床旁、无创、无辐射的肺通气监测技术,主要原理是根据肺组织的生物导电性因含气量不同而存在差异的原理,通过局部电极感应呼吸过程中胸腔生物电阻抗变化,再利用相应的成像算法监测肺不同区域内通气功能的状态。EIT还可用于指导实时肺复张、个体化 PEEP 设定和确立最佳通气策略。
⑦通气血流比(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V/Q)监测:术中 V/Q 失调可能会增加非心脏大手术的患者术后PPC风险,但是由于床旁评估 V/Q的自动肺参数估计技术依赖特殊设备,临床应用尚存在一定困难。
2.4
麻醉苏醒期通气相关建议
麻醉苏醒期指从手术结束时停止使用麻醉药和辅助药物后,意识呼吸逐渐恢复的时期。气管拔管前患者需经历从机械通气到自主呼吸的转换,这过程中通气模式的选择有间歇手控辅助通气、机控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SIMV)和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PSV)模式等。
对于全身麻醉患者的苏醒期气管拔管前机械通气模式,目前尚无定论。SIMV模式在机控呼吸与自主呼吸同步的基础上提供设定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可与PCV、PSV模式同时应用。PSV模式可单独应用于已有自主呼吸的患者来提供压力辅助通气。
SIMV和PSV均可减少呼吸功、抵消麻醉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以及在撤机前进行支持通气。为促进带管顺应和减少不均匀通气导致的肺不张等,我们建议如有条件,应在苏醒阶段采用SIMV(无论有无自主呼吸)或PSV(有自主呼吸),否则仍继续机控通气。气管拔管前应避免通过中断通气让二氧化碳蓄积刺激自主呼吸恢复,因为呼吸暂停与肺泡塌陷相关,可能引起肺不张。
建议麻醉苏醒阶段气管拔管前进行辅助给氧,以预防气管拔管后低氧。但是,气管拔管前即使短暂地给予高FiO2也可能产生吸收性肺不张。因此,根据目前的证据,我们建议避免在气管拔管前应用高FiO2,30%~40% FiO2即能在提供保证氧合的同时减少肺不张。
拔管时维持30°头高位可显著降低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推荐常规通过鼻导管吸入低流量氧气(2~3 L/min,FiO2≤40%)行常规氧疗维持SpO2≥95%。对低氧血症高风险患者和肥胖患者,建议苏醒期机控通气时常规给予PEEP,气管拔管后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HFNC氧疗以改善氧合和降低低氧血症风险。有研究建议对PPC高风险患者实施无创间歇正压通气,但该技术并未降低 PPC发生率,此结论尚存在争议。
近年,有研究提出采用无创的 SpO2/FiO2比作为低氧血症筛查的评估。SpO2/FiO2和氧合指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当 SpO2/FiO2450时,可转入普通病房。需要注意的是,术后苏醒期不同的吸氧装置可达的氧浓度不同,具体参照表2。
2.5
特殊患者通气建议
2.5.1 肥胖患者的通气建议
肥胖患者的呼吸系统顺应性降低、膈肌升高、肺活量下降、肺容量减少伴肺不张增加、小气道闭合、阻力增加,并存在较高的腹内压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因此是PPC发病的高危人群。
研究证实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减少肥胖患者的通气相关肺损伤。研究指出术中维持≥10cmH2O的PEEP可以显著降低肥胖患者PPC的发生率,但最佳PEEP值尚无定论,设置PEEP可能需要个体化,并根据患者和手术情况进行调整。肥胖患者还应该适当提高呼吸频率,因为肥胖患者的二氧化碳产生过多,会继发于高耗氧量,引起呼吸功增加。
2.5.2 合并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通气建议
①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痉挛
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支气管痉挛的风险高达4.2%。研究表明,手术前近 3 个月内未控制的哮喘患者术后死亡率是健康患者的2倍,术后肺炎发生率为健康患者的3倍。
建议对合并哮喘患者的呼吸功能和哮喘控制情况进行准确的临床评估,并根据患者哮喘控制情况、手术紧急程度、术前干预方案等评估哮喘患者在全身麻醉中发生支气管痉挛的危险程度,以制定相应的麻醉计划。术中一旦发生支气管痉挛,应立即消除刺激因素、加深麻醉、给予β2受体激动剂等。
机械通气中应注意提供足够长的呼气时间以避免内源性PEEP,这可以通过使用比平时更小的潮气量来实现。此外,目前尚无证据支持任一通气模式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但应用VCV模式时可直接监测 Ppeak和 Pplat,必要时手控通气以克服气道阻力所致的通气不足。
②慢阻肺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病理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PPC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慢阻肺患者需综合手术紧急程度和患者病情制定麻醉方案,尽可能避免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必要时可进行多学科讨论。此类患者术中最优通气模式的选择尚无定论,目前认为PCV-VG模式可降低肺气压伤风险、有利于术后肺功能恢复。术中通气推荐如下:
A. 推荐慢阻肺患者采用小潮气量(6~8 mL/kg 预测体重)通气以减少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和预防过度通气。
B.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允许充分的呼气,建议选择较低的呼吸频率,如6~10 次/min。
C. 在血液动力学稳定的人群中,允许适当的高碳酸血症。在降低呼吸频率、允许性高碳酸血症、调节吸呼比等更基本的干预措施仍无法改善患者氧合时,可在有丰富经验的上级医师指导下适当提高吸气峰压。
D. 对慢阻肺患者应用PEEP可在呼气末保持小气道开放,改善与呼吸肌的相互作用和减少呼吸做功。
E. 建议对于慢阻肺患者,外源性PEEP应接近 80%~85% 或等于可测得的内源性PEEP值。但在临床工作中,内源性PEEP值的测定存在困难,建议采用个体化PEEP设定。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采用EIT指导确定PEEP水平。
③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ALI/ARDS是由多种因素诱导全身系统炎性疾病的肺部表现。肺保护性通气是治疗ARDS的有效手段,应早期给予小潮气量(6 mL/kg)、PEEP>5 cmH2O并维持平台压
2.5.3 俯卧位患者的通气建议
俯卧位患者的胸腔压力分布更均匀,重度依赖区肺泡更容易张开,且俯卧位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背侧组织的压力,利于肺复张。对于俯卧位患者,建议给予肺保护性通气(小潮气量、5 cmH2OPEEP 和肺复张)可降低气压伤风险、减少肺部炎症和改善术后氧合的同时不增加心血管事件。此外,有研究表明PCV模式更有利于降低短期术后白细胞介素-6 和C反应蛋白水平及术后PPC的发生率,可能提供更理想的通气参数。
2.5.4 头低足高位患者的通气建议
头低足高位(Trendelenburg)手术时,患者的腹腔脏器向头端移动造成腹内压增高,导致膈肌上移、胸内压升高、肺泡扩张受限和气道阻力增大等。推荐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以改善术中氧合和减少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另外可以考虑稍高水平 PEEP(>10 cmH2O)有利于减少肺不张,但须保持循环稳定。
3
小结
围手术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PPC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本专家共识共形成28条关于成人非心胸手术围手术期机械通气的具有中-高级证据质量和专家强烈支持的推荐和声明,是针对这一领域临床证据的更新。本专家共识总结并评价了最新围手术期机械通气管理策略,对成人非心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机械通气临床实践极具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成都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重庆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分会.成人非心胸手术围手术期机械通气专家共识[J/OL].华西医学,1-12[2024-12-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356.r.20241121.1129.010.html.
出处:梧桐医学公众号
来源:新青年麻醉论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