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终于看到了儿时的榜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18:03 1

摘要:9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生庞众望署名文章《年少时生长出的自信》。以下为全文:

9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生庞众望署名文章《年少时生长出的自信》。以下为全文:

我出生在河北吴桥县的一个小村庄,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很小,教室被红砖和着泥巴砌成的墙隔成两间,前黑板给一个年级讲课,后黑板给另一个年级。那时候,村小能开一门音乐课,已经算是很特别的事情了。我们学校只有一位音乐老师,每周上一节课。他总是抱着一把二胡走进教室,拉几下,清亮悠长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响起,音乐课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没有麦克风,也没有钢琴之类的乐器,只有发下来的音乐课本,或许还有几个柳枝做的口哨。可就是这样简陋的课堂,却让我至今印象深刻。音乐老师常常夸我唱得好听,有时还会让我第一个站起来唱。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那份来自老师的肯定,比得到任何奖状都要开心。

因为他的鼓励,我一次又一次站起来,在同学们面前开口唱歌。渐渐地,我不再害怕被大家注视。唱歌的时候,我会把背挺直,声音也放开一些。后来,直到中学阶段,我都敢于在课堂上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如今回想,我的自信,有一部分就是在那几间简陋的乡村教室里慢慢生长出来的。

上大学时,有一次姥姥突然问我:“怎么高中以后就没听你再唱歌了?”我笑了笑,没有回答。因为我长大了,也知道了自己其实五音不全。尽管清亮的歌喉最终还是在我的生命里随风而逝,但年少时被馈赠的种子在少年的心里却早已郁郁葱葱。

教师节到了,我想对我的音乐老师、对所有坚守在乡村讲台上的老师们,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在普通的教室里,用自己的朴素和真诚,带走孩子的胆怯,为他们留下勇气和信心。

就在不久前,在清华大学新生开学讲座上,庞众望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其5分钟的发言全程脱稿,引发广泛关注和转发。

在演讲中,庞众望告诉学弟学妹们,清华足够大,可以满足大家无限的可能和想象。回想8年前,他和新生一样也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清华大学,面对未知的大学生活,也有一些迷茫和不安。

有位老师告诉他,每位来到清华的学生都是一张白纸,未来的人生需要学生们自己去装点和描绘。这句话使庞众望意识到在清华要直面未知、勇于探索、不断去认识发展自己。

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的大一新生李同学称,整个发言大约持续了5分钟。之后学校播放了2025年招生宣传片,庞众望在其中亮相。

有新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拍摄的视频,并称:“在清华,终于看到了儿时的榜样。”还有新生称:“演讲太励志了,全程脱稿”、“喜欢他的自信洒脱”。

8月16日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名单揭晓,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在读博士生庞众望,获评2024年度人物。

“背影留给坎坷,笑容交给阳光,名字里写着责任,步履中充满力量,磨砺过的剑,破茧后的蝶。你一直向前,一直向上,不辜负妈妈的目光,不辜负时代的期望。”

——颁奖辞

从孝心少年到励志青年,庞众望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

他曾担心“有负众望”

进入大学后逐渐找到方向

庞众望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下肢残疾行动不便。面对家庭的重担,庞众望一边勤于学业,一边照料家庭。

人生的前18年里,庞众望曾因先天性心脏病命悬一线,曾为母亲住院挨家挨户借钱,也曾为还债捡废品赚钱,但他一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生活,并一直抱有“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

2017年,庞众望高分考进清华大学,就读精密仪器系,开启了人生新的阶段。进入大学后,他曾在意他人目光,怕“有负众望”。但他后来在科研中找到方向,即便经历多次失败,也凭着家庭赋予的韧性坚持了下来。

入校后一年半的时间里,庞众望不断尝试新的领域。他曾担任班级团支书、生活委员、宣传委员,心理的落差也在一次次尝试中化解。很多爱心人士曾表示要资助庞众望,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在学校全面的补助措施下,他的学习和生活并无后顾之忧。

妈妈每天都在笑

“我为什么要去难受”

在庞众望入读清华大学的这些年,母亲庞志芹对他的影响一如既往。“从小我妈妈就把我教育得挺乐观的,她常说人要往前看,我妈妈每天都在笑,我为什么要去难受?”庞众望回忆。

庞众望的母亲庞志芹一出生便与病痛相伴,先天性脊柱裂导致她下肢发育不全,双腿被截肢,父母出于安全考虑没让她上学。生下孩子后,不识字的庞志芹给孩子起名:庞众望。

“这孩子是我最大的希望,我自己一辈子没读过书,可羡慕读书的了,就想让他能读,尽量读好书。”庞志芹说。

考入清华大学,是庞众望给妈妈和家人的第一个惊喜。3年后,母亲又收到了儿子的好消息,庞众望获得了直博的资格,选择继续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只是那时,庞志芹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2020年,庞志芹因病住院,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了自己48年的人生。

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就是科研报国”

母亲过世后,庞众望多次梦见小时候推着母亲去赶集的画面。他说自己很少在母亲面前流露语言上的情感,更愿意用行动来表达。“我觉得她给我起了这样的名字,我能够做的就是在未来不辜负她给我起的名字。”

2021年,庞众望本科毕业后,继续留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博士学位。

在生活和求学的路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一直是庞众望的底气所在,政府的低保持续为这个家庭兜底,从高中母校到清华大学,学校发放的助学金和自己获得的奖学金,也让他不必为生活费用分心。

8年前,母亲送给庞众望的期许,如今已成为他清晰而坚定的理想,科研报国。“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就是科研报国。科技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才叫科技。”

始终记得妈妈的期望

“为国家多做贡献、帮助更多的人”

庞众望没有想到,自己的故事能鼓舞很多人。在《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现场,庞众望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去年我遇到了一个小姑娘,她说自己选择了一个非常不喜欢的专业,是我的故事帮她走出了那段低谷,最后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如今,庞众望的妈妈离开已有5年,他始终记得妈妈临走之前跟自己说的话,“为国家多做点贡献,帮助更多的人。”庞众望说,“未来,我会继续去努力,不辜负妈妈对我的期待。”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自:人民日报、清华大学、央视新闻、九派新闻等。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