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SL 2025丨陆荫英教授团队创新突破,解锁肝癌治疗多维度新密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15:10 1

摘要: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于30日圆满结束。这是继2010年北京、2017年上海后,中国第三次承办这一亚太地区肝病领域最高规格学术会议,彰显出我国在肝病研究与临床实践中的国际影响力。本届大会以“多学科协作:肝病消除与治愈”为主题,汇聚全球

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于30日圆满结束。这是继2010年北京、2017年上海后,中国第三次承办这一亚太地区肝病领域最高规格学术会议,彰显出我国在肝病研究与临床实践中的国际影响力。本届大会以“多学科协作:肝病消除与治愈”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学者,共议肝病诊疗前沿进展。

会上,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陆荫英教授团队在肝癌治疗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入选大会,其中2项研究成果获口头交流,多项研究获壁报展示,引起关注。《国际肝病》深度追踪,特撷取陆教授团队部分优秀成果进行介绍,传递中国肝病之声。

研究一

仑伐替尼与索拉非尼在合并糖尿病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中疗效差异的回顾性分析

(大会编号:OP0072)

糖尿病作为HCC的重要共病,可显著影响患者预后及靶向药物疗效。本研究首次针对合并糖尿病的晚期HCC人群,系统比较一线靶向药物(索拉非尼 vs 仑伐替尼)的疗效差异。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2022年259例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HCC患者数据,发现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索拉非尼组中位总生存期(OS)达19.9个月,较仑伐替尼组(16.3个月)并无统计学差异(aHR=0.85)。多因素COX回归揭示白蛋白/ALT比值是独立保护因素(HR=0.62),而中性粒细胞升高、肿瘤直径及血管侵犯是独立危险因素(HR=1.34-2.17)。亚组分析显示,索拉非尼治疗组中糖尿病患者呈现OS改善临界趋势(P=0.052),而仑伐替尼组未见糖尿病状态相关生存差异。本研究为精准用药提供新证据:推荐合并糖尿病且血糖控制欠佳的晚期HCC患者优先选择索拉非尼。研究结果对优化糖尿病合并HCC患者的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相关代谢交互机制有待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研究二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与 GEMOX 通过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的疗效与安全性:一项真实世界的回顾性分析

(大会编号:OP0071)

本研究回顾性比较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与静脉注射(IV)吉西他滨 + 奥沙利铂(GEMOX)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和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ICC)的疗效。研究表明,与静脉注射相比,HAIC给药组表现出更优的总体生存,两组间无进展生存、肿瘤应答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均无明显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EMOX给药方式和给药次数是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子,这一结果有待进一步前瞻性研究验证,其可能为晚期 ICC 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研究一

单细胞RNA测序揭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关肝细胞癌罕见病例的独特免疫景观及潜在治疗靶点

(大会编号:PP0645)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尽管肝细胞癌(HCC)是PBC肝硬化患者的已知并发症,但其在单细胞层面的特征仍不明确——尤其在合并肝硬化的病例中。本研究首次对一位60岁女性PBC肝硬化合并HCC患者的外周血、癌旁组织和肿瘤组织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联合分析。我们系统揭示了PBC肝硬化合并HCC患者的免疫和肿瘤细胞异质性。外周免疫高度活化与肿瘤局部免疫浸润不足的鲜明对比,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克服肿瘤局部的免疫抑制或排斥机制。同时,肿瘤中EGFR、GHR和AMPK信号通路的激活,为开发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PBC进展为HCC机制的理解,也为这一特殊临床情境下的个体化免疫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研究二

肠道微生物联合胆汁酸代谢物作为肝细胞癌靶免治疗反应预测标志物的研究

(大会编号:PP1039)

本研究旨在探究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物能否预测HCC患者联合治疗的反应。前瞻性地纳入236例接受联合治疗的HCC患者,按疗效评估分为有效和无效组。通过宏基因组和靶向代谢组分析筛选差异微生物群和代谢物,用随机森林算法选择特征,构建ROC曲线区分两组,并利用公共数据验证。结果显示,有效组和无效组的肠道微生物群差异明显。经随机森林算法筛选,Clostridium fessum等5种菌种可用于预测,构建的ROC曲线AUC达0.84,外部验证AUC为0.83。靶向代谢组学发现胆汁酸代谢物GLCA-3-S是关键预测特征,将其与选定菌种结合,预测AUC提升至0.93。特定肠道微生物群和胆汁酸代谢物可作为晚期HCC患者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临床结局的潜在预测生物标志物,为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

研究三

融合魏斯氏菌通过抑制熊胆酸的分泌进而抑制肝癌肺转移

(大会编号:PP0954)

本研究旨在探讨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及其相关代谢产物熊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在肝癌肺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首先,选用4周龄Balb/c野生型小鼠,分别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两组小鼠均连续4周灌胃广谱抗生素以清除肠道菌群,随后通过尾静脉注射H22肝癌细胞(5×106 个/只)建立肺转移模型。实验组每日灌胃融合魏斯氏菌(1×109 CFU/mL,200 μL),对照组灌胃等体积培养基。4周后处死小鼠并取肺组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肺重/体重比和肺部结节数显著减少(P

为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我们对肺组织进行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中熊胆酸含量显著降低(P

研究四

探索HBV再激活对老年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系统治疗疗效及预后

(大会编号:EP0994)

课题组前期首次探索了不同的系统治疗方案对于 不可切除肝细胞癌(uHCC)患者病毒再激活的影响。然而老年uHCC患者一直是在研究范围之外的。本研究纳入231名年龄≥75岁的uHCC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病毒再激活分为再激活组和非再激活组,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发现病毒再激活明显影响老年 uHCC 患者的生存概率,病毒再激活影响老年uHCC 患者的系统治疗且极大概率引起肿瘤进展。相较以往研究,本研究首次纳入一般研究被忽视的老年人群,对临床用药指导提供帮助。

研究五

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可有效提高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二线治疗的疗效

(大会编号:PP1069)

目前对于HCC患者一线治疗失败后尚无明确的最佳治疗选择,本团队前期报道了在二线治疗中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1(PD-1)抑制剂治疗与单独使用瑞戈非尼相比,增加了生存获益。然而,目前仍缺少其长期预后数据。此次团队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至5年,比较了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与瑞戈非尼单药作为晚期HCC患者二线治疗的效果。结果发现,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中位总生存期(mOS)均长于瑞戈非尼单药组。两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总发生率和3/4级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建议尽早将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作为二线治疗,以惠及患者。

研究六

晚期胆管癌使用不同剂量的仑伐替尼联合PD-1和GEMOX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大会编号:PP1007)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胆管癌(CCA)的一线治疗方案。与此同时,针对其他联合疗法(尤其是靶向治疗)的探索也正在进行中。本团队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33名接受一线PD-1、仑伐替尼和GEMOX治疗的经组织学确认为晚期的CCA患者。A组(17名患者)接受标准剂量的仑伐替尼,而B组(16名患者)接受减量仑伐替尼。疗效通过RECIST v1.1标准评估,安全性通过CTCAE v5.0标准记录。结果显示所有CCA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48%和84%。A组的ORR和DCR分别为35.2%和82.3%,B组分别为62.5%和87.5%。B组患者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s)和严重不良事件(SAEs)较A组少。研究结果表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和GEMOX是晚期CCA患者的有前景的一线治疗方案,而减少仑伐替尼剂量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陆荫英 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主任

主任医师 博导

北京大学医学部;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老年学及老年医学学会/转化医学分会执行主委

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肝癌学术委员会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分子诊断专委会副主委

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青委会秘书长

“一带一路”肝胆肿瘤及传染病国际大会执行主席

国际灾害医学应急救援大会(IPRED)主席团成员

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评审专家

《肝癌电子杂志》副主编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编委

享受“军队优秀专业人才岗位津贴”

北京市“百佳青年医生”

第一/通讯发表SCI论著70余篇,包括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Gut,Hepatology,Diabetes Care,Nature Communication,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Protein cell等,累计IF>400;主编专著3部,牵头发布行业专家共识6部。

来源:呈占玩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