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擅长“合理夸张”的魏建军再次赢麻了!丨人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1 14:32 1

摘要:商业世界总是会不断地陷入历史的轮回。比如,技术迭代带来的清场运动,就常常将一个行业变得混沌,从业者无所适从,对手之间相互攻讦,惨烈厮杀继而出清泡沫,留下经得起摔打的企业。

作者:宋家婷

长城汽车迎来“技术的春天”。

商业世界总是会不断地陷入历史的轮回。比如,技术迭代带来的清场运动,就常常将一个行业变得混沌,从业者无所适从,对手之间相互攻讦,惨烈厮杀继而出清泡沫,留下经得起摔打的企业。

长城汽车或许正是这样一个企业。

过去几年智电竞争无序化,在以规模化论成败的汽车产业,长城汽车不再抢眼的销量成为看客最大的谈资,董事长魏建军几度炮轰行业乱象也被各种解读。紧接着,对手们纷纷走出低谷上演新C位之争,长城汽车对技术的过度坚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成为了“思想落后”的代名词。

▲长城汽车董事长 魏建军

现在,

这位“思想的落后者”正在准备迎来它“技术的春天”。以及,盈利能力的又一个高峰。

六年蓄势,挤入全新赛道

“长城重卡Hi4-G省油只是个开始,让大家更能赚钱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发布会已经开始了一小会儿,魏建军终于匆匆赶到现场,悄然在前排落座。

此前一个小时,他折中数千网友建议,直播了一场长城重卡试驾,并亮出了富有含金量的A2D驾驶证。

在换乘区,他们遇到了热情群众,聊到卡友熟悉的斯堪尼亚,一位车主说:“太贵,我有点心疼。”巧合的是,魏建军这次直播的搭档就是斯堪尼亚用户,她试驾了一段时间说要换长城重卡。

几十分钟后,在长城商用车Hi4-G技术共创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正式宣布进军重卡市场。魏建军的目标很明确,长城重卡就是“想让中国3000万卡友赚到钱”。

商用车赛道受宏观经济影响很大且巨头林立,长城汽车此番入局的底气是什么?长城商用车董事长唐海峰说:“中国不缺商用车企业,但缺真正能解决行业痛点的高端产品。”

▲长城商用车董事长 唐海峰

重卡用户的核心痛点只有一个:他们可能不懂技术,但最关心的是怎么省油。

长城汽车Hi4-G超级混动系统,就是最新的解决方案。据了解,该系统专为重卡干线物流设计,以“省油、省心、智能”为核心,集成了“三擎八挡十模”的技术。

其中,“三擎”指13L柴油发动机与P2+P2.5双电机组成的动力系统;“八挡”特指长城商用车技术团队全栈自研的,全球首款商用车8挡DHT变速器;“十模”则是通过智能算法,实现不同工况下的驱动模式切换,确保车辆在十余种场景下都能实现低能耗、高效率运行的能力。

根据超过500万公里的用户实测数据验证,长城Hi4-G重卡的平原高速油耗较传统柴油重卡降低3-4L,平原快递运输油耗低至19.9L/100km;山区冷链运输油耗降幅超过30%;复杂路线综合节油率达15%-25%。

值得注意的是,搭载Hi4-G超级混动系统的长城重卡也是行业首个跑进30L/100km的重卡车型。

作为重卡新兵,长城商用车如何做到跑分如此优秀?

长城商用车CTO孙玉透露,长城汽车做重卡不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截至到发布会这一刻,长城已经准备了六年时间。从最初不知道用户要什么,到现在对用户需求了熟于心,得益于由100多位共创用户组成的“第一研发中心”,这个特殊的团队除了博士还包括不少“卡二代”,其中一些博士后也是卡友。

▲长城商用车CTO 孙玉

“我们会把重卡造得更加节油环保、更加安全,驾驶起来更加有乐趣、更轻松,也让卡友的投资更快地收回来!”一如魏建军所言,抓住用户核心需求的产品很难不脱颖而出。

两年验证,初成技术矩阵

“没有什么神来之笔,也不是一蹴而就。”

随着从摩托车到重卡市场,两大直接对标进口车品牌的赛道布局落地,长城汽车也完成了从城市出行、越野到物流运输的全场景覆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产业链。

这几年一直不被看好的长城汽车,何以精准切入每一条赛道?

其背后是强大的技术体系能力。以Hi4为例,长城重卡Hi4-G技术的发布,也正式助推长城汽车几经打磨的Hi4混动智能技术矩阵成型。

2023年,长城汽车正式发布第一代Hi4智能混动技术。根据长城汽车总裁穆峰所言,Hi4的目标就是要用技术把价格打下来,最终实现“两驱的价格,四驱的性能”。与此同时,长城汽车提出了2024年实现“全民电四驱”的口号。

更具性价比且更有竞争力,是Hi4的核心卖点。换言之,不以牺牲性能来换取价格下探。

以Hi4为基础,两年来长城汽车相继拓展出Hi4-T和Hi4-Z,分别针对强越野和泛越野赛道,三项技术的竞争力都得到了市场的充分验证。

例如坦克品牌专属架构Hi4-T,它助推坦克顺利切入了新能源赛道。2024年,坦克品牌超过23万辆的年销量里,新能源车型销量超过10万辆,占比达到了46%,在越野赛道可谓遥遥领先。

去年10月,长城汽车发布的泛越野技术Hi4-Z也不遑多让。今年年初,率先搭载Hi4-Z架构的坦克500 Hi4-Z就取得了24小时6399辆订单的“开门红”,进一步验证了长城技术的硬核实力。

今年三月,长城汽车不仅发布了面向商用车的Hi4-G技术,还发布了第二代Hi4技术。有着28项优化升级的二代Hi4,将率先搭载于第二代哈弗枭龙MAX上。后者预售价发布后72小时大定订单量突破了10636辆。

技术的硬核取决于研发投入。根据长城汽车最新财报,该公司研发投入已经连续3年超百亿,研发人员多达2.3万人。

以长城汽车两个新项目为例。孙玉在此前直播中透露,

长城汽车花了5.6亿元打造商用车试验室,只为给用户打造更卓越的可靠性。

长城汽车灵魂摩托,则已经投入了10亿元。

“花出去的这点钱不叫什么,只要能造出可靠性很高的车,在试验室投资方面都值得。”对此,魏建军豪放地说。

诚如好的汽车设计总是心有灵犀,真正注入灵魂的技术也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也是长城Hi4能够在短短两年里搭建起技术矩阵的要因。

对于魏建军和他的团队而言,真正头疼的是怎么让用户理解复杂的技术。“要努力说人话”,第二代Hi4发布前,魏建军还安慰紧张的哈弗品牌总经理赵永坡。

最后,他亲自撸起袖子讲技术:研发Hi4架构的初心,就是让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用户都能享受四驱带来的,安全可靠和操控体验,“没有什么神来之笔,也不是一蹴而就。”

员工在台下默默吐槽,“魏总为啥就不能‘合理夸张’一下?”

年年争议,还是最大赢家

“2025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期待美好的事物呈现出来”

不擅长“合理夸张”的长城汽车,还是站到了盈利大户的聚光灯下。

3月28日,长城汽车发布2024年度财报。营收、毛利润、净利润、单车收入、新能源车型销量、海外销量均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2021.95亿元的营收也是长城汽车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

此外,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3%;扣非归母净利润97.35亿元,同比增长101.4%——完全契合两个月前的业绩预告。

这个盈利水平在行业里处于什么位置?

以目前已经发布2024年财报的车企来看,长城汽车在两个不对等竞争中表现堪称漂亮:一是整体销量,长城汽车不敌吉利、比亚迪等等对手;二是新能源占比,长城汽车同样不如对手比例高。

但是,就是这样肉眼可见的销量差距之下,2024年长城汽车单车收入达到了16.38万元,同比提升2.30万元;单车净利润实现1.03万元,同比提升了0.46万元。

与此同时,长城汽车20万元以上车型达到31万辆,同比增长37.13%,占公司总销量的比重提升到了25%以上。

海外市场,2024年长城汽车斩获45.41万辆成绩,同比增长44.61%,海外收入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提升至39.7%。

可以说,魏建军和长城汽车身体力行,兑现了过去四年坚持的承诺:第一,持续高质量发展;第二,追求有质量的市占率。

同样,19.51%的毛利率也表明了,长城汽车依旧有着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我们要庆幸,不被舆论看好的长城汽车,依旧坚韧地留在牌桌上——这意味着,恪守造车理念的人终会得到时间的回报。

但是,我们也要提醒它:从长期来看,利润与销量必须兼得。

如何有效权衡并找到市场渗透和高利润之间的平衡点,将是长城汽车接下来必须直面的课题。

看起来,长城汽车已经做好了准备。今年三月中旬,由哈弗品牌发起的全系车型“一口价”战略,就表明了长城汽车坚决入局的决心和意志。

长城汽车的底气则来自于两个“大年”:智电化收获大年和新一代产品大年。

智电化方面,长城汽车已经建立起头部第一梯队的技术实力:

1、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四驱电混技术Hi4技术矩阵,“四驱的性能,两驱的能耗”将真正实现从概念到落地;

2、端到端智驾大模型SEE、新一代AI数据智能体系和九州超算中心,以及经过市场验证的Coffee Pilot Ultra智驾系统和Coffee OS 3智慧空间系统等技术产品。

技术的爆发将集中体现在产品大年。

今年,哈弗品牌将推出2025款H5、第二代枭龙MAX、2025款猛龙以及哈弗H7等产品;坦克品牌新车包括,坦克500Hi4-Z、坦克400汽柴油版、2025款坦克300以及旗舰车型坦克800等;魏牌方面,2025款高山、全新旗舰SUV以及一款轿车产品已经在规划中。

值得关注的还有,长城汽车今年元旦发布的“一号工程”——长城超豪华品牌“自信”。根据坊间消息,该品牌首款车型有望在在今年四季度上市。

加上长城商用车,今年长城汽车实在有太多的看点。也许,它终于熬过了漫长的冬季。

“2025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期待美好的事物呈现出来。”长城商用车发布会前预热时,孙玉在社交平台写道。不久前成为长城商用车技术掌舵者的她,那时候多少有点忐忑。她对人汽传媒说,自己原本是个纯粹喜欢技术的人,不喜欢抛头露面。

现在,她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将技术的灵魂用心传递给不懂技术的普通人。

来源:人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