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7日是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诞辰95周年纪念日。回首他的一生,穿梭在湖南安江农校的试验田,用敏锐目光捕捉到“天然杂交稻株”的是他;坚守稻田数十载,带领团队攻克杂交水稻技术难关的也是他。即便耄耋之年,他仍追逐“禾下乘凉”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
2025年9月7日是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诞辰95周年纪念日。回首他的一生,穿梭在湖南安江农校的试验田,用敏锐目光捕捉到“天然杂交稻株”的是他;坚守稻田数十载,带领团队攻克杂交水稻技术难关的也是他。即便耄耋之年,他仍追逐“禾下乘凉”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将毕生心血扎根于方寸之间的稻田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 “杂交水稻之父”
“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
国际小行星中心将一颗小行星
命名为 “袁隆平星”
他的名字与稻浪共生
镌刻在农业发展史册上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
《喜看稻菽千重浪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这篇文章以生动笔触
带我们走进袁隆平的科研人生
让年轻一代读懂
何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从立志学农到试验田的关键发现
1949年,19岁的袁隆平站在填报高考志愿的十字路口,面对父亲希望他报考南京重点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时,他坚定报考了重庆北碚相辉学院(后并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他曾表示,小学一年级的一次园艺场参观让他对“学农”心生向往,后来在粮食短缺的年代里目睹了饥饿带来的苦难,更让他确信了“学农为民”的理想。
1953年,大学毕业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在授课之余,他在学校分配的半亩试验田开启了育种探索。因深知“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提高水稻单产才能真正解决粮食问题”的道理,他从起初尝试培育小麦、红薯,到最终专心聚焦于水稻的研究。
课后直奔安江农校的早稻试验田是他每日雷打不动的“必修课”。1961年7月的一天,他照例走进稻田,在常规稻中,一株“鹤立鸡群”的稻禾引起了他的注意:株形饱满、穗大粒多,每穗有一百六七十粒壮谷。稻粒数越多,意味着水稻亩产越高。如果按照这株稻穗的颗粒数生长,袁隆平推算亩产将远超当时平均水平。
在湖南安江农校做教师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禾
通过稻种的技术改良增加粮食亩产,一直是袁隆平的心愿。他精心地为这株稻禾做上标记,对其格外照顾,收获时小心收藏种子。1962年春天,他将种子全部播撒,却发现秧苗高矮不齐、成熟时间不一,没有一蔸复刻前代优异性状。凭借深厚的遗传学知识,他联想到孟德尔遗传分离律:纯种作物第二代不会性状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如此。“那株‘鹤立鸡群’的稻禾是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袁隆平说道。
这一发现让袁隆平明确了“培育人工杂交水稻”的方向。他意识到,掌握水稻杂交规律、利用杂种优势能让水稻产量实现跨越式提升,这不仅是科学探索,更为解决中国粮食短缺难题寻找到了出路。安江农校的这片试验田就此成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起点。
用实践打破“不可能”的枷锁
袁隆平的“人工杂交水稻”设想提出后,立刻遭遇国际学界质疑。当时,美国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遗传学原理》明确写道:“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这一论断被写入各国教科书。因此有人认为袁隆平的研究是 “异想天开”。
但他始终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袁隆平顶着压力继续探索杂交水稻的技术路径:水稻自花授粉,人工去雄无法规模化,培育“雄性不育系”成了唯一可行方向。1964年7月,袁隆平开启“寻不育株”的道路,最终在洞庭早籼品种中找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随后两年又发现6株,为杂交水稻的研究积累了关键性研究材料。1966年,他在《科学通报》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系统阐述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与技术路径,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进入新阶段。
1970年,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南红农场发现野生雄性不育稻株“野败”,找到了杂交水稻的突破口,为我国及世界杂交水稻科研停滞不前的状况带来了转机。1973年,其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1974年,袁隆平利用“野败”育成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强优势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在安江农校试验田试种,亩产量高达628公斤,是当时普通稻种的两倍多。
全球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规模推广,亩产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此后,袁隆平及团队又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启动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从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到2020年湖南衡南县试验田晚稻平均亩产911.7公斤,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一次次刷新水稻产量的世界纪录。
袁隆平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田间研究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走向了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试验试种和推广,成为许多非洲和东南亚国家解决粮食问题的重大科技成果。在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的图案被印在当地最大面额的纸币上。在菲律宾,杂交水稻的每公顷产量是当地传统水稻品种的3倍......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曾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中写道:“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如今,袁隆平的故事走进语文课本,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养分。他的事迹教会孩子们:科学不是实验室里的冰冷公式,而是扎根大地的实践——即便已是院士,他仍坚持“每天下田”,并说道:“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
他追寻的“禾下乘凉梦”既是水稻如高粱般高大、穗子似扫把、籽粒若花生的科学理想,也是照亮青少年前行的精神火炬——当年轻一代在课本中读到袁隆平的故事,便能明白科学家既要仰望星空、追寻真理,更要扎根大地、服务人民。每一粒饱满的稻穗,便是他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最好的见证。
参考资料:
1.“农民日报”公众号.禾下乘凉梦,丹心映稻田!共和国永远铭记袁隆平!
2.“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公众号.袁隆平:赤子之心 追梦稻田
3.“央视新闻”公众号.袁隆平: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4.“返朴”公众号.袁隆平的实际三大贡献丨纪念袁隆平
5.“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公众号.袁隆平: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6.“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公众号.他的“求援信”,竟成了国家一级文物丨科学家日历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来源:北京科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