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细节》 4 :李思训与《江帆楼阁图》关键何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14:51 1

摘要:李思训(651—716年,一作675—758年)出身李唐宗室,出生地为成纪(今甘肃天水),字建睍(或建景)。他未立赫赫战功,凭承袭获右羽林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等职,有“大李将军”之称。武则天当政时,因宗室身份遭清洗,他任江都令期间避祸隐匿,直至唐玄宗上位才复出

1、李思训(651—716年,一作675—758年)出身李唐宗室,出生地为成纪(今甘肃天水),字建睍(或建景)。他未立赫赫战功,凭承袭获右羽林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等职,有“大李将军”之称。武则天当政时,因宗室身份遭清洗,他任江都令期间避祸隐匿,直至唐玄宗上位才复出,仕途顺利却不久病逝。其家族有五人善丹青,弟李思诲、侄李林甫(官至中书令)等多擅山水,仅孙李凑工绮罗人物,李思训是家族中最受器重的画家,还与儿子李昭道并称“大小李将军”。

2、李思训的创作带明显贵族色彩,画风工致,“山水树石,笔格遒劲”,被誉“国朝第一”,尽显盛唐“焕烂以求备”的辉煌气象。他工于书法与绘画,尤擅山水树石,继承隋代展子虔的设色山水,画论家汤垕评其“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后世作着色山水多以他为师。其画风属“密体”,布置周密、画法精致严谨,区别于吴道子“疏体”的疏朗自由,对唐代及后世山水画发展影响深远。

3、《江帆楼阁图》传为李思训所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格局宏伟,绘临江山峦、长松秀岭、廊舍庭院与浩渺江水、远航风帆,蔚然壮观,用笔工致且赋色浓艳。从构图来看,傅斯年先生认为它可能是一组屏风画的局部,整体布局接近展子虔《游春图》左侧部分,却在细节上更丰富,新增庭院楼阁与江流帆影,取景更显雄壮旷远,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将其列为“神品”,称“国朝山水第一”。

《江帆楼阁图》宋摹本,(传)李思训作,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江帆楼阁图》与《游春图》有何构图关联?两者构图关联紧密,《江帆楼阁图》的构图与《游春图》左段十分相近,学者推测可能出于同一个祖本,印证了“李思训学展子虔”的文献记载。具体来看,两幅画的景物均靠左侧分布,右侧对应江湖;前景都是俯视角度的半片山坡,山坡间有小路;中景均为俯视的半边庭院,庭院被树林环绕,上方有山丘;山丘仅现半边,上方是辽阔水域与船只;庭院大门朝右对湖堤,湖堤上有两位文士散步并望向水面,文士人数、方位及庭院角度完全一致。不同的是,《江帆楼阁图》增加了庭院细节与江流帆影,船只为帆船,取景更旷远。

展子虔《游春图》

展子虔《游春图》左段


5、《江帆楼阁图》的山石与树木技法有何特征?山石方面,用笔偏方且有顿挫,通过明暗区分石块阴阳,勾勒时有明显提按转折,内部细分结构后加绘草木并略施皴染,摆脱了魏晋“伸臂布指”的简略画法,仅与陕西富平唐代李道坚墓山水屏风壁画略相似。树木方面,近处树干盘根错节、节疤丛生且有藤蔓缠绕,除线条外还用皴染手法细致描绘转折与树皮破损,远超唐墓壁画的简单线条表现。树叶技法多样,有个字点、介字点等,松针先以石绿点染,再用两笔石青交叉勾勒;左下角有七叶攒成、中间开白花的树木(似波斯七叶树画法),前景山路有唐代风格的偏矮树木(因俯视角度),但松树树干画法接近北宋水准。


6、《江帆楼阁图》的设色手法及颜料使用如何?此图以青绿设色,属唐代青绿山水风格,先勾勒山石轮廓及内部肌理,再进行赋色,这是较晚近的手法,区别于同期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画、西安韩休墓壁画“不勾轮廓或仅略勾外轮廓后直接赋色”的方式。颜料上,多用石绿,仅在近处岸边巨石、水中小石及部分山头使用石青,二者均为唐代贵重的矿物颜料,显堂皇富贵气象。敷色时多重叠加,使画面色彩既透明又艳丽,装饰性极强;还通过上下对比色营造空间感,如近处树叶的红色与江边红花,密布在绿色枝叶中,形成大胆生动的视觉对比,契合盛唐贵族审美。


7、《江帆楼阁图》中水面与建筑有何时代信息?水面绘制上,用大量弯曲平行线组合表现,近处线条长而实,远处短而虚,具装饰性,与唐代敦煌壁画、西安韩休墓壁画及日本正仓院琵琶画的写实水纹不同,反而接近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溪岸图》的水纹。建筑方面,院落重檐建筑下有双扇格子门,每扇分上(格眼)、中(腰华板)、下(障水板)三部分,这种结构正式出现于北宋李诫《营造法式》,五代以前仅敦煌两处唐代壁画有实例,而此前广泛使用的门少腰华板,仅用桯隔开窗格与障水板,这一细节暗示此图可能是《营造法式》刊行后的北宋时期所绘。


8、李思训相关《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有何价值?《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立于开元八年,现存于陕西省蒲城县桥陵,由著名书法家李邕为去世的李思训撰写碑文并书写,彼时李邕年仅四十三岁。此碑书法风格鲜明,侧锋落笔,行笔果决豪爽,点画硬朗竖挺,兼具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艺术上,它是李邕书法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品,展现出独特的笔法与气韵;历史上,碑文详细记载了李思训的生平事迹,是研究李思训生平及唐代历史的重要史料。正因如此,此碑尤为后世习书之人重视,成为书法学习与研究的经典范本。

9、李思训作为“北宗”始祖的画史定位如何?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将李思训定为山水画“北宗”始祖,这一划分使李思训在画史中占据明确流派地位。“北宗”画风讲求法度,重视规范,精于刻画,风格精谨妍丽,与以董源为首、风格更重写意的“南宗”相对。虽“北宗”的影响力不及势大力强的“南宗”,但贯穿中国山水画发展千年,深刻影响了后世工笔青绿山水的创作。这一定位契合李思训“密体”画风的特点——布置周密、画法精细,也认可了他在山水画技法规范化、体系化过程中的开创性作用,奠定了其在画史流派划分中的关键地位。

10、唐代青绿山水发展及李思训的角色是什么?唐代山水画以青绿设色为主,色彩粲然,多用石青、石绿等昂贵矿物颜料,显堂皇富贵气象,因此唐代文献未特别指出李思训等人擅青绿山水。五代及宋代,文人逐渐进入绘画领域,水墨山水兴起并与青绿山水分庭抗礼,宋元人这才开始强调李思训作画“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李思训在唐代青绿山水发展中扮演核心角色,他继承隋代展子虔的设色山水传统,进一步完善青绿山水的技法与风格,使其更趋成熟,为后世青绿山水的发展奠定基础,“大小李将军”也成为唐代青绿山水的标志性代表人物。

11、《江帆楼阁图》的创作背景与主题内涵是什么?创作背景上,李思训的宗室身份与优渥生活,使他钟情于表达富贵乡中优游之下的艳美奇伟山川,画中金碧辉煌的楼阁殿宇与秀丽瑰奇的青绿山水,既迎合大唐贵族的审美格调,又契合唐朝的盛世气象。主题内涵上,此图已脱离六朝求仙访道的主题,开始在山川景色中寄寓情怀:画前半部分的长衫人、江面上的垂钓者,均是“渔隐”“隐于山林”的象征,体现出当时朝廷官员或文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让作品虽有富贵之气,却又流露清新脱俗的气息,实现了“人的情感与自然风光”的密切连接。

12、《江帆楼阁图》的年代争议与学术观点有哪些?学术界普遍认为《江帆楼阁图》非李思训真迹,可能是宋代摹本或仿本,也有观点认为年代可能晚至元明,总之不会早于宋徽宗时期,风格呈现“唐宋甚至元明杂糅”的特点。支持争议的细节众多:松树树干画法近北宋(如宋徽宗《听琴图》),山丘造型似12世纪(近赵伯骕《万松金阙图》),河堤青苔点近北宋晚期(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河堤画法与造型又接近元明常见样式。不过,虽非真迹,此图水平高、笔法精妙,且构图属隋唐时期,仍是重构唐代山水画风的重要参考,为研究唐至元明山水画技法演变提供了关键实物资料。

来源:做有良心的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