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兴边富民新画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8 16:06 1

摘要: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六十载风雨兼程,“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已深深融入高原的每一寸土地;六十载砥砺前行,西藏军民携手将忠诚与担当织进边关的壮美山河,在守护国土安宁的征程中,铺就了兴边富民的康庄大道。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正以“边境稳、边防固

绘就兴边富民新画卷

——一组西藏军地携手共建强边兴边的见闻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六十载风雨兼程,“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已深深融入高原的每一寸土地;六十载砥砺前行,西藏军民携手将忠诚与担当织进边关的壮美山河,在守护国土安宁的征程中,铺就了兴边富民的康庄大道。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正以“边境稳、边防固、边民富、边关美”的崭新姿态,书写着新时代强边兴边的壮丽篇章。请看一组来自雪域边关的报道。

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

家庭旅馆火爆玉麦山谷

“扎西德勒!欢迎来到玉麦!”玉麦村村民扎西罗布将洁白的哈达轻轻披在游客肩头,脸上洋溢着真诚淳朴的笑容。8月下旬,记者来到海拔3600米的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目睹了这温馨一幕。

正值旅游旺季,扎西罗布开设的家庭旅馆充满浓郁藏族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藏式雕花木桌旁边的墙壁上,一张官兵与村民并肩忙碌的合影格外引人注目。

扎西罗布介绍,这个温馨雅致的家庭旅馆,几年前还是简易的安置房,屋内只有一些简单的床铺桌椅。这一蝶变,源于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连官兵的倾心帮扶。

2019年,边防连官兵走访乡民时发现:村民新建的房屋宽敞明亮,却大多空置;而游客和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常常为住宿发愁。“好房子要用起来,乡亲们才能富起来!”连队党支部在请示上级后决定,帮助乡亲们把闲置房屋改造成家庭旅馆,让乡亲们靠美景吃上“旅游饭”。

扎西罗布成了第一个尝试者。看着官兵带着卷尺、图册走进空房,他起初心里也没底:“这里这么偏,真有人来住?”“大哥,相信我们!”时任连队指导员张锦源拍着他的肩,语气坚定。

说干就干。官兵们利用休息时间量尺寸、画图纸、刷墙壁……“从买家具到改电路,连队官兵全程帮忙。”扎西罗布指着墙上的照片说。照片中,官兵爬梯装灯的身影清晰可见,藏式储物柜上贴着官兵帮忙制作的汉藏双语使用须知。“连衣柜隔板高度都根据游客行李尺寸设计,解放军想得比我们还周到!”

房子装修好了,如何才能留住客人?连队又组织炊事员走进厨房,手把手帮助村民改进菜肴。扎西罗布指着桌上备好的餐点笑着说:“试试青稞粥配清爽小菜,藏家风味不减,吃着也更舒服。”在炊事员的帮助下,如今的扎西罗布已能做出十多道融合风味菜肴。

为让旅馆“火起来”,连队官兵还当起义务宣传员。文书刘兵扛着相机爬雪山、穿草甸,为旅馆拍摄宣传照片和视频。他利用休假自学媒体运营,手把手教村民拍抖音、做微信推广,不少游客看到视频后慕名而来。

“跟着金珠玛米,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扎西指着旺季“客满”的木牌欣喜地说。2024年,被边防连纳入第二批帮扶对象后,扎西在官兵的帮助指导下,也将自己的藏式民居改造成家庭旅馆。

“仅旅游收入一项,家庭旅馆每年每户能净赚2万多元!”连队指导员格桑次仁介绍,自2019年以来,连队累计帮扶2批10户开设家庭旅馆,实现稳步增收。

口碑在雪山间传扬。“推开窗就是雪山,就像住在画里一般”“酥油茶暖人心,藏家体验更舒心”……不少游客在留言本上写下好评。

夜幕降临,扎西罗布的家庭旅馆里,连队官兵正帮着调试直播设备,准备展示藏式晚餐制作过程。窗外,“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标语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乃堆拉哨所——

旅游大巴开进国门前哨

云雾如絮,轻缠山尖。盘山公路在云海间蜿蜒伸展,窗外峭壁间,高原杜鹃与戍边标语交替映入眼帘。8月下旬,笔者乘车来到海拔4318米的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乃堆拉哨所。

随着3辆满载游客的大巴稳稳停靠在庄严的国门前,红色讲解员、中士盛吉已在哨楼下迎候。车门开启时,他洪亮的声音穿透薄雾:“欢迎来到西南第一哨——乃堆拉(藏语意为‘风雪最大的地方’)!这里是中国西南边境的重要口岸,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南线的通道……”

随后,盛吉带领游客走进军地联合打造的红色边关展馆。泛黄的照片在灯光下静静铺展,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在一幅首批上哨官兵的老照片前,盛吉驻足介绍:“看,首任哨长刘世果带领战友,在悬崖绝壁间攥着绳索攀爬8个多小时,才将五星红旗插上这‘风雪山口’。”

“当年我们背菜上哨,三天就能磨烂一个背囊。现在索道运输的‘雪域快递’随时送达,官兵们再不用像我们当年那样了。”退役军人吴庭贵指着展柜里一个磨破的帆布背囊说道。已退役多年的他,得知曾经驻守的哨所开通了旅游线路,专程过来看看。

“哨所旁,当年背水背菜上哨的路依然保留着原貌,如今成了官兵们磨砺意志、传承精神的训练场。”一旁的指导员李舒语气坚定,“从当年攀岩走壁的危险运输路,到今天旅游大巴直抵哨所,变的是越来越好的保障条件,不变的是戍边人忠诚的底色。”

前些年,随着西藏“红色+生态”文旅规划的推进,乃堆拉哨所被纳入首批开放的边防红色旅游路线。这片曾孤悬云端的土地,也因红色旅游焕发生机。国门景区负责人介绍,展馆开放以来,游客数量逐年攀升,今年预计突破4万人次。这里也成为党政军警民和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退役军人、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纷至沓来。

“站在国门前,才真正体会到‘家国’二字的分量。”一位来自四川成都的大学生这样感慨。不久前,驻地政府机关组织50余名党员干部来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聆听了“三位藏族阿妈数十年如一日为哨所背菜送菜”的感人故事后,带队领导次仁旺堆深有感触地说:“现场聆听西藏军民团结守卫边防的故事,近距离感受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这就是最生动、最鲜活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这里,官兵们既是国门卫士,也是红色讲解员、党建辅导员。盛吉已为3万多名游客讲述哨所历史,“每一次讲述都有不一样的感悟。当看到许多退役军人和学生向国门敬礼时,我深深感受到红色基因正在传递。”他自豪地说。

“快来人啊!”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惊呼。一位中年游客刚拿起相机拍摄风景,突然踉跄倒地,面色青紫,呼吸急促。

“是急性高原反应!”哨所卫生员、中士吴博宇迅速反应,立即携带便携式氧气瓶和急救包冲上前去。他一边帮游客吸氧、测量血压和心率,一边耐心安抚对方情绪……几分钟后,游客的症状明显缓解,他握着吴博宇的手,连声道谢。

“保障游客安全是重中之重。”吴博宇介绍,近年来,哨所官兵已成功处置30多例游客急性高原反应和10多例突发疾病。

林芝市米林市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

手工织品走出边陲藏乡

“花纹真独特!”“现场织布太有感觉了!”8月上旬,林芝市米林市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珞巴手工艺品”展台前,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珞巴群众飞梭走线,彩线在织机上跳跃,围巾、披肩在阳光下流光溢彩。游客纷纷驻足观看,争相选购。

眼前这产销两旺的热闹景象,让人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承载着珞巴族千年智慧的织布手艺几乎失传。那时的琼林村一片破败,土墙坍塌、屋舍漏雨,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仅存的几台老织布机蒙尘闲置。村支书达娃介绍说:“是党的好政策照亮了边疆,在官兵们的帮助下,这祖传的手艺保住了。”

2019年,国家投资帮助建设琼林新村。2020年春季,西藏军区部队广泛开展“五共五固”军地共建活动,林芝军分区某边防连与琼林村结成帮扶对子,携手探寻致富新路。

官兵们走村入户后发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米林珞巴族服饰制作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困境。了解情况后,部队帮扶琼林村建起一座标准化织布工坊。崭新的6台手工织布机、20台缝纫机、1套熨烫设备安装到位,5个新站台搭建完成,直接提供了38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硬件有了,技术传承是关键。为此,连队特意请来非遗传承人驻点教学,官兵们也成为“编外学徒”,学会后再手把手传授给村民。村民亚嘎记忆犹新:“初学时老被梭子夹手,解放军一遍遍教我动作技巧。我看到他们手上的茧子,比我们这里织了几年布的手还要硬实!”

工坊运转起来,色彩斑斓、纹样精美的产品源源不断产出。“咱能织出这么美的花样,可卖不出去啊!”重重高山挡住了销路,大家非常着急。时任连队指导员与村里党员干部紧急商议:“必须为这好手艺打通销路!”

连队组织有相关经验的官兵成立“军民电商帮扶小组”,在工坊定期开设“技能培训课堂”。同时,他们协调快递企业在琼林村设点,为村民争取优惠的快递价格,解决边疆地区物流成本高的难题。

随着林芝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部队与地方政府紧密协作,抓住机遇。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等地设立“珞巴手工艺品”展区,让村民带着织机现场展演销售。藏式外套、围裙、桌布、精美挂饰……这些承载着珞巴文化的手工织品,不仅在线下吸引着游客,还通过网上平台,搭乘穿梭不息的快递车走出藏乡,销往全国各地。

从织机蒙尘到产销两旺,从冷清山村到幸福家园,琼林村的织布工坊不仅让国家级非遗珞巴织布技艺走出深山、重焕生机,更用细细的纺线,织就了一幅军民鱼水情深、同心兴边固防的壮丽画卷。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