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中国,厨房几乎就是一个家庭的心脏地带,一日三餐都得从这儿起步。
特别是很多中老年人,尤其女性,几十年围着灶台转,每天炒菜煎炸,一顿饭不来点热油烟爆香,感觉都没滋味。
但最近几年,不少医院的肿瘤科开始频繁收治一些家庭主妇型的肺癌病人,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人从来不抽烟,家里人也没人抽烟,偏偏查出来就是肺腺癌。
医生问她们干啥的,十有八九回答都是“在家做饭”。这时候大家才开始重新盯上了一个熟得不能再熟的东西——厨房油烟。
过去总有人觉得油烟嘛,就是呛人一点,熏得眼睛流泪,开个窗就好了,哪来那么大影响。
但偏偏有一组数据,把这事变得不容忽视。
中国科学院联合全国肿瘤中心搞了一项特别大的研究,追踪了全国11个省份将近60万人,跟踪8年,记录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尤其关注每天做饭、使用油的方式、厨房通风情况这些细节。
最后的数据震住了一堆人——经常暴露在厨房油烟环境下的女性,患肺癌的风险比很少接触油烟的高出了大约75%,而且类型主要是肺腺癌,这种癌本来多见于不吸烟的人。
这不是小样本研究,也不是拿老鼠做实验,这是实打实跟踪了几百万人次的流行病学调查,而且还控制了吸烟、年龄、家族史这些干扰因素。
你说油烟不致癌,拿啥反驳这组数据?有些人还嘴硬,说自己家炒了几十年菜也没事,那是运气好,不代表风险不在。
癌症这种事,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
讲到底,油烟是个什么玩意?简单说就是食用油高温分解后,混合了食材中的水分、蛋白质、糖类,再加上空气中氧气一起反应,最后腾空而起的一大堆化学污染物。
这些东西里最让人头疼的是苯并芘、多环芳香烃、丙烯醛这些有害分子,尤其是苯并芘,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它列为一类致癌物。
这不是吓人,是有证据撑着的。做饭的时候,只要油温超过180℃,这些毒物就开始大量释放。
再加上一些家庭为了讲究味道,爱用猪油、花椒油这些高脂油类,油烟产生得更多。
厨房狭小、通风欠佳、抽油烟机效能低下,皆会致使这些有害物质长久滞留于室内空气中。
你吸进去的不是香味,是一大堆致癌分子。
更离谱的是,有研究团队用“空气悬浮粒子分析”技术测过,炒一个青椒肉丝的过程,厨房空气中的PM2.5值比北京霾天高峰期还高,简直是“自己家制造的雾霾”。
那些喜欢爆炒、油炸、烧烤的家庭,厨房空气中有害物浓度甚至能超过工业区的临界标准。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清华大学和国家疾控中心联合发布的数据。
再来说个很少被提起但极关键的点:厨房油烟和激素水平紊乱也有关。
有实验发现,油烟中的某些多环芳香烃物质会影响体内雌激素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肺腺癌在非吸烟女性里占比特别高的原因之一。
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做过一组动物实验,用油烟暴露老鼠两个月,最后老鼠体内雌激素相关基因表达明显紊乱,部分还出现了组织增生。
这说明油烟不仅是呼吸道的威胁,它对内分泌系统也可能有影响。
问题是,很多人明知道油烟呛人、熏得头晕,但就是觉得无所谓。
尤其是老年人,觉得炒菜不开猛火就没香味,嫌抽油烟机声大、用电多,还有些人做饭时还不开窗户,怕冷。
这些年医生接诊的病人里,有不少是这样活活把自己“熏”出来毛病的。
有位退休教师,60岁出头,从来不抽烟,但天天做饭三顿全包,家里厨房不通风,抽油烟机还是十年前的老款,没几年就查出了肺癌,病理报告一看就是肺腺癌。
医生感慨,说这样的病人已经不是个例,而是越来越多。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油烟对孩子也有影响。
有研究指出,在油烟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呼吸道过敏、哮喘、反复感冒的比例明显高于不接触油烟的家庭。
有项发表在《环境与儿童健康》期刊的论文提到,厨房油烟可通过空气传播污染物进入家庭其他空间,尤其在封闭住宅结构中,儿童吸入量占体重比远高于成人,长期以往可能会对肺部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孩子没做饭,一样遭殃。
一些人试图用“油品更换”来减少油烟问题,像是用橄榄油、亚麻籽油这些所谓“健康油”。
但真相是,只要加热到一定温度,都会产生油烟,只不过成分多少、毒性强弱不同罢了。
甚至,部分植物油因不耐高温,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分解出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所以问题不在于你用了啥油,而在于你炒菜时控制不了油温,也不重视排烟。
而且还得提一点冷门但很要命的——油烟不只致肺癌,它还可能增加乳腺癌、食管癌、喉癌的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联合研究分析了上万例女性癌症患者,发现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升高了22%。
不是说做饭一定得病,而是高频率接触、高油温、不注意通风这些因素凑在一起,才把危险指数一步步推高。
更要命的是,这些风险是“积年累月”堆出来的,往往要几十年才浮出水面,一旦发现就是中晚期。
那问题来了:有没有什么看似无害、但实际能显著加剧厨房油烟危害的行为,是大家平时根本想不到的?
答案是——边炒菜边聊天或者看手机。
这个习惯几乎没人觉得有问题,但它会让你忽视一个关键点:油温控制。
人在注意力分散时,更容易让油温超过临界点,食物还没下锅,油已经冒烟了,而这个时候释放的污染物是最多的。
有项行为学研究表明,人在同时做两件事时,对火候和油温的敏感度下降45%以上,尤其是中老年人,反应慢,一锅油炒下来,毒气比炒菜还多。
所以,看着厨房是“烟火气”,其实不注意就是“致癌气”。炒菜不是玩命,但不重视它,真能出命。
[1]王伯燕,徐传芳,王志坤,等.住宅空气污染与健康风险探讨[J].家电科技,2023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