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塘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是杭州首个全部由新杭州人组成的社区,住着1.1万多名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外来务工人员。
橙柿互动 记者 徐萌 杨亦淇 灵光AI设计师 晓薇 通讯员 彭仲莉 姜慧君
作为“杭州第一工业大区”,钱塘的产业工人群体超过35万人。
他们揣着梦想,从五湖四海赶来,钱塘在为他们提供发展舞台的同时,也在用文化润城,帮助他们融入“第二个故乡”。
钱塘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是杭州首个全部由新杭州人组成的社区,住着1.1万多名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外来务工人员。
邻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敏华说,要帮助他们在钱塘找到归属感,除了“身融”,更要“心融”。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拉近彼此的距离,用“包容的文化”欢迎五湖四海的追梦人,这就是邻里独特的“家文化”,“来了,就是邻里人”。
丰富的文化活动
让居民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身体站直,双脚并拢,双手合掌置于胸前……”每周五晚上18:45,黄小燕都会准时出现在邻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待她的瑜伽课,开始了。
任课老师洪晓晴,曾经是一名职业瑜伽教练,成为妈妈后,暂时放下了自己的梦想。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她想重操旧业。
“必须支持!要带动居民们的运动积极性噢。”听完洪晓晴的想法,张敏华一拍大腿,表示“双手赞成”。
2023年9月,第一堂瑜伽课就迎来了近30位居民。如今,瑜伽课已经是邻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受居民好评度最高的课程之一。
自从加入了社区瑜伽团,黄小燕每周要练四到五次,,“一天不练。浑身难受”。
“我们想锻炼,社区就开运动班,办长跑赛,我们想唱歌,社区就组织文艺汇演。”黄小燕说,“正是这些活动,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
95后李森旺,是杭州联德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也住在邻里社区。刚到社区三个月时,张敏华就“找上门来了”,邀请他参加社区组织的“产业工人定向跑”比赛。
活动那天,近80位和他差不多大的“工人”参赛,李森旺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喜欢唱歌,张书记还特意准备了音响和话筒。”
58岁的韩建芬,用在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她在老年大学报了3个班——舞蹈、模特和太极。每天早上5点,她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门口,和十几个学员约好打太极。
家门口的“文化课”
让工人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在邻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居民想学什么、什么时候学,都是居民说了算。
每周三晚上,在邻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企业主管、宿管阿姨、95后寝室长们都会围坐在一张圆桌前。有人带来工友想学编程的愿望清单,有人商量着给双职工家庭办暑期托管班,有人提议增设篮球友谊赛。
每逢传统节日,都是邻里社区最热闹的时候。“邻里社区的年夜饭,已经吃了20年了,每年,社区都会在组织留杭过年的务工人员一起过春节,尝尝‘家’的味道。”张敏华说。
让居民“住好、吃好、生活好”的同时,社区还想办法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钱塘推出了‘蓝海工程’,邻里社区借力浙江理工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0余所高校,让产业工人在‘厂门口上大学’‘家门口学技能’。”张敏华介绍。
去年,社区就有2000多人报名参加各类技能培训,56名从这里走出去的“金牌工人”“高级技师”,“回家”为产业工人上课。
三花制冷集团的省首席技师陈楚就在“家门口”开设了钳工、特种设备加工等课程,带着800多名产业工人在家门口由“工”变“匠”。
以文兴业
打造更有人文情怀的产业新城
邻里社区的“心融”,是钱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一个生动案例。
近年来,钱塘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严格对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14536”总要求,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域深化、全面提升,已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0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5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金沙湖大剧院等5家单位被确定为首批杭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盆景”到“风景”的提升。
新湾街道创新推出“钱塘湾嫂”“桥姥爷”“红心汇”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品牌,通过系统化培育与专业化管理,形成"理论宣讲+民生服务+文化惠民"的全功能服务链。
又如在义蓬街道,“婆婆嘴”“沙地妈妈”“隆心小哥”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以方言宣讲、邻里调解等特色服务,织密“网格微治理”网络,相关经验已纳入区级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在钱塘,每个人都是美好生活的设计师,每一份真诚的声音都在编织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故事。
责任编辑:徐萌 审核:林建安 陈奕
来源:都市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