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活到90岁的老人,基本上在70岁的时候,就不再做这些事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8 09:49 3

摘要:很多人可能都听过“古人早婚”的说法,可你真要追问一句:为啥早婚?大概率都会说句“那时候人活不长”,然后一笑了之。其实,这可不是无的放矢。比如唐朝,成年男子杠杠的到三十七八岁就算“老汉”了——大概半条命刚过。谁要能扛到六十七十,家里小辈得烧高香,把“古来稀”挂嘴

很多人可能都听过“古人早婚”的说法,可你真要追问一句:为啥早婚?大概率都会说句“那时候人活不长”,然后一笑了之。其实,这可不是无的放矢。比如唐朝,成年男子杠杠的到三十七八岁就算“老汉”了——大概半条命刚过。谁要能扛到六十七十,家里小辈得烧高香,把“古来稀”挂嘴边都觉着走运。说来其实都巧,这事儿搁到民国甚至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也一样,大街上老人稀,随便活成“活化石”。可别小瞧现在,日子越过越顺,医馆不缺,药丸也都新鲜,咱们中国人平均寿命都已经摸到七十七岁,啧,跟以前比简直天上地下。

长命百岁,不管时代怎么换,都是人们说不完的话题。朋友圈里转来转去的“长寿秘笈”、“某村百岁老人扎堆”,点进去才发现,真有这样地方。举个让人想搬家的例子,广西巴马,早些年就啥都不出名,突然有朝一日靠着“长寿村”的名号一夜出圈,成了长寿方面的“网红地”。以巴马为例,那里一户人家里头蹦出来仨八十岁的,不算啥稀罕事。不仅如此,就连百岁老人听说都有几十户。于是外面人问:这些老人到底有啥不为人知的长寿诀窍?真有啥方子传承下来吗?其实细琢磨,村里老人事情极普通,饭桌上的故事倒给了不少启发。

有的人说是水土养人。以前听东北的老舅妈絮叨,说自打家里换成自来水后,隔壁村“百岁王”反倒觉得没山头的小井水顺口。是不是井水养人,这个没法科学下结论,但村里五六十年前吃水简朴,吃得也素。打个比方,巴马这地方,地上长啥吃啥,玉米面粥、红薯饭是家常,白面大米可算稀罕。年轻人天天念叨“补充蛋白”,老一代身子骨硬朗还真少大鱼大肉。他们爱吃芋头、苞谷、高粱米,喝的蔬菜汤比肉汤还多,胃口谈不上多好,但饭碗永远巴结粗茶淡饭。

咱城里人讲究精细粮,大米白面一袋袋买回家。可你要注意,老人生怕精粮,不吃细粮,一天蔬菜吃上两三样,还得生吃捎带水分大的。前些年我到贵州的一个山区采访,山里的老人几乎不碰什么油腻下饭,更甭说糖、甜点。粗粮里有种说不出的回味,嚼劲有,但却让消化道挺受用。这就像老房子的砖瓦,该有点缝隙通风,过于密不透气反而闷坏。消化好了,身子自然清爽。

你问为什么这么坚持?其实老人想法简单,习惯了能填饱肚子的日子,啥都不讲究。爱挑食、偏嘴的毛病,搁在他们那代人可不兴。村里有位九十三岁的老大娘,说她小时候“见着啥吃啥”,分啥吃啥。其实道理也不难懂,杂粮杂吃,身子不容易缺营养。村里还流行空闲捡野菜,春天山野一片绿,荠菜、野葱,配碗稀饭恰巧。

绿色蔬菜,是这些长寿老人的饭桌常客。你仔细观察,他们的蔬菜多半是自种自吃,驱虫不用药,只图个新鲜天然。别说现在流行的什么“有机指标”,那阵子吃饭全靠地力,化肥少虫害更少。家家后院种菜,一进门就能瞧见青翠的豆角、丝瓜挂满架。

饭菜倒简单,有个奇怪现象:没有谁是胖嘟嘟的。叫上名的百岁“寿星”,一个个透着干巴。你想想,吃清淡少油,一口也不贪饱,哪有机会长出肥肉?城里人往往见了诱人的红烧肉、糖醋排骨,容易忍不住下筷子。可在农村,油水都舍不得多下,只讲究菜肴清新,有时候半个月才能吃次肉。别看清淡朴素,村里人说“能活到老,就靠不作妖”。这老话听着糙,实则是健康密码。

说到烟酒,更是藏着门道。有段时间我跑过山东平度一个小村庄,探访那儿的长寿长者。一入屋烟味稀薄,偶尔有人会说“咱这岁数,烟酒不能沾”。年轻时,喝酒只在特殊场合解闷,哪像现在逢年过节一开席,啤的白的轮番上阵。其实谁都爱讲反例:“我家老舅九十五岁了,小酒天天来点。”可真要细算,能扛得住烟酒的毕竟极少,多数老人自觉远离。有位年纪最大的老人告诉我,“烟酒贪嘴,越老越伤身。”大伙听了咯咯笑,却人人心里记住别沾嘴,哪怕偶尔有嘴瘾,也绝不放纵。

讲究规律也很重要。三餐定时、早睡早起,听着像口号,实际上老一代农民真把它当信仰。湖北天门我拜访一对百岁夫妇,他们家老爷子十五年来雷打不动早五点起床,晚上八点半倒头睡得香。大热天,不见手机刷夜;冷风天,也不赖床耽误正事。偶尔喝碗粥,顺便坐进院落听虫鸣,日子慢悠悠。家里孙辈追问“爷爷长寿绝招”,他举起手指头晃晃:“天黑早睡别熬夜,肚皮七分饱最好。”说是玩笑,其实句句在理。

不少城市家庭,晚饭过后总有宵夜、零嘴,这在村里不可思议。老一辈早早收拾厨房,晚上赶农活也会先吃点垫饥食。消化系统随老化而变弱,夜里重吃、暴吃,没几天就成毛病。村里人“饿一顿不会死,撑一回难舒服”。那会子节俭成风,哪怕家里条件好了,也维持了少食多餐的老习惯,肠胃顺了,身子骨才结实。

现在见老人患上“心病”的也多。焦虑、愁闷易伤身,这一点,在长寿村尤其显眼。前几年江西婺源下樟村建成幸福院,发现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龄人唠嗑的老人,活得普遍更精神些。反观那些性格闷、独来独往的,哪怕身体底子不差,也容易生出莫名的不痛快,头痛脑热频频。老人们凑在老槐树下聊家常,抱怨疙瘩说出来,气随风消。有人年事渐高,儿孙离家忙不着,照样混得怡然自得。有的老人爱唱山歌,空山回声里把情绪都甩得干干净净。

运动这事也不能含糊。有段时间南方流行打太极、扭秧歌,村里老人们排队抢着报名。可真要比拼体力,还是得量力而行。谁都晓得锻炼能延年益寿,但老胳膊老腿,得悠着点。像重庆巫山有位有名的“舞王奶奶”,年过九旬,人却每早踩点出现在河边,活动双臂,不见飙汗暴走。从没让自己折腾到脱力。她的法宝就是“别逞能,动动更畅快,想歇就歇。”

外向、会社交也是福气种子之一。在很多长寿村,老人聚会成风,过节必定成群结队,谁寂寞谁落单,大家都要拉一把;集体活动不仅让思路灵活,还能提醒彼此有啥小病赶紧问医生。独居的老人不多,村里也不太流行那种“闭门谢客、一人饮酒独自愁”的画面。大家更愿意热热闹闹地度日子。

说到就医检查,这事更不用多说。现在乡里配了巡诊医生,隔段时间上门量体温测血压,老人的小道消息十有八九离不开“今儿体检队进村”。我认识的一个老校长,每年要抽空进县医院查查身体,成了家常便饭。他常说:“小毛小病别藏着掖着,咱要给医生留个底儿。老了要靠己也靠点医疗。”不少年轻人不在意,觉着只要过得去,不见病痛就不去医院,这事得敲敲警钟。

还有最难能可贵的,或许就是心里那份“放得下”。那些长寿的老人,从不把儿孙的长短挂心头,家长里短、经济点滴看得通透。说句老话——“都是自己的日子,别替儿孙活命。”老一辈人事来了能躲就躲,琐个念头念给菩萨,晚上烤烤火、侃一侃村里新闻,不把焦虑扯到身上。总想着多两天活,多看冬去春来,不舍得把日子搭在操心伤神上。

倒头来说,到了这个医疗发达、物资丰盈的年代,长寿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有些东西古今中外都差不多——有张好嘴巴、会动腿、知足常乐,远比网络上的“抗衰神药”靠得住。坏习惯不难改,难的是动手去改。要是哪天我们也能像村里的老人一样,敢于管住嘴,放下心,或许下一个过百岁生日、闲庭信步唠嗑的,不就是你我自己吗?

至于具体咋做,靠谁都不如自己留心。你瞅瞅,活得通透的人,从来没把自己的晚年过成苦行僧,反倒热气腾腾。怎么活、为谁活、值不值,当你仰头看看天,低头照照镜子,你也许会有答案。

来源:湖畔愉悦赏湖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