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各大微信群和微信好友之间相互传递“清明前后不问好”的奇谈怪论。而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就是祭祀,踏青等内容,“清明前后不问好”搅得人们无心问安。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各大微信群和微信好友之间相互传递“清明前后不问好”的奇谈怪论。而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就是祭祀,踏青等内容,“清明前后不问好”搅得人们无心问安。
那“清明前后不问好”究竟是祖宗的规定还是奇谈怪论?
一、“清明前后不可问早安是祖宗的规定吗?
“前三后四”,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是祭祖上坟的日子。对新去的故人可能会引发家人痛苦回忆与伤感怀念,内心盘算着祭祀上坟的有关事情,因而心情沉重无心问安。
但也并非不能问好,而是这段时间因心情不好无心问候无心回复,大家都是可以谅解的。据史料典籍查明,黄帝以来,我们的祖先并没有“不能问安”的明确规定,也没有清明节前后不能问安的依据。
不打招呼不问好的这种说法,只是民间少数地方传播开来的一种习俗罢了。比如有的地区就不忌讳问早安,有的地区就忌讳,且忌讳的事情比较多,因此具体根据当地习俗来定。
20世纪(2000年)以前,人们普遍缺衣少食、交通不便、经济拮据,清明节快到来的时候,人们盘算着路远如何到达、如何筹钱购买祭祀物品等等,因此疏于问候,但不是不能问候。虽有问候无回复,但大家也可以理解,忽略不计。
所以说“清明前后不能问安”,就像微信群里传播的“早安晚安发图片要收费”的谣言一样,早就在央视辟谣平台进行了辟谣。
二、“清明前后不问安”的原因具体是什么?
1、逝去亲人阴影尚存。
对于新近故去亲人的家庭,尚未从伤痛的阴影中走出来,家人的心情会比较沉重。这期间如果有人向他人问好,会让他感觉不适。清明节早上,大家都怀着沉痛的心情去祭祖,因此此时不宜问好。
2、有的人特别在意清明前后的问好。
虽然有的家庭亲人逝去多年,但仍然认为清明节主要是对逝去的亲人祭奠和缅怀,因此此时不宜问好。若此时有人向他人问好,不但不能宽慰对方,反而会让他心存敌意。但这个要看各地习俗,有些人可能不在意,有些人会特别在意,所以才出现“清明前后不问好”的奇谈怪论。
3、清明节祭祀祖先而“问好”是不礼貌的行为。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死后灵魂尚存”,清明节是祭祀祖先、慎终追远的节日,这期间不能像往日一样嘻嘻哈哈,表现出快乐的样子。若是在清明节期间向活着的人问好,会给人一种不吉利、不礼貌的感觉,甚至有的人还会认为你是在诅咒他。大家心里会不高兴,所以才产生了“清明前后不能问好”的奇谈怪论。
三、清明前后不仅能问好,而且还可以愉快的踏青郊游
清明节是祭祀、踏青的日子,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古人把清明节的活动内容定为祭祀和踏青。可见,在进行祭祀的同时也是可以进行欢快的踏青郊游的。我们可以从明代诗人王宠的“踏青”诗中读出几分愉悦的感觉,一叶知秋。
《踏青》明·王宠茶磨山前水似苔,红妆队队踏青回。衣香花气熏人醉,蛱蝶蜂儿扑面来。
古人把清明节的活动内容定为祭祀和踏青,可见,在进行祭祀的同时也是可以进行欢快的踏青郊游的。今人“桂子”的诗句,也是比较客观真实的写出了“清明节”踏青游玩的喜人场景:
《捣练子·踏青》杨柳翠,
万花红。
上巳吹来古汉风。
广䄂蝶裙多美女,
踏青路上尽玲珑。
可见,从古至今,“清明节前后不能问好”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奇谈怪论,我们的祖先并未有这种规定,这只是民间少数地方的习俗罢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清明前后不仅可以问好,还可以进行欢快的踏青旅游,家人亲友回归故里团聚,结伴而行上坟祭祖。但为了避免对新近去世的家人发生尴尬的事情,清明期间也可以不问好,说一些清明安康、祝福祈祷之词,让人感受到诚心的祝福和对故人的尊重。
来源:文化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