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体系建设再升级:筑牢法治边界,守护个人信息安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12:41 1

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2025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法治思维为导向,为信用体系建设划定清晰边界,明确提出“严禁将非信用信息和个人私密信息纳入信用

在数字经济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2025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法治思维为导向,为信用体系建设划定清晰边界,明确提出“严禁将非信用信息和个人私密信息纳入信用评价”,标志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进入规范化、精细化发展新阶段。

一、信用评价的“红线”与“底线”

《意见》直击当前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明确信用评价的范围边界。根据规定,信用评价必须严格限定于法律法规及党中央、国务院文件明确的信用相关信息,如履约记录、违法行为等。而个人健康数据、家庭隐私、兴趣爱好等非信用信息,以及社交活动等与信用无关的内容,均被严格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这一规定旨在防止信用评价泛化,避免因过度采集和滥用信息侵犯公民基本权利。

针对重点职业人群,《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法律、金融、医疗、教育、工程建设等领域从业人员及国家职业资格人员的信用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自然人信用记录,强化职业信用约束,推动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为各领域规范发展提供信用支撑。

二、激励与惩戒的“双轨制”设计

《意见》构建了差异化的信用奖惩机制。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开展自然人信用评价,并将其作为守信激励政策的参考依据,如公共服务便利、融资支持等。另一方面,对严重失信主体(如恶意逃废债、电信诈骗等)实施联合惩戒,依法限制其申请政府资金、参与公共资源交易、公务员录用等行为。同时,明确设定失信惩戒措施必须以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避免惩戒扩大化。

在信用修复方面,《意见》完善了统一规范的修复制度,允许失信主体通过纠正行为、志愿服务等方式修复信用,体现了“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牵头统一信用信息公示和修复渠道,优化修复规则,确保信用修复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信用信息安全的“防护网”

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意见》强调建立信用信息安全管理追溯和侵权责任追究机制,明确信息传输各环节的安全责任。严格规范信用信息处理程序,加强对金融机构、征信机构、互联网企业等主体的监管,防止信息泄露或滥用。同时,要求“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公示公共信用信息,行业主管部门原则上不再重复公示,确保信息公示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针对平台经济领域,《意见》提出加强公共信用信息与平台企业经营信息的共享,引导平台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和失信联合约束机制,对网络主播、自媒体、MCN机构等新兴群体实施信用监管,推动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四、信用体系法治化的“里程碑”

此次《意见》的出台,是对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深化与升级。它不仅回应了社会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关切,更通过统一信用信息标准、强化信用数据治理、推行“信用代证”改革等举措,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法治化框架。例如,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一摞证明”,既简化了行政审批流程,又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体现了“放管服”改革的核心理念。

中央党校教授汪玉凯指出,政府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意见》明确政府失信行为的认定标准和惩戒措施,将公共资源交易、招商引资等领域纳入信用监管,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结语

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意见》通过划定信用评价的法治边界、强化信息安全保护、完善奖惩修复机制,为信用体系建设注入了人文关怀与法治精神。未来,随着信用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一个更加规范、公平、可持续的信用生态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自媒体:通讯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