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书法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执着的精神,吸引着我们去关注、去探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陈本豪老师的散文《又见张波 走近书法》的笔触,走进江夏老年大学,走近书法,去认识一位令人敬佩的书法人——张波,一同感受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
在书法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执着的精神,吸引着我们去关注、去探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陈本豪老师的散文《又见张波 走近书法》的笔触,走进江夏老年大学,走近书法,去认识一位令人敬佩的书法人——张波,一同感受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
江南福地武汉江夏,阳春三月正值桃红李白的季节,迎面吹拂的微风,像童掌般的稚嫩抚摸,柔和轻软温润至极。三月二十日,书法报社董事、《书法报·书画天地》执行主编张波,《书法报·书画天地》编辑部副主任马丽华、专题部副主任袁锐,书法报社编辑管智兴一行来江夏老年大学交流,他们披着春光踏响春光而引来一波春光流动。这是身为江夏人的张波首次被邀走进江夏老年大学参加书法活动,受职责和情感的双流冲击,他早已禁不住心中盛开的满园春色。书法报四人团,一支齐全而扎实的队列,将对江夏的老年书法带来怎样的推波助澜呢?情急中不由人地难抑期盼之切。我相信这场春天之约,定会激发翰墨飘香的雅致!
在张波一行走进江夏老年大学活动的头天晚上,突然接到“浪人”书法家李国辉的电话,预感定有文事相约。他礼节性地咨询我明天是否有空,未及回复他便告知三条消息:一是江夏老年大学明天将举行一场书法活动,特邀我参加;二是江夏老年大学的现任校长为我们安山老乡;他把重要的消息放在了第三条,他说书法报明天到江夏老年大学参加活动由张波老师领队,张老师还“钦点”了我的名。听到如此好消息,我绝对地欢迎与期待。恰好明天得闲,我随即问清了活动开始的时间。国辉则闻言一笑,精明的他锁定我一定会参加这场春天之约,通话在他一句“明天见”的告白中挂断。虽说我并未专门从事书法创作与研究,但在多次由省作协举办的文学活动中常与张波相见,而骨子里对书法的爱好,加之同为江夏老乡,使我与他之间的距离不近也近了。
张波,一个勇于在逆水行舟中冲浪飞花的人,强烈的精神鼓舞使他历尽艰辛而登上了中国书法的高台,让人敬佩。在年轻时的求学阶段,张波备受江夏知名画家陈修泉先生青睐,为了他的专业进步,陈先生亲自带张波去拜访江夏一位知名书法老师。当时,这位老师扫了一眼张波带去的两幅书法习作摇了摇头说:“也许你天生就不是一个适宜从事书法的人,你最好还是去学习其他专业吧。”他那不屑一顾的冷言仿佛给时光打上了一个优雅的绳结。多年后,张波向我言及此间经历时表示,他没有陷入被人一言否定的苦楚,反而激起了他“不服周”的执拗,既然我不能把弯路走直,但绝不屈于把直路走弯。张波摒弃了再找老师的求教之路,索性寓身于一间陈旧的老屋里,埋头于历代书法经典与翰墨宣纸之间,一笔一画地企求力透纸背的深层苦习之中。
在接过国辉的电话后,我细心地将张波多年前赠给我的那幅书法翻出来,摊放在书桌上用心品尝。当狼毫劈开宣纸的纤维,我分明看见古云梦泽的水汽在墨色里蒸腾。某一竖钩突然化作青铜剑般的寒光,斩开二千年前的雾障——诸葛亮在隆中草庐挥毫时,笔锋是否也带着这般的金石气?似乎隐含着江夏黄祖训练水师的呐喊,随着墨汁渗入宣纸,在沟壑间结成细密的战阵。盏茶之间的沉迷,使我像吟诵朦胧诗一样地飘忽其境,在那些点、横、竖、撇、捺中,似乎耳闻刀枪交击之声。是窗外的一声鸟鸣,才让我从风干的烟墨中苏醒过来。张波兄钤盖在作品卷尾的一方名印,此刻正悬在作品中那片空阔的留白处,像极了我童年时在金口江边的古战场上捡到的一块赤铁。
我曾读过张波兄作品集中的诸多书法作品,不难使人想起他在江夏老宅创作时,从后院那丛湘妃竹间飘落的思念,方寸之间的故园草木,与挥运其间的雷霆笔势相映成趣,倒让我想起少年时在槐山采石场见过的奇景:铁凿在青岩上迸溅的火星,与岩缝里挣扎开花的二月蓝相映成趣。突然记起张波兄曾向我说过,当代书家要做的,是把钟鼎碑帖间的魂魄勾回人间的烟火。此刻墨香里的金戈铁马渐渐淡去,唯有卷尾的那行行书“甲辰夏书于武昌”中泛着温润的光泽,恍惚汉江里沉浮千年的明月,终于游进我的心灵。当我轻轻地把这件书轴卷起时,微风吹拂着窗棂,隐约在叮咚间谱出奇妙的韵律。
活动当天,我习惯性地去得较早,在一名老师的带领下直上四楼,在校长办公室里有幸与江夏老年大学李仁忠校长相识。安山老乡的潜在脉缘,仿佛老友重逢般地亲切。他与我大姐夫同属一个湾村,只是年龄相隔太远,孩提时节的他未能与我近距离地交往。老年大学是一块凝聚爱心的园地,在中国逐渐进入老年社会的当下越来越重要。聚集老人们入班学习,在习学艺术中陶冶情操,为那些曾经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老人们营造愉悦的氛围,正是职业的高贵所在。尤其是书法,那是一门神奇的艺术,在众多爱好者中不失有一些神奇的人,教授与引领他们全心在书法中打磨,也许在老有所乐中还能收获些许艺术精品。
正当和李校长的初识之见流往深处时,国辉即来电话说,张波一行距学校还有500米,我们立即双双下楼。张波老师依然那么青春,爽朗的笑声融洽着一腔江夏故土的热恋,在同大家一一握手间流动着春光下交接的情趣。随行的书法报老师们扛着长枪短炮的各种架构,后来才知那是现场直播的设备。大家在老年大学的小型接待室里坐定,李校长简单地介绍了江夏老年大学的基本布局和名列行业前茅的教学成就。张波老师不待一杯茶饮尽就急切地说,李校长还是请你带领我们参观一下贵校的教学吧。在荣誉室里,陈列柜中琳琅满目的是各式奖杯和奖牌,李校长说这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放不下只能存于仓库之中,大家不约而同地伸出了大拇指!
出了荣誉室,大家一同走进老年大学的书法课堂,学员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练习,他们均对照黑板上的图示提笔挥毫。在一张张半干的墨痕里,似乎浮现出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的残影,还有怀素种植蕉叶时的绿意,却在“忠谏之路”的枯笔里褪成苍黄。有楷书、有隶书、有草书……他们任情纵意在自己的喜好之间挥洒。这些篆隶交融的笔意,顿然让我想起汉阳铁厂的龙门吊——那些铸铁的筋骨,何尝不是另一种刚劲的书法呢?虽说学员们的笔法不免有些稚嫩,却能窥见风骨犹存。鉴于张波兄长期在书法报社积下的书法专业素养,他在“不宜异同”间当场临桌指点,学员们在收益之下直是感激不尽。
在最后的交流座谈中,张波和书法报的几位老师均从艺术和宣传多角度地谈论了各自的观点。要扩大层面,让学员们在众多选择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要相互学习和交流,绝不能闭关自守;要请进来与走出去,在双向追寻中求取进步;要适当举行一些活动,在展示中拓宽学习渠道;要协助学员发表作品,包括与书法报疏通投稿渠道。李校长谨记张波先生的五要精神,在感激书法报老师们的亲临指导外,期望他们多来江夏。张波老师说,虽然我是江夏人,但江夏老年大学还是第一次来,对此特向你们表示歉意,以后我要争取“常回家看看”。其实,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便不愁有第二次,春秋轮转四季常新嘛!
作者简介:陈本豪、中作协会员、音乐家,籍贯武汉江夏。已出版散文集三部,纪实文学集七部。长篇纪实文学《京剧谭门》全四卷,被列入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参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荣获第八届湖北文学奖。由选择来诠释与宽博他的含义,则有待未来时空的论证。
来源:定时针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