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四川女子查出艾滋病,流泪坦言:自己无知惹的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11:40 1

摘要: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该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患者丧失抵抗力,最终因各种感染或肿瘤而死亡。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该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患者丧失抵抗力,最终因各种感染或肿瘤而死亡。

近年来,中国老年人艾滋病感染率有所上升,特别是在60岁以上人群中,这一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前不久,我接诊了一位61岁的四川籍女性患者,在常规体检中被确诊为HIV阳性。当我将检查结果告知她时,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泣不成声,她流着泪说:"都是自己无知惹的祸啊。"

这位阿姨姓李,丈夫五年前因病去世,退休后她经常参加广场舞活动,认识了不少朋友。

在与一位男性朋友交往过程中,她从未想过要采取安全措施。"我都这把年纪了,又不会怀孕,戴那个东西多不自在。"李阿姨说这话时,眼中满是后悔。

艾滋病在老年人群体中的传播情况十分严峻。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2023年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50岁以上人群占比已达41.7%,比十年前增长了近三倍。

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小城镇的老年人,由于健康知识匮乏,风险意识不足,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

为什么老年人会感染艾滋病?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健康认知不足。许多老年人认为艾滋病是年轻人的疾病,与自己无关;认为不会怀孕就不需要采取安全措施;甚至有人认为艾滋病只存在于"特殊人群"中。

第二,生理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女性阴道黏膜变薄,弹性降低,容易在性生活中造成微小损伤,增加感染风险。老年男性可能存在前列腺增生等问题,也会增加感染几率。

第三,社会因素。随着寿命延长和离婚率上升,老年单身人口增多,但社会对老年人性需求的关注不足,缺乏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在老年人群体中,性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不安全的性行为,无论对象是异性还是同性,都存在感染风险。

很多人认为艾滋病等于死刑,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控制艾滋病的关键

目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能有效控制病毒复制,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复,寿命可以接近正常人。

中国对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治疗政策,患者可在定点医院获得免费的抗病毒药物。

李阿姨的情况还算幸运,她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20个/μL,尚未进入艾滋病期。我为她制定了抗病毒治疗方案,并详细解释了服药注意事项。

同时,也向她解释了保持规律生活、均衡饮食、适当运动的重要性。

艾滋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按时服药。抗病毒治疗是终身的,一旦开始就不能随意停药或调整剂量,以免产生耐药性。

其次,定期复查。通常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评估治疗效果。

第三,注意机会性感染。即使在治疗状态下,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可能不如常人,要警惕肺炎、结核等感染性疾病。

第四,保持良好心态。艾滋病污名化仍然存在,患者往往面临心理压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至关重要,也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如何预防老年人感染艾滋病?我给出以下建议:

加强健康教育。社区、医院应开展针对老年人的性健康教育,打破"老年人无性需求"的刻板印象,传播科学防护知识。

提高安全意识。无论年龄大小,发生性关系时都应使用安全套。特别是与非固定伴侣发生关系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定期检查。有性生活的老年人应定期进行HIV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营造支持环境。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鼓励患者积极治疗,融入社会。

李阿姨在得知诊断结果后最担心的是家人的反应。经过我的劝导,她最终决定告诉自己的女儿。

让人欣慰的是,女儿在短暂的震惊后给予了母亲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这对李阿姨的心理康复起到了很大帮助。

艾滋病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健康问题。感染者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非歧视和排斥。只有消除偏见,才能真正控制疾病的传播。

性健康是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年龄大小。希望每一位老年朋友都能科学看待自己的需求,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医生,我想说:疾病可怕,但无知更可怕。掌握正确知识,做好自我保护,艾滋病完全可以预防。

即使不幸感染,规范治疗也能让患者拥有接近正常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我想说:生活还要继续,请坚持治疗,保持乐观心态,你并不孤单。

而对于所有人,我想说:请给予艾滋病患者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消除歧视,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包容的社会环境。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 202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陈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