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术顺利,竟成了误判健康的开端。47岁的安徽男子在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一度以为已彻底摆脱癌症威胁,未料五年之后,突发骨痛确诊为癌症骨转移。
手术顺利,竟成了误判健康的开端。47岁的安徽男子在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一度以为已彻底摆脱癌症威胁,未料五年之后,突发骨痛确诊为癌症骨转移。
这一悲剧背后,暴露出公众对癌症“术后即康复”的普遍误解,也让一线主任医生直言:“太多人太无知。”这并非个案,而是众多晚期复发病例的缩影。
前列腺癌,作为中老年男性中发病率持续上升的恶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极易被忽视。
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已跃居泌尿系统肿瘤首位,2022年新增病例超过15万人,死亡率亦逐年攀升。
尽管医学手段日益进步,但由于公众健康认知滞后,早诊率依然偏低,术后监测意识严重不足,导致大量本可控制的病例走向复发转移。
前列腺癌的发生机制复杂,西医学界普遍认为其与雄激素水平、年龄增长、遗传背景、慢性炎症、饮食结构等高度相关。
长期高脂肪饮食、红肉摄入过多、缺乏锻炼、吸烟饮酒,均被证实是危险因素。前列腺组织对雄激素极其敏感,尤其是睾酮及其代谢物二氢睾酮,会直接刺激癌细胞生长。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指出,雄激素剥夺治疗(ADT)虽能延缓病情发展,但长期应用后癌细胞或发生变异,进入去势抵抗阶段,复发风险更高。
中医学则从“肾主藏精”、“精血同源”的理论出发,认为前列腺癌多属“精虚毒聚”、“湿热瘀毒”之证。
中医辨证多以“肝肾阴虚”、“湿热下注”、“气滞血瘀”三型为主。情志不畅、纵欲过度、饮食不节皆可导致肾精亏耗、湿热内生,为肿瘤埋下伏笔。
中医治疗在调和脏腑、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方面具独特优势,尤其在术后调养、增强免疫方面能有效配合西医手段,提高生存质量。
尽管该男子术后恢复良好,且当时指标正常,但术后管理明显缺位。前列腺癌术后并非“终结战”,而是“持久战”的开始。
医学研究已明确指出,前列腺癌即使根治术后,仍存在微小残留病灶或潜伏癌细胞,5年之内为高危复发期,10年内仍有复发风险。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建议,术后至少每3-6月随访一次,监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
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形式,多发生于脊柱、骨盆、股骨等负重骨骼,严重时可致瘫痪。
其发病机制涉及肿瘤细胞通过血流播散至骨髓微环境,激活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异常反应,形成“骨质破坏-修复”恶性循环。
患者常表现为顽固性骨痛、贫血、高钙血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对此病机解释为“毒瘀内结”、“肾精亏损、骨失所养”,强调“补肾壮骨、祛瘀解毒”并重。
治疗方面,西医主要依赖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及新兴的靶向与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为基础手段,尤其在骨转移初期疗效显著。
近年来,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如阿帕鲁胺、恩扎鲁胺、达罗他胺等被证实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骨转移患者还需联合使用双膦酸盐或地诺单抗,减少骨相关事件发生。放射性核素治疗如镭-223也被纳入标准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则以整体调理为核心,强调“扶正祛邪”,通过中药方剂、针灸、艾灸、食疗等手段,提升机体免疫、缓解骨痛、改善体质。
常用方药如龟鹿二仙胶、知柏地黄丸、三棱莪术、黄芪、人参等,具有补肾填精、活血化瘀之效。
中医干预在延缓病情进展、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方面显示良好辅助价值。但中医单独使用治疗晚期骨转移疗效有限,必须与西医手段协同进行,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此案的核心问题,并非肿瘤治疗失败,而是“术后盲信康复”的知识误区。在门诊中,诸如“我做完手术了,还要复查吗?”、“PSA正常就代表没事了吧?”等问题屡见不鲜。
主任指出,很多患者术后未建立科学随访机制,忽略了每一次体检的重要性,最终因延误而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医生建议,前列腺癌术后患者应建立“主动健康管理”意识:
坚持定期复查PSA,必要时做MRI或PET-CT;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低脂、高纤饮食,远离烟酒;
适度运动,控制体重,促进代谢;
关注骨骼健康,防治骨质疏松;
接受中医调理,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
从医生角度看,前列腺癌治疗不可将“手术成功”视为终点,而应将“长期管理”作为关键。
西医精准医学发展迅速,但对术后管理仍需患者高度配合;中医在调理与综合治疗方面可提供持续支持,形成“中西并重、标本兼治”的理想模式。
医学不是孤立作战,而是医患共建健康的过程。公众需破除“治愈即终止”的旧观念,建立持续关注、主动管理的健康理念。
只有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才能真正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的肿瘤防控目标。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1.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