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遗市集的吆喝声、丝绸展厅的织机声、社区里白发老人执笔挥墨的身影、文化中心孩童抚琴吟唱……这座以“鲁商故里”闻名的老城,正以创新文化服务、深挖非遗资源和推进文旅融合的鲜活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两创”答卷。
3月23日至25日,山东省16市文化馆馆长培训班在淄博市周村区开班。这场全省文化系统的“头脑风暴”,为何选择这座鲁中古城?
漫步周村古商城的青石板路,仿佛找到了答案。
非遗市集的吆喝声、丝绸展厅的织机声、社区里白发老人执笔挥墨的身影、文化中心孩童抚琴吟唱……这座以“鲁商故里”闻名的老城,正以创新文化服务、深挖非遗资源和推进文旅融合的鲜活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两创”答卷。
“以前觉得京剧是电视里的阳春白雪,参加了京剧课程培训班后,自己也能唱上两段了!”在周村区文化馆戏曲教室,退休市民高女士正身着水袖,跟着老师学习身段动作。近年来,周村区文化馆创新基层文化服务,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长期推行菜单式公益培训模式,年均开设声乐、器乐、美术、非遗技艺等课程90余期,从稚童书法启蒙到银发智能应用培训,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文化供给体系。同时开设京剧、古筝、木版年画等课程,吸引了1800余名文艺骨干参与,形成了“周村文化惠民”特色品牌。
在周村大街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广场舞老师通过分解动作、细致讲解、亲身示范,手把手指导广场舞爱好者们掌握每一个舞步和姿势,学员们跟随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信,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送培训下乡”正是周村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生动注脚。为基层文艺队队员送上戏剧表演、舞蹈、器乐等“文化大餐”;公益培训进军营、戏曲进校园、书画进企业……这种“群众点单—政府配菜”的模式,有力助推文化文艺融入各行各业百姓生活,让艺术培训从城市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周村区累计培训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超5000人次,有效提升服务效能。如今在周村,文化培训早已超越“教才艺”的范畴,成为凝聚乡情、激活产业、重塑乡村精气神的重要力量。
非遗活化与文旅融合擦亮“鲁商文化”金名片。周村古商城景区推出“小掌柜”研学品牌,让少年儿童以“小掌柜”的身份,沉浸式参与丝绸印染、票据书写、非遗产品制作等活动;王村醋博物馆将千年酿造工艺转化为亲子研学课程,实现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周村丝绸织染技艺、铜响乐器制作等非遗项目通过“非遗工坊+直播”模式,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这种“可触摸的历史”使周村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相融合,重塑着城市文化IP。据了解,目前周村区已拥有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14项,市级以上非遗39项,区级非遗168项。这一串串数字,是周村文化根脉的鲜活见证,更是周村区守护传统、开创未来的底气所在。
文化服务不是“高大上”的面子工程,而是要让百姓在烟火日常中触摸历史,在创新体验中看见未来。在周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不仅展现了周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为全省提供了“文化服务精准供给”“非遗活化利用”的实践范本。
来源:淄博日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