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不止靠药!陆林院士40年研究发现:真正让人好转的,是这3件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5 02:26 2

摘要:1966年,陆林出生在安徽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从小就懂事,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邻居家一个青年因为精神疾病被锁在院子里,每天靠家人喂饭过活。那个画面在陆林的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也第一次让他意识到,有些病不是发烧咳嗽那样能看见的,而是“藏”在人心里,却一样折

1966年,陆林出生在安徽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从小就懂事,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邻居家一个青年因为精神疾病被锁在院子里,每天靠家人喂饭过活。那个画面在陆林的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也第一次让他意识到,有些病不是发烧咳嗽那样能看见的,而是“藏”在人心里,却一样折磨人。

1984年,陆林考上了安徽医科大学。有一天,他在图书馆翻到一本书,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写的《精神分析引论》。书里的一个观点让他眼前一亮:人的心理也会“受伤”,也需要治疗。陆林忽然明白,像邻居那样的痛苦,是因为“心里的伤口”没有人去管。他下定决心,要做一名能看见别人“心病”的医生。

1992年,陆林来到北京,在北大六院实习时,遇到了一位让他永生难忘的病人。那是一个16岁的女孩,因为重度抑郁,割腕自杀未遂被送进医院。女孩不说话,眼神呆滞,手腕上满是伤痕。那一刻,陆林的心被揪紧了。他想:如果早点有人帮帮她,她也许不会走到这一步。从那之后,他把一生的研究方向定在了“抑郁症”这三个字上。陆林的目标是——“让抑郁症像感冒一样,不再让人害怕。”

进入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生活压力大、情绪失控出现了心理问题。陆林开始研究:抑郁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反复做试验。他们发现,如果小鼠长期处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中,它们大脑的某些部位就会出现变化,有的区域像是“断了电”,有的像是“短路”。这些异常,和人患上抑郁时的表现非常相似。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神经短路”会影响人的情绪,让人变得低落、悲观,甚至想放弃生命。

2015年,陆林的团队有了重大突破。他们找到了一种关键物质,能控制情绪的“开关”。在一次试验中,有位抑郁多年的病人接受了新的治疗方法,三天内情绪明显改善,连家属都感到不可思议。那位患者感动地说:“陆教授的药像是帮我的脑子重新启动了一样。”这个成果,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在精神疾病治疗方面的实力。

除了做研究,陆林也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他总说:“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考试压力、社交焦虑、网络暴力,都会压在他们心上。”2023年,陆林在一次发布会上提出警告:中国青少年中,患有精神问题的人数已经接近五分之一,严重抑郁的也不少。他倡导在每所学校配心理老师,还亲自参与“阳光校园计划”,希望每一个孩子在困难时都能有出口。

在云南的一所中学里,一名男生因被同学欺负患上抑郁症,谁劝都不肯去看病。陆林得知后,专门视频和他聊了十几分钟。他没有说太多道理,而是拿出大脑的扫描图告诉他:“你的脑子某个地方现在就像灯泡灭了,医生就是来帮你把灯重新点亮。”男孩终于答应治疗。三年后,他居然考上了心理学专业,说想像陆林一样,帮助别人走出黑暗。

2024年,陆林带领团队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精神疾病数据平台,发现汉族人群中有种特殊基因变异,会让人在压力下更容易抑郁。这个发现,为精准用药提供了依据,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写进了国际指南。这些成果,让更多人受益,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在精神健康领域的进步。

如今,陆林不仅是我国抑郁症研究的重要推动者,更被誉为“让精神医学真正走进大众生活”的关键人物。从安医校园的一本旧书开始,到北大六院的诊室、实验室、会场,他走过了近四十年,一直在用专业的坚守回应人们对“心病”的误解与惧怕。陆林常说:“医学的本质不是治病,而是理解人。”

无论是在忙碌的三甲医院轮转夜班,还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家级课题评审,陆林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看得懂患者的眼神,也要看得懂大脑里的神经环路。他倡导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清最复杂的情绪机制,用最质朴的方式陪伴病人穿过最漫长的低谷。陆林的学生们说:“陆老师不是一位只讲病例的专家,而是一位用平凡日常讲清精神世界的人。”

在几十年的临床与研究实践中,陆林反复强调:抑郁,不只是“心里不高兴”,更不是单靠吃药或劝解就能解决的情绪问题。它的本质,是大脑功能和神经递质的节律出了问题,是人的认知、睡眠、意志、躯体各方面都被慢慢“熄火”。他说:“一个人若是连早晨睁开眼都觉得世界灰蒙蒙的,那不是懒,是他的内在系统正在发出警报。”

有一次,在一场精神卫生公益讲座中,一位六十多岁的父亲含着泪举手发问:“陆教授,我女儿生完孩子后得了产后抑郁,一直说自己没有用,想离开我们。吃药也吃了,心理咨询也做了,可她还是常常一言不发,连孩子的哭声都吓得她发抖……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这位父亲焦虑无助的眼神,陆林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道:“其实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情绪低落,更不是所谓的‘想开点就好了’,它是一种大脑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需要科学治疗。很多人误以为抑郁症只要按时吃药、做做心理疏导就够了,其实远远不止。我常和病人说,除了情绪管理,还有三件‘看似不起眼、实则决定性’的小事必须做到,只要持之以恒,大脑就会慢慢找回它的节奏,情绪也会像窗外的天,慢慢从阴转晴!”

在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抑郁、焦虑、失眠等情绪相关问题正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身心健康。很多人以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药物或专业心理咨询,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三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我们稳定情绪、改善睡眠、增强心理弹性。

第一件事是:每天出门走20分钟。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方式之一。日照和适度的身体活动,是影响人体昼夜节律的重要因素。白天晒太阳可以刺激大脑分泌一种叫做“血清素”的神经递质,它能让人心情变好,注意力更集中,睡眠也更加规律。而适量步行还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释放肌肉紧张,缓解焦虑情绪。很多研究发现,每天坚持出门走一走的人,无论年龄多大,精神状态普遍好于久坐不动、常待在室内的人。尤其是上午的户外活动,更有助于“唤醒”大脑,调整生物钟,为一天的稳定情绪打下基础。

第二件事是:每天写下三件微小但美好的事情。

这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练习,也被称为“感恩日记”或“积极关注训练”。内容不需要宏大,比如“早餐的粥刚刚好”、“街边的桂花香了一阵”、“邻居帮忙提了个袋子”,这些日常中容易被忽略的小事,恰恰是情绪修复的关键。大脑的注意力具有“负向偏好”,即人更容易记住不愉快的事。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世界总是不好的”认知偏差。而有意识地记录好事,可以帮我们重新建立正面的感受回路,让内心变得柔软、有力量。长期坚持,不仅能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还能提高对压力的承受力。

第三件事是:每天晚上关掉手机,提前入睡。

睡眠,是调节情绪的“天然药方”。但在当今“信息不断线”的环境中,很多人临睡前依然拿着手机刷个不停,结果是越刷越兴奋,越兴奋越睡不着。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使大脑误以为“现在还在白天”,从而推迟入睡时间、降低睡眠质量。长期睡眠剥夺,不仅让人白天头晕疲乏,更会加重焦虑、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绪问题。

建议每晚在睡前30分钟放下电子设备,给自己一个安静的“过渡区”,可以泡泡脚、听轻音乐、做深呼吸练习,让身体逐步进入放松状态。如果能坚持每天晚上10点前关灯入睡,褪黑素水平将趋于稳定,大脑代谢垃圾的能力也将大幅提升,次日醒来时整个人更轻盈、情绪更平稳。

这三件事看起来不难,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分别作用于情绪调节的三大核心系统:生物钟系统、认知系统与神经恢复系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专业治疗,但每个人都可以从生活方式的改变中获益。当你开始有意识地照顾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情绪困扰往往也会悄悄松动,人生重新亮起的光,并不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改变,有时,就藏在每天那20分钟的阳光、那三行小字、以及一个愿意早点关灯的决定里。

资料来源:

[1]张馨儿,陈思琪,黄美霞,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陆林治疗脾胃肝胆病的组方用药规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4,46(05):773-779.

[2]肖春燕,张进军,谢君君,等.陆林运用膏方防治疾病经验[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

[3]李艳,赵进东,张国梁,等.郁证的理论溯源及陆林治郁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

(《抗抑郁不止靠药!陆林院士40年研究发现:真正让人好转的,是这3件事》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