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回家说‘老师讲的我都听不懂’,是不是太笨了?”“明明坐在教室里认真听,可提问时总答不上来,是不是上课走神了?”“同样的老师讲课,别的同学都能跟上,就我家孩子听不懂,以后成绩肯定跟不上!”……
“孩子回家说‘老师讲的我都听不懂’,是不是太笨了?”“明明坐在教室里认真听,可提问时总答不上来,是不是上课走神了?”“同样的老师讲课,别的同学都能跟上,就我家孩子听不懂,以后成绩肯定跟不上!”……
当孩子说“上课听不懂”,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 “孩子不认真”“孩子笨”,甚至会批评孩子 “别人能听懂你为什么听不懂”,可这样的指责不仅没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觉得 “我真的学不会”,慢慢失去学习信心。
其实,孩子上课听不懂,从来不是“笨” 的问题。小学到初中阶段,孩子的智力水平差异不大,听不懂的背后,往往是 “课前准备不足” 或 “听课方法不对”—— 只要找到原因,用对方法,孩子就能慢慢跟上老师的节奏。今天就和家长们聊聊:孩子上课听不懂的 2 个核心原因,以及如何帮孩子改善。
一、先别急着否定孩子:“听不懂” 不是 “笨”,是有 “隐形障碍”
很多家长觉得“听不懂 = 没认真听 = 笨”,但实际上,孩子听不懂可能是遇到了 “隐形障碍”—— 这些障碍和 “智商” 无关,而是和 “学习习惯”“思维节奏” 有关:
1. 你以为的 “不认真”,可能是孩子 “跟不上节奏”
比如老师讲数学题,5 分钟讲完一道几何证明题,别的同学能跟上 “画图→找已知条件→用全等定理证明” 的思路,可你家孩子还在纠结 “第一步画的辅助线为什么要这么画”,等他想明白,老师已经讲到下一道题了。这时候孩子看似 “在听课”,其实思绪早就停在了上一步,不是 “不认真”,而是 “思维节奏没跟上老师”。
2. 你觉得的 “笨”,可能是孩子 “知识有断层”
比如老师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需要用到 “四年级的四则运算”“五年级的用字母表示数” 这些基础知识点。如果孩子之前的基础没打牢,比如不会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就像 “盖房子少了一块砖”,自然听不懂老师讲的应用题解法。这不是 “笨”,而是 “旧知识没掌握,新知识接不上”。
提醒:
家长要明白,“听不懂” 是孩子发出的 “求助信号”,而不是 “犯错信号”。此时最该做的不是批评,而是帮孩子找到 “听不懂的原因”,帮他扫清障碍,而不是让他在 “我笨” 的自我否定里越来越差。
二、孩子上课听不懂的 2 个核心原因,家长可对照自查
1. 原因 1:课前没预习,“新知识” 成了 “陌生知识”
很多孩子上课前从不预习,直接带着“空白脑袋” 听老师讲课,就像 “没看剧本就去看电影”,很容易跟不上剧情。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知识点难度增加,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多,如果没提前了解 “重点是什么”“哪里是难点”,听课就会像 “听天书”。
具体表现:
老师提到“上节课讲的 XX 知识点”,孩子一脸茫然,因为他忘了上节课学了什么;
老师讲新知识点时,孩子需要花大量时间理解“基本概念”,比如讲 “光合作用”,孩子还在记 “叶绿体、二氧化碳” 这些名词,没精力听老师讲 “光合作用的过程”;
课后问孩子“今天老师讲了什么”,孩子只能说 “讲了数学题 / 语文课”,说不出具体内容,因为没预习就没 “重点意识”。
案例:
五年级的小宇,上课总听不懂数学老师讲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后来家长发现,小宇课前从不预习,老师讲课时,他先花 10 分钟理解 “体积公式 V = 长 × 宽 × 高” 是什么意思,等他明白,老师已经开始讲 “如何用公式解决‘不规则长方体体积’的问题”,小宇自然跟不上,只能坐在那里 “假装听课”。
为什么预习这么重要?
预习能帮孩子“提前熟悉新知识”,就像 “提前看地图”:
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比如学长方体体积,提前知道要学公式、用公式计算);
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比如提前看课本,发现 “为什么体积公式是长 × 宽 × 高” 没理解,听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老师讲这部分);
连接“旧知识” 和 “新知识”(比如预习长方体体积时,回忆 “长方形面积公式”,帮自己理解体积公式的推导逻辑)。
没有预习,孩子听课就是“被动接收”,不知道哪里该重点听、哪里该记笔记;有了预习,孩子听课就是 “主动对接”,能快速跟上老师的思路。
2. 原因 2:听课没方法,“抓不住重点”,只记 “无关细节”
有些孩子上课很认真,笔记写了满满一本,可还是听不懂—— 因为他 “不会听课”,把 “重点” 和 “细节” 搞混了,比如:
老师讲语文课文,重点讲“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手法”,可孩子把老师说的 “这个词用得好”“这句话很生动” 这些细节全记下来,却没听中心思想;
老师讲英语语法,重点讲“一般过去时的构成(动词变过去式)”,可孩子把老师举的 10 个例句全抄下来,却没记住 “动词变过去式的规则”。
具体表现:
笔记写得很满,但翻开一看,全是“老师说的每一句话”“课本上的原文”,没有自己的整理;
老师提问“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孩子答不上来,只能翻笔记找答案;
课后做题时,还是不会用老师讲的知识点,因为没抓住“核心方法”,只记了 “表面细节”。
案例:
初一的朵朵,上课记笔记特别认真,英语课上老师讲“一般现在时”,她把老师说的 “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要加 s 或 es” 这句话抄下来,还抄了 10 个例句。可做题时遇到 “Tom often ______ (play) football”,她还是填了 “play”—— 因为她只记了 “加 s 或 es”,没记住 “什么是第三人称单数”“哪些动词加 s,哪些加 es” 这些核心规则,笔记记了等于没记。
为什么“会听课” 比 “认真听” 更重要?
听课不是“把老师说的话全记下来”,而是 “抓住核心信息”:
数学、物理等理科,重点听“解题思路”“公式推导过程”“易错点”;
语文、英语等文科,重点听“中心思想”“语法规则”“答题方法”;
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比如“这个知识点很重要,考试常考”)、写在黑板中间的内容,大概率是重点。
如果孩子只会“机械记笔记”,没抓住重点,就算听得再认真,也无法理解和运用知识点,自然觉得 “听不懂”。
三、帮孩子改善“听不懂” 的 2 个实用方法,家长可照做
1. 方法 1:教孩子 “3 步预习法”,让新知识 “变熟悉”
预习不用花太多时间,每天花 15-20 分钟,用 “3 步预习法” 就能帮孩子提前对接新知识:
第一步:“看课本”—— 了解 “学什么”
让孩子翻开课本,看第二天要学的内容,重点看“标题”“黑体字概念”“例题”,比如学数学 “长方体体积”:
看标题:知道要学“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看概念:找到“体积公式 V = 长 × 宽 × 高”;
看例题:看看课本上的例题是“如何用公式解题的”。
第二步:“做标记”—— 找出 “不懂的地方”
让孩子用“问号” 标记出 “没理解的内容”,比如:
学数学时,标记“为什么体积公式是长 × 宽 × 高”;
学语文时,标记“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学英语时,标记“这个语法规则没看懂”。
第三步:“联旧知”—— 对接 “已学的知识”
让孩子回忆“和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比如:
学长方体体积前,回忆“长方形面积公式(长 × 宽)”;
学英语一般过去时前,回忆“一般现在时的构成”;
学语文古诗前,回忆“作者之前写过的诗” 或 “这个朝代的历史背景”。
效果:
孩子预习后听课,会带着“问题” 听 —— 比如标记了 “体积公式为什么是长 × 宽 × 高”,听课就会重点听老师讲 “公式推导过程”;知道 “要学的知识点和旧知识有关”,也能更快理解新知识,不会再 “跟不上节奏”。
2. 方法 2:教孩子 “抓重点听课法”,让笔记 “变有用”
很多孩子记笔记是“照抄”,家长要教孩子 “有选择地记”,用 “重点听课法” 提升听课效率:
第一步:“听开头结尾”—— 知道 “重点是什么”
老师上课开头会说“今天我们要学 XX 知识点,重点是 XX”,结尾会说 “今天我们学了 XX,大家要记住 XX”—— 这两部分一定要认真听,帮孩子明确 “这节课的重点”。
第二步:“听思路和方法”—— 记 “核心逻辑”
理科听课:让孩子记“解题思路”,比如数学题,记 “第一步找已知条件→第二步用 XX 定理→第三步得出结论”,而不是记 “每一步的计算过程”;
文科听课:让孩子记“答题方法”,比如语文阅读理解,记 “概括段落大意 = 找中心句 + 串联关键词”,而不是记 “老师分析的每一句话”。
第三步:“简记 + 补全”—— 不让笔记耽误听课
很多孩子记笔记时,因为写得太慢,错过老师讲的内容。可以教孩子“简记”:
用符号代替文字:比如“因为” 用 “∵”,“所以” 用 “∴”,“重点” 用 “★”;
用缩写代替词语:比如“长方形” 缩写 “长方”,“一般过去时” 缩写 “过”;
课后 30 分钟内补全笔记:放学回家后,让孩子用 30 分钟把 “简记的笔记” 补全,同时加入自己的理解(比如 “这个知识点要注意 XX”)。
案例:
学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时,孩子可以这样记笔记:
重点:★ 解题步骤: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答;
方法:设未知数时,找“问题里问的量”(比如问 “小明的年龄”,就设小明 x 岁);
易错点:∵ 列方程时,单位要统一(比如分钟换算成小时)。
效果:
孩子用“重点听课法” 记笔记,能抓住 “核心信息”,课后复习时能快速回忆老师讲的内容,做题时也能运用 “解题方法”,不会再 “听懂了却不会用”。
四、家长做好 2 件事,帮孩子建立 “听课信心”
1. 课后和孩子 “聊课”,帮他梳理 “听懂的部分”
很多孩子觉得“听不懂”,是因为只关注 “没听懂的地方”,忽略了 “已经听懂的部分”。家长可以每天放学后,花 10 分钟和孩子 “聊课”:
“今天数学课老师讲了什么呀?你觉得哪部分听懂了?”
“语文课文里,你最喜欢哪句话?老师是怎么分析这句话的?”
比如孩子说“数学听懂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用法,没听懂公式推导”,家长可以说 “能听懂怎么用公式解题,已经很棒了!明天上课我们重点听推导过程,好不好?”—— 让孩子看到 “自己的进步”,建立 “我能听懂” 的信心。
2. 帮孩子 “补基础”,扫清 “知识断层”
如果孩子是因为“旧知识没掌握” 导致听不懂,家长要帮孩子 “补基础”:
先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当前学的知识点,需要哪些旧知识做基础”;
每天花 20 分钟,帮孩子复习 “薄弱的旧知识”,比如孩子听不懂一元一次方程,就先复习 “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
基础补上后,再让孩子做“新旧知识结合的练习题”,比如用 “字母表示数” 做 “简单的方程填空”,帮他建立 “新旧知识的连接”。
每个孩子都想“听懂老师讲课”,都想 “得到家长的认可”。当孩子说 “听不懂” 时,他心里其实很焦虑,很怕家长说 “你怎么这么笨”。此时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未来对学习的态度 —— 是在鼓励中慢慢进步,还是在否定中越来越自卑。
别再用“笨”“不认真” 否定孩子了,试着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找原因:是不是没预习?是不是没抓住重点?是不是基础没打牢?然后用 “预习法”“重点听课法” 帮他改善。相信用不了多久,孩子会慢慢跟上老师的节奏,从 “听不懂” 变成 “能听懂”,再到 “听得懂、会运用”,重新找回学习的信心。
学习就像爬山,有时候孩子会遇到“陡坡”,走得慢一点、暂时跟不上都很正常。家长要做的不是催他 “快点爬”,而是帮他找到 “合适的登山工具”,陪他一起慢慢走。相信只要方向对了,孩子一定能爬上山顶,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来源:油盐柴米的琐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