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年我中师毕业,嫁维修工被笑没眼光,如今我俩的生活令人羡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1:09 1

摘要:"没眼光?看看今天谁笑到最后!"1996年师范毕业典礼上,我宣布要嫁给一个普通维修工时,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刺痛了我的耳膜。

"没眼光?看看今天谁笑到最后!"1996年师范毕业典礼上,我宣布要嫁给一个普通维修工时,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刺痛了我的耳膜。

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是被嘲笑最多的决定。

我叫林雨晴,1996年从中师毕业,正值教师队伍逐渐本科化的尴尬时期。

毕业前夕,我却和一位名叫张明辉的维修工定了终身。

这个消息在毕业班里炸开了锅,简直比食堂偶尔加个鸡腿还轰动。

"雨晴,你可是咱们班的才女啊,整天捧着《读者》杂志的人,怎么能找个修电器的?"我的室友李小芳一脸不解,手里还拿着当时最流行的BP机。

"是啊,王教授不是想留你当助教吗?现在工作这么难找,你这不是糟蹋前途吗?"班长孙志远一边调整他那副厚重的黑框眼镜,一边劝我。

面对众人的不解,我只是笑笑。他们不知道,明辉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人。

那是冬天的一个下午,学校的饮水机坏了三天,同学们只能跑到食堂打水,排队长得像春运车站。

我捧着搪瓷缸路过时,看到一个穿着灰蓝色工装的年轻人正在修理饮水机。

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电线和零件之间,眉头微蹙,专注得像个艺术家。

"试试看,应该好了。"他转头对我说,声音温和却自信。

我将水缸放在出水口下,清澈的热水哗啦啦流出来,热气腾腾地升起,模糊了他的脸庞。

他的笑容在暖黄色的灯光下格外清爽,我注意到他的手上有厚厚的茧,却能如此灵巧。

"谢谢你,修了这么久才好啊?"我递给他一杯热水,看着他黝黑的脸庞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

"不久,刚来。前几个师傅可能没找到问题所在。"他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看到了他的与众不同。

"这年头,大家伙眼睛都盯着表面,很少有人肯沉下心来看本质。"他擦了擦手上的机油,认真地说。

这句话不知怎的,在我心里扎了根。

毕业后,我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当时师范生"包分配"制度已经取消,我的中师文凭在竞争激烈的教育行业显得有些不足。

明辉从不催我,默默支持我考教师资格证,每天晚上陪我复习到深夜,桌上的台灯发出微弱的黄光,照着我们俩疲惫却坚定的脸。

"累了吧?"他常常递给我一杯冲好的麦乳精,那是当时我们能买得起的最好的饮料。

"多看看《中国教育报》,说不定有招聘信息。"他还特意从单位食堂带回报纸给我看。

我们的婚礼很简单,甚至有些简陋。全部家当装在两个木箱和三个蛇皮袋里,用一辆平板三轮车就拉完了。

婚后,我们住在只有十几平米的筒子楼里,一张木板床,一张折叠桌,外加几个简易柜子就填满了整个空间。

夏天闷热难耐,只有一台老旧的电风扇呼呼转动;冬天寒风透过窗缝钻进来,我们贴了层又层的报纸都挡不住。

但我们依然觉得温馨,每天晚上听着院子里大妈们的闲聊声和隔壁收音机里传来的评书声入睡。

1997年初是我们最艰难的时刻。我在一所民办小学教书,工资只有268元,还经常拖欠。

明辉的维修厂开始推行承包制,效益不好,裁员风声四起。

"现在下岗的人多了去了,咱们得做好最坏的打算。"邻居王大爷常这样说,让我们心里更没底。

一天深夜,我被噼里啪啦的声音惊醒,发现明辉在昏暗的灯光下修理别人的电风扇。

"你怎么不睡觉?"我揉着眼睛问,看着桌上的闹钟显示已经凌晨一点多。

"邻居王大爷的风扇坏了,明天他孙子要来,屋里太热。我白天没时间,就答应晚上给修好。"他头也不抬地说,额头上的汗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他给了多少钱?"我穿上拖鞋,给他倒了杯凉白开。

"没收钱,他平时对我们挺照顾的,常给咱们送馒头和咸菜。"明辉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继续专注地工作。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些人的优秀不在学历和头衔,而在于内心的善良和责任感。

我从柜子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结婚照,那是我们唯一的奢侈品,拍照那天明辉特意借了一套西装。

照片里,他笑得那么憨厚,眼睛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那年夏天,我突然病倒,高烧不退。最近学校经费紧张,连我那点微薄的工资都没发下来。

医院开的药要四十多块钱,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

明辉二话没说,跑遍了附近的几家药店,最后徒步三公里找到一家能买到平价药的诊所。

那天下着大雨,他回来时浑身湿透,雨水顺着头发往下滴,但他笑着说:"不贵,才二十八块,咱们能负担得起。"

我接过药,眼泪顺着脸颊滑落。有这样一个人陪伴,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生活虽然拮据,明辉却从不放弃学习。。

有时累得趴在桌上睡着了,我给他披上外套,看着台灯下他疲惫却安详的脸庞,心里满是感动和心疼。

那本《家电维修实用手册》被他翻得满是油渍和指印,几乎每页都有他密密麻麻的笔记。

"学无止境啊,家电更新那么快,不学习就跟不上了。"他常这样对我说。

1998年,就在我们生活刚有起色时,意外发生了。明辉突然告诉我要辞去维修厂的工作。

"你疯了吗?那可是铁饭碗!现在多少人等着进国企呢!"我第一次对他发了这么大的火,手里的搪瓷碗差点摔到地上。

"我想开一家自己的维修店。"他平静地说,眼神坚定得让我心慌。

"就凭你一个人?这年头大家都想当老板,理发店、修鞋摊满大街都是,但多少人失败了?我们连房子都没有,拿什么创业?"我气得发抖,想到那些已经下岗的邻居们如何挤破头找工作。

那段时间,我们争吵不断。加上物价上涨,一斤猪肉从五块多涨到七八块,生活压力陡增,我曾一度后悔自己的选择。

"听说那个修电器的辞职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这年头,能有个'铁饭碗'多不容易啊!"王大妈摇着蒲扇感叹道。

"是啊,看人家李家的女婿,在税务局工作,一个月七八百呢!工资准时发,福利也好。"张大妈附和着。

"可怜那个女老师,本来找个手艺人还算稳当,现在可好,什么都没了。听说还在一个小学教书,工资才两三百,还常拖欠。"李大妈同情地说。

每次听到这些话,我都强忍着泪水快步走回家,手里紧攥着那个已经有些破旧的暖瓶。

明辉的小店开在了离家不远的街角,只有十几平米,招牌也是他自己用木板刷漆做的,歪歪扭扭写着"明辉家电维修部"。

店里设备简陋,一张旧桌子,几把破椅子,墙上挂着些常用工具,角落里堆着一些零件。

开业第一天,只来了三个客人,其中两个只是问价格后就走了,最后修了一个收音机,赚了五块钱。

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家新开的电器商场,里面灯火通明,顾客络绎不绝。

看着他失落的背影,我心疼地说:"要不再找份工作吧?现在电器越来越便宜,坏了大家都买新的,谁还修啊?"

"再等等,好吗?"他握着我的手,眼神坚定,"我有把握,真的。那些大牌电器质量好,但修起来贵;便宜货质量差,用不了多久就会坏,到时候维修市场会很大。"

我望着他那双布满老茧却依然温暖的手,默默点了点头。

慢慢地,明辉的技术在街坊邻里中有了名气。他修东西不但快而且质量好,经常把别人宣判"死刑"的电器修得焕然一新。

"张师傅,我家电冰箱又不制冷了,上次你修好的,能再来看看不?"

"明辉啊,我家电视机杂音太大,你帮我瞧瞧。"

"张师傅,隔壁推荐的,说你修洗衣机最在行了!"

这样的电话越来越多,小店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有时候客人付不起钱,他也会笑着说:"下次有钱再给。"或者接受些鸡蛋、蔬菜作为报酬。

记得有次一位老奶奶拿着一台古老的收音机来修,那是她儿子十年前送的,对她意义重大。

别的修理店都拒绝了,说零件早就停产了。明辉却花了一整夜,从几台废旧收音机上找来零件,终于修好了。

老奶奶激动得直掉泪,硬塞给他一包自己包的饺子。明辉回家后,笑着说:"比赚钱还高兴!"

那段时间,虽然收入不稳定,但我们的生活却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1999年,他的小店生意开始红火起来。放学后,我常去帮他整理账目,用一个老式的计算器和一本发黄的账本记录着每一笔收入和支出。

有一次,我惊讶地发现居然有我同学班的家长专门来找明辉修电视。

"哎呀,林老师,没想到在这儿碰到您!"那位家长热情地打招呼。

"张师傅的手艺真好,别人都说这电视报废了,让我去商场买新的,他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还不贵。"那位家长竖起大拇指。

"像我们这样的工薪家庭,能省一笔是一笔啊!电视机要三四千呢,修好花了不到一百元。"家长感激地说。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价值所在——解决实际问题,帮助有需要的人。

2000年新世纪来临,家电在普通家庭迅速普及。彩电、冰箱、洗衣机成了"新三件",不少家庭还添置了VCD播放机。

明辉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开始自学电脑维修技术。

每天晚上,他都对着厚厚的技术手册钻研,有时还骑车到四十公里外的城区参加培训。

那时没有互联网查资料,他就买了一堆盗版的电脑维修教程,看得如痴如醉。

"电子产品会越来越多,维修市场会很大。"他对我说,眼睛里闪烁着憧憬的光芒,"你看现在电脑已经两三千一台了,再过几年可能就普及了。"

他的预见是对的。2001年,我们小区就有好几户人家买了电脑,孩子们学习用,大人们打游戏。

很多人不会操作,时不时就出问题,明辉便成了香饽饽。

店面从最初的十几平米扩大到了五十多平米,墙上挂满了各种维修证书和客户的感谢信。

2003年,看着生意越来越好,我辞去了教职,全职帮他打理生意。我们雇了两个学徒,生意越做越大。

那时我们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很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从当初的寒酸小店到如今的小有规模,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

2006年春天的一个周末,明辉神秘兮兮地说要带我去个地方。

他骑着我们新买的摩托车,载着我穿过熟悉的街道,来到一个新建的小区。

明辉带我去看了一套70平米的小区房子,宽敞明亮,有独立的卧室和客厅,厨房里还装了新式的抽油烟机。

"喜欢吗?"他问,眼睛亮晶晶的。

"当然喜欢,但是..."我还没说完,他就塞给我一沓厚厚的合同。

"首付我们已经够了,月供我算过,不会太紧张。"他笑着说,"咱们终于可以有自己的家了,不用再住那个又小又挤的筒子楼了。"

那一刻,十年的辛苦和坚持化作眼角的泪水。我想起了那些曾经笑话我们的人,想起了自己当初的不安和疑虑,内心充满了感激和幸福。

"谁说修理工没前途?咱们不比谁差!"我紧紧抱住他,闻着他身上熟悉的机油味,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安心的气息。

搬进新家那天,我们买了一台新的29寸彩电和一台双开门冰箱,还请邻居们来吃了顿饭。

"明辉啊,你小子行啊,这么多年就靠一双手,如今房子、车子都有了。"王大爷赞叹道。

"是啊,看人家多踏实,不像有些人总想着一夜暴富。"张大妈也附和着,眼神偷偷瞄向隔壁曾经笑话我们的李大妈。

李大妈脸上有些挂不住,她儿子前段时间辞职去炒股,结果赔了个精光。

随着生意的扩大,我们的生活逐渐富足。店面又扩大了一次,搬到了商业街上,招了五个员工,主营电脑和手机维修,兼做各类家电。

2006年,我们买了第一辆小汽车,虽然是国产的夏利,但已经让我们在亲友中颇有面子。

2010年,我们开了第二家店,专门经营手机维修和配件销售,生意越来越好。

2015年,我们决定资助五名贫困山区的学生完成学业。明辉说:"既然生活给了我们机会,我们也应该回馈社会。"

我们还会定期去敬老院,义务为老人们修理家电,看到他们满足的笑容,内心比什么都充实。

那年夏天,母校组织了毕业二十周年同学聚会。我穿着简单大方的连衣裙,开着我们的新车——一辆本田思域去参加。

当年那些嘲笑我"没眼光"的同学,看到我们的变化,眼中充满了惊讶和羡慕。

李小芳已经从一所中学离职在家,丈夫是公务员,虽然稳定但收入一般。

"雨晴,你现在过得不错啊!听说你们开了连锁店?"她打量着我手腕上的手表,语气有些复杂。

"不算连锁,就两家小店,养家糊口而已。"我谦虚地说。

孙志远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外企,后来公司倒闭,现在在保险公司工作,头发已经半白。

"当年真是有眼无珠啊,没想到张师傅能有今天的成就。"他感叹道,语气里满是遗憾。

李小芳悄悄问我:"当初你是怎么看出来他会有今天的成就的?难道你会算命?"

我笑着摇摇头:"我只是看到了一个认真、善良、愿意为他人付出的人。至于成就,那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最关键的是,我们从不攀比,不奢望一夜暴富,就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对得起每一个信任我们的客户。"我端起茶杯,轻抿一口。

回家的路上,明辉握着我的手说:"这些年,辛苦你了。当初要不是你的支持,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值得。"我靠在他肩膀上,感受着夜风的温柔,"我从没后悔过。"

路过一家新开的电影院,正在放映《泰坦尼克号》的重映版,我们突发奇想买了两张票。

黑暗的影院里,他的手温暖地握着我的,就像二十年前我们第一次约会时那样。

今天,站在我们共同打造的生活面前,我终于明白,真正的"眼光"不是看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看到一个人内心的品质和潜力。

爱情和婚姻的甜蜜,不在于外界的评价,而在于彼此扶持的每一个脚印,每一次并肩走过的风雨。

那个曾经被嘲笑没有眼光的中师毕业生,如今过着让许多人羡慕的生活。

不是因为找到了一个富贵的依靠,而是因为和一个同样努力的灵魂一起,创造了属于我们的幸福。

每当我整理相册,看到那张我们在筒子楼前拍的合影,那个破旧的背景和我们年轻的笑脸,总会感到一阵温暖。

那是我们故事的起点,虽然贫穷却充满希望。

有人问我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我总是笑着摇头。

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婚姻里,我收获的远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为我们的家撑起了一片天;那颗善良坚韧的心,让平凡的日子焕发出不平凡的光彩。

明辉现在头上也有了几根白发,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但每当他专注地修理东西时,那个神情依然和二十多年前一模一样,认真而执着。

"明辉,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你。"我轻声说道,把刚泡好的茶递给他。

他抬起头,眼里闪烁着温柔的光芒:"我也是,雨晴。这辈子能遇到你,是我最大的幸运。"

窗外,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我们的小院里,照在那张我们年轻时的合影上,定格了最美的瞬间。

生活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平凡中的真挚和坚守。

当年那个"没眼光"的选择,如今看来,何尝不是最好的眼光?

来源:那一刻旧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