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某一瞬间,你是否也被一阵空茫攥住:每天追赶的“成功”到底是什么?人活着,是否需要一点比“活着”更重要的东西?求学时渴望自由,谋生时看不清前路,养家时倦意滋生——这个世界仿佛充满想不通的难题。而哲学,正是为我们拆解这些迷茫的灯塔。
在某一瞬间,你是否也被一阵空茫攥住:每天追赶的“成功”到底是什么?人活着,是否需要一点比“活着”更重要的东西?求学时渴望自由,谋生时看不清前路,养家时倦意滋生——这个世界仿佛充满想不通的难题。而哲学,正是为我们拆解这些迷茫的灯塔。
今年出版的15本哲学新书,有海德格尔带你追问 “存在的本质”,有德里达陪你拆解 “语言里的真相”,有从植物生命到机器边界的思考,也有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以“人是一种太不完美的东西”唤醒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超越 —— 它们就像一群坐在你对面的智者,帮你把那些 “说不出的迷茫”,变成 “能想通的方向”。
01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西方海德格尔学术史上诠释《存在与时间》的一部力作,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破解《存在与时间》的阅读壁垒,提供逻辑清晰的解读路径。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且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存在与时间》也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直接奠定了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是对《存在与时间》的导读,作者提取书中最为关键的哲学概念,逐节进行分析与解读,进而把握海德格尔宏大而晦涩的哲学理念。书中重点探讨了:海德格尔著作的生成语境与思想背景;文本各核心章节的宗旨、内涵及学术影响;该著作的持久学术遗产与思想辐射。本书简洁明了、逻辑流畅,既是初次接触《存在与时间》的读者的重要指南,也是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工具书,对哲学和文化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2 生命的尺度:从海德格尔到阿甘本的技术和生命政治
生命政治是否已然成为一个痴迷于死亡的研究领域?本书提出了一种更为积极的生命政治理论,它以海德格尔对技术与人之关系的论述为起点,通过经典理论与当代思想的对话,来探讨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之下,政治与技术的交汇所造成的人的异化问题,以及超越这种异化的可能性。
作者首先通过聚焦海德格尔的经典理论,探讨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及其对人的存在的遮蔽;而后以福柯的规训和人口理论为中介,分析埃斯波西托和阿甘本所说的例外状态、赤裸生命,以及他们的死亡政治理论。最后,作者提出,在技术变革的时代,只有重新建构人与技术的关系,才能实现对人的真正生命的救赎。本书问题意识强烈,论述清晰有力,将为读者了解生命政治、了解生命提供有益的参考。
03 欧陆分野:海德格尔与卡西尔在达沃斯
世界陷入危机,思想如何突围?“人,意味着什么?”一次顶峰相遇,一场思想地震,再现海德格尔与卡西尔经典哲学辩论,在理性的悬崖边缘寻找立足之地。1929年春天,马丁·海德格尔和恩斯特·卡西尔在瑞士达沃斯进行了一次公开对话,这两位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交流了涉及哲学史上最紧迫的问题:人类的有限性是什么?客观性是什么?文化是什么?真理是什么?
书中采用历史叙事与哲学重构相结合的方法,避免将达沃斯争论简单寓言化或政治化,试图以中立的视角观察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交锋,揭示这场对话在20世纪欧陆思想史中的分水岭意义。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书不满足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解读,而是着重探讨两位哲学家的共同点与分歧,深入分析他们的核心思想,同时考察争论前后的历史背景,将哲学思想的流动与更为复杂的文化语境结合在一起分析。
04 植物生命:混合体的形而上学
回到植物!一本颠覆世界观的哲学小书! 眺望真正反人类中心的未来。
这是一本从形而上学角度理解植物的书。想象一下你从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挣脱出来,一半的身体努力向地里钻,去感受地球的脉搏,另一半的身体拥抱着太阳、从这个大火球当中汲取能量。你立于大地之上,把自己暴露给一切,在你身边有无数奔跑、跳跃、飞翔、遨游的生命,它们都在贪婪地吞吐着你的气息——如果你是这样的生命,你会对世界有怎样的理解?这本小书想聊的就是这件事。不同于讨论自然和宇宙的思想惯例,科恰将无限小与无限大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阐释了植物的哲学意涵,进而重新定义了人类在生命领域中的位置。
05 当代自由意志导论
是谁主导我们的选择?谁为我们的行为负责?我们是自由的人,还是被操纵的人偶?这是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自由意志导论,它向我们介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展现了关于自由意志的智慧交锋。
全书围绕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是否相容这一问题,通过展现两种不同立场的辩证角逐,详述了当代有关自由意志的争论以及各家学者的主要观点。作者通过弥尔顿《失乐园》、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等经典文学作品,以及选择入职哪家公司、帮助别人还是按时参加重要会议等现实生活案例,来引入和阐述自由意志问题,使得这本书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尽情感受智慧火花的碰撞,享受头脑风暴的乐趣。
06 超越猿类: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
是什么让智人从猿类中脱颖而出?又是什么让人类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我们?
本书是一部生动有趣的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它探讨了道德心理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物种,成为今天的人类;并且对道德在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索,对如何推进道德进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作者运用极具画面感的开篇,以及“囚徒困境”“电车难题”等经典道德辩题,带领读者走入这段荡气回肠的人类进化史;同时,作者又将关注的目光落到性别平等、阶级平等、气候不公等现实议题上。本书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告诉人们,人类是如何进化的,人类又该如何继续走向未来。
07 在机器的边界思考
AI时代,哲学何为?艺术何为?本书汇集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领域代表人物许煜过去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试图阐释与技术时代相关的诸多关键问题,内容涵盖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领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煜对哲学史,尤其是个体化理论的关注,看到他对海德格尔和西蒙东等人的哲学的诠释与拓展;可以看到他提出的宇宙技术概念,他旨在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探究方式,从而超越西方技术理论;还可以看到他长期以来对利奥塔的传奇展览“非物质”的研究,以及他新近试图表述的山水逻辑。这本书展现了许煜独特的哲学风格,以及他跨越哲学、技术和艺术的思考策略。
08 雅克·德里达访谈录
雅克·德里达——他被视为最激进的思想家之一,唤醒了整整一代人的批判精神。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她目睹了这整整一代人的斗争,致力于为法国哲学的“风流一代”作传。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两人开启了一段长达三十年的对话。当时讨论的先锋话题,放到今天仍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如何继承思想?家庭是永恒的吗?革命精神死了吗?女性主义应该往何处去?少数群体如何争取权利?“政治正确”是什么意思?这是一本德里达晚期思想的入门书,也是一次对二十世纪思想遗产的重大回顾。
09 奴隶哲学家的人生突围课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27条箴言+漫画+解读。想要内核稳定,就别操多余的心。管好你自己,地狱开局也不怕。
爱比克泰德(约公元50至60年—135年前后)出身奴隶,自称“跛脚老人”,却成了古罗马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世时,哈德良大帝曾经登门拜访;他去世后,尼采、梭罗、爱默生、夏目漱石……都是他的忠实读者。这位传奇哲学家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怎样正直、充实、自由地生活。
本书精选爱比克泰德的27条箴言,由日本上智大学哲学系教授荻野弘之解读,更有新锐画手Kaori&Yukari姐妹为每则箴言绘制的、结合爱比克泰德生平经历的漫画。希望可以帮助读者轻松地理解这位先哲的智慧,真正享有“好好生活”的幸福。
10 移情:弗洛伊德与拉康
“如果没有移情,精神分析就是一场空” 。俄狄浦斯奖获得者凯瑟琳·穆勒代表作。移情是精神分析的关键概念,正是通过移情,无意识才参与到治疗中;没有移情,精神分析就无从开展。本书作者凯瑟琳·穆勒在精神分析领域内详述了移情这一概念,并通过这个概念串连起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以新的视角揭示了他们之间的传承与超越。
作为拉康的弟子,凯瑟琳·穆勒在这项原创且新颖的研究中展示了拉康式的探究精神,通过对弗洛伊德著名案例的重新解析,提出了关于移情的新阐释。本书有助于精神分析工作者和对精神分析、心理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切实理解移情是什么、精神分析是什么。
11 专名:相遇之书
本书是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代表作之一。书中论及了多位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如克尔凯郭尔、马丁· 布伯、德里达、普鲁斯特、策兰、阿格农和布朗肖等,每篇文章都围绕列维纳斯哲学问题域中的某个特定问题展开,既呈现了列维纳斯本人的思想来源,也为有关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现象学、犹太哲学、存在主义、对话哲学、解构等架设了研究路线。
《专名》是朝向他者敞开的相遇之书,是“自我被他人唤醒”的具体表现;它也是一本综合之书,既是列维纳斯哲学与文学思想之综合,也是所涉及的思想伙伴之综合。
12 人是一种太不完美的东西:查拉图斯特拉时期笔记集
“人是一种太不完美的东西。对一个人的爱会把我毁掉。”尼采看似高傲,厌恶人的不完美,但实际对人类爱得深沉。
“生命是难以承受的:为此,人们需要在上午反抗,在下午投降。”接地气的哲学家,将哲学重新带回日常生活,关注每个人的欲求、痛苦、生死。
书中收录与尼采最重要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相关的遗稿笔记。编者从包含尼采自1882年7月至1885年秋所创作的残篇的《尼采著作全集》第10卷和第11卷中,把尼采所写的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相关的遗稿汇集起来,进行编译,内容包括计划、草稿、残篇、格言、诗歌等。在本书中,尼采将哲学从抽象的形而上学移开,转而关注具体的人的生活世界,关注每个人的爱恨、欲望、痛苦、生死。从这些笔记中,也可以看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是如何诞生的。
13 我依然在学习热爱深渊:查拉图斯特拉时期箴言集
“每一句话都是一种偏见。”“道德是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装腔作势。”1300余条格言,简洁,精炼,有冲击力,每一条格言都是命中真理之箭。
本书收录尼采在写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期,特别是1882—1883年间写作的箴言,共1300余条。这一时期也是尼采自觉、集中写作箴言的时期。箴言体,或称格言体写作是尼采的典型风格。同时,因其敏锐的思想与简洁有力的表达,箴言、警句也是尼采被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本书选取的箴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尼采把哲思的对象从观念世界转向现实世界,去关怀每个人的具体生活。在尼采眼中,世界可以被无尽解释。他用格言这种反体系的哲学表达方式,以永远开放的结局,展示着思想的无限可能。
14 战争的精神分析
1915年,面对世界大战,弗洛伊德开始思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揭示了人性中的什么?1931年,爱因斯坦致信发问:为什么会有战争?如何避免战争?再度引发弗洛伊德对战争的探讨。
书中收录弗洛伊德的文章《关于战争与死亡的当代考察》,以及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的通信《为什么会有战争?》,内容均围绕战争展开。在其中,弗洛伊德运用趋于成熟的精神分析理论,讨论了战争的心理和社会根源、战争对人类心理和文化的影响、战争现象背后人类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文化发展来减少战争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本书译者针对这些内容作有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弗洛伊德关于战争主题的讨论。
15 友谊四书
梭罗、西塞罗、培根、蒙田,书写亲密关系的经典名篇。
梭罗曾叹:“全部文学作品当中,以友谊为主题的不过是两三篇随笔而已。”或伤悼挚友,或应知交敦请,或叹知音难觅,西塞罗、蒙田、培根、梭罗,四位大师,为知己落笔,典丽精工的文字,超卓的智慧见识,四篇不同时代书写友谊的名篇,思索人类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在思想的交锋中,我们终将遇见更清醒的自己。
来源:广西师大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