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中,“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原则,即正妻(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拥有优先继承权。然而在实际历史中,受政治斗争、权臣干预、皇子早夭等因素影响,真正以嫡长子身份顺利即位的皇帝少之又少。以下是历朝各代中明确符合嫡长子即位条件的皇帝。
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中,“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原则,即正妻(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拥有优先继承权。然而在实际历史中,受政治斗争、权臣干预、皇子早夭等因素影响,真正以嫡长子身份顺利即位的皇帝少之又少。以下是历朝各代中明确符合嫡长子即位条件的皇帝。
无严格嫡长子继承案例。
秦朝仅有两位皇帝(秦始皇、秦二世),且秦二世胡亥通过政变篡位,不符合嫡长子继承。
秦始皇
汉惠帝刘盈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的嫡长子,西汉第二位皇帝。汉王二年四月,刘邦东攻项羽于彭城。项羽舍弃齐地回击汉军,大破汉军于彭城。刘邦仓惶逃跑,途中遇刘盈及鲁元公主,带着一起逃跑。楚军追之甚急,父亲刘邦多次把儿女踢下车,幸亏夏侯婴为马夫,抱着儿女上车。刘邦大怒,一路上有十几次想斩杀夏侯婴,直到逃脱,把刘盈和鲁元公主安置在丰邑。
刘盈,性格宽厚,刘邦几次欲废掉刘盈的太子位,改立赵王刘如意。刘盈继位后,吕雉怨恨戚夫人刘如意母子,想要对两人进行加害。吕雉先将戚夫人贬到永巷,为舂奴,接着以调虎离山之计使赵王刘如意进京,刘盈知母后欲加害刘如意,于是时刻提防以保护刘如意。两人同寝同食,吕雉一直无法下手。刘盈外出,心疼弟弟不愿其早起,想让其多睡会儿,留刘如意在宫中。刘盈一走,吕雉爪牙立即报告吕雉,于是吕雉派人趁刘如意此时单独在寝宫的机会,将其毒死。吕雉把戚夫人的手脚砍掉,让刘盈观看,刘盈大为惊恐,大哭,生了一场病,一年多不能起身,刘盈自此每天饮酒、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所以生了病,汉惠帝七年年仅二十四岁就病逝,谥号为“孝惠”,葬于安陵。
汉昭帝刘弗陵
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与钩弋夫人嫡子,嫡长子刘据(汉武帝与卫子夫的嫡长子)因为巫蛊之祸被逼谋反,兵败自杀后,刘弗陵被武帝指定为太子,可视为嫡长子继承。
刘弗陵即位时,年仅八岁,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一年后,金日磾病死。霍光后来除掉上官桀、桑弘羊,独揽大权,而刘弗陵未听政,政事全权由大将军霍光决定,因海内虚耗,民生凋敝,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屡次减免租赋,招抚流民,史称“昭宣中兴”。任内政治较为安定,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匈奴、西南夷、乌桓的扰乱被平息,叛汉的楼兰王安归被斩,与匈奴亦恢复和平,被扣押多年的汉使苏武得以回朝。
元平元年(前74年),刘弗陵驾崩,年仅二十一岁,谥号孝昭皇帝,葬于平陵。
汉和帝刘肇
汉和帝刘肇是东汉的第四位皇帝,是汉章帝第四子,生母梁贵人后被窦皇后迫害,刘肇被窦皇后收养为嫡子,以“嫡长子”身份继位。
章和二年,章帝逝世后,刘肇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专权。期间窦宪率军讨灭北匈奴。永元四年,时年十四岁的刘肇联合清河王刘庆与大臣丁鸿发动政变,捕杀窦氏及其党羽,继而亲政。刘肇在位期间,班超击败贵霜,使西域五十余国臣服,又派甘英出使罗马帝国,至地中海东岸而返,致使四万里外的海滨国家派译使纳贡。随后,刘肇接见罗马马其顿行省和东方行省推罗城的商团“使臣”,对其进行册封,实现中国与欧洲有史可据的首次直接交往。后攻灭烧何羌,设立西海郡,将青海湖纳入版图。元兴元年十二月(106年2月),刘肇病逝于章德殿,终年二十七岁。谥号孝和皇帝,庙号穆宗(后除),葬于慎陵。
刘肇对内宽和爱民,对外兵略妥当,使“齐民岁增,辟土世广”,缔造“黎元宁康,万国协和”的局面,使东汉国力达到全盛,时人称颂“冠斯往代,奄有万国”,史称“永元之隆”;同时重视文化发展,令班昭续写《汉书》、蔡伦改进军械,并革新造纸技术,使“蔡侯纸”得到推广。
晋惠帝司马衷
晋武帝司马炎与杨皇后嫡次子,因嫡长子司马轨早夭,司马衷以实际嫡长子身份继位。
泰始三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正式即位。不能任事,以昏庸闻名,由太傅杨骏辅政。后来,皇后贾南风谋害杨骏家族,掌握实际大权。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篡位,以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受到诸王辗转挟持,沦为傀儡,受尽凌辱,被东海王司马越迎回洛阳。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日(307年1月8日20),去世,时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惠,安葬于太阳陵。
隋恭帝杨侑
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隋朝第三代皇帝(617年~618年在位)。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之子,母为韦妃,严格意义上属政治操作,非正常继承。
自幼聪明敏捷,才气过人,气度不凡,深受祖父隋炀帝的喜爱,先后受封陈王、代王。大业九年(613年),担任京师留守,镇守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随驾巡视太原,授太原太守。隋炀帝南巡时,奉命镇守长安。
大业十三年(617年),唐国公李渊占领长安后,在百官的拥戴下,即位称帝,实际位傀儡皇帝,改元“义宁”,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得知江都之变和隋炀帝遇弑消息,禅位于大丞相李渊,隋朝灭亡,降为酅国公。武德二年(619年),去世,时年十五,谥号为恭,葬于庄陵。
唐敬宗李湛庄陵
唐穆宗李恒嫡长子,16岁即位,因沉迷玩乐被宦官杀害,在位仅2年。
唐敬宗李湛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824年—827年在位),唐穆宗李恒长子,母为恭僖皇后王氏。此时唐朝已经走下坡路了,宦官当权,军阀割据。长庆二年,册立皇太子。长庆四年(824年),即位于柩前,时年十六岁。在位期间,礼遇朝臣,耽于玩乐。
蔡东藩评价:“唐敬宗在位二年,未尝行一虐政,且于裴度、李绛、韦处厚诸臣,亦知其忠直可用,非直淫昏无道者比,而卒为逆阉所弑者,好游宴,暱佞幸故也。”沉迷蹴鞠和打夜狐,不爱理政。任由权宦王守澄勾结宰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引发染工暴动事件。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辛丑日(827年1月9日),为宦官刘克明等所弑,年仅十八岁,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葬于庄陵。
宋英宗赵曙
宋仁宗由于无子,以宗室子身份过继为嫡子,继位后引发“濮议”争议,可视为名义上的嫡长子继承。
赵曙是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宋朝第五位皇帝。
赵曙年幼时便被宋仁宗养于内廷。先是在宫中被授予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迁至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皇祐二年,被授予右衙大将军、岳州团练使。嘉祐四年,其父亲赵允让去世,归家服丧。守丧完毕后,推辞宋仁宗授予的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嘉祐七年,赵曙被立为皇太子。嘉祐八年(1063年),继位皇帝。翌年,改元治平。治平三年(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专修《资治通鉴》。次年,因病驾崩于福宁殿,年36岁。
赵曙即位后,继续任用宋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对一些弊政进行改革,同时,广纳人才,为国选贤,选拔了一批才行之士充实到官员队伍。另外,赵曙还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武宗海山嫡弟,通过“兄终弟及”约定继位,非严格嫡长子继承。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元裕宗真金之孙、元顺宗答剌麻八剌第三子(嫡次子)、元武宗海山同母弟。
元朝第四代皇帝,蒙古帝国第八位大汗,汗号“普颜笃可汗,年号皇庆和延祐。
爱育黎拔力八达早年师事李孟,接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德十一年(1307年),奔成宗丧,回到大都,与丞相哈剌哈孙合谋,拥立统军北边的长兄海山(元武宗)为帝。武宗封他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罢尚书省,废至大银钞,处死武宗权臣脱虎脱、三宝奴等人,整顿朝政,减裁冗员,停止浩大的土木工程,限制诸王驸马横行害民,开始编纂律令,并在1314年施行科举。又在江浙、江西、河南经理田土,进行田产登记,终因执行官吏的苛暴,引起人民反抗而被迫停止。在西北,任用大将床兀儿统军,连败察合台后王也先不花,从此西北边疆未再发生叛乱。佞臣铁木迭儿依仗答己太后的宠信,贪赃枉法,作恶多端,仁宗不能制裁。他未按照武宗即位时的盟约,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元英宗)为皇太子,而令武宗子和世㻋出居云南,和世㻋亡走阿尔泰山以西。这一事件,招致不少诸王和武宗旧臣的不满。1320年,病逝。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期间,减裁冗员,整顿朝政,推行“以儒治国”的政策。同时将有关风纪的“格例条画”分类编集成了一部关于纲纪、吏治的法典《风宪宏纲》
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与徐皇后嫡长子,虽不受朱棣喜爱(偏爱次子朱高煦),但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看过《大明风华》的都会觉得他很窝囊没有才干。
洪武二十八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城。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蒙古,朱高炽都以太子的身份监国,朝无废事(朱高炽监国)。讨论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侍,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明惠宗朱允炆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调整统治机构,提高阁权,使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重要机构。洪熙还一改永乐时的暴政,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的延续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十二日去世,终年48岁,在位不足一年,但是也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即位奠定了基础。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号长春真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1435年在位)是明仁宗朱高和张皇后的嫡长子。
朱瞻基早年深得祖父朱棣的宠爱,于永乐九年,被立为皇太孙,跟从明成祖巡幸北征,还选用翰林诸臣为其讲经史、习政务、增广见识。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死后,朱瞻基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禁锢京师。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清革前弊,整顿统治机构,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讨论。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交趾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于宣德三年(1428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因病逝于乾清宫。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景陵。
朱瞻基在位期间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在稳定明朝统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其减免田赋,常成空言,立内书堂,教小内使读书,宦官始通文墨,司礼监掌印及秉笔太监之权渐重。朱瞻基情富才全,不仅是文治武功,还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俱佳,留世画作有《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等。
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号锦堂老人,明孝宗朱祐樘和孝康张皇后的嫡长子。也是独子,所以没有竞争的压力,年号“正德”。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他即位后,于正德三年(1508年)设立豹房,传统观点认为是个人享乐的据点,而当代学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他抑制文官、掌控朝纲的总部。讨论起初,他宠信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马永成、丘聚、谷大用、张永、罗祥、魏彬、高凤八人,时称之为“八虎”。正德五年(1510年),朱厚照诛杀刘瑾,此后日益宠信钱宁、江彬。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至十四年(1519年)二月,朱厚照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连四次出巡。朱厚照还曾化名朱寿,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并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亲自领兵在应州鏖战鞑靼。除此之外,他对藏族、蒙古族、阿拉伯、葡萄牙等文化有浓厚兴趣,通晓多种语言,自封大庆法王、沙吉·敖兰、苏莱曼国王等称号。
他在位时,宗室安化王朱寘鐇、宁王朱宸濠先后起兵夺位,均被平息。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朱厚照在南巡时落水于清江浦,此后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宏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道光帝旻宁
嘉庆帝嫡长子(生母为孝淑睿皇后),但实际继位因嫡长子早夭,旻宁作为次子被秘密立储。是有清一朝唯一以嫡长子即位的皇帝。
旻宁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年号道光。
嘉庆四年被密建为皇储。嘉庆十八年封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颇思励精图治,振衰除弊。对漕运盐政实行改革。以海运代替河运,既解决了漕运的困难,又节省了开支。行票盐制,使两淮盐政“弊肃风清”。解除对部分矿藏开采的封禁,主张使天地自然之利还之天下。整顿吏治,扼制奢靡之风。道光八年五月,平定回疆张格尔。开展了严禁毒品鸦片的斗争。从即位初,就不断发布上谕,对外严禁鸦片输入,对内禁止鸦片的贩卖、吸食和种植。道光十八年,采纳严禁派的建议,在全国实力推行禁烟,支持林则徐禁烟措施。次年批准《查禁鸦片烟章程三十条》,该章程成为清朝颁布的最严厉、周密的禁烟令。道光二十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时的清王朝,大江南北遍燃反清起义之火。旻宁虽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但“守其常而不知其变”,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2月25日)去世于圆明园慎德堂。谥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庙号宣宗,葬清西陵之慕陵。
1. 政治干预:权臣、后宫、宦官常左右继承(如东汉外戚、唐朝宦官)。
2. 皇子早夭:医疗条件有限,嫡长子常未成年夭折(如朱元璋嫡长子朱标)。
3. 皇帝偏好:皇帝可能更宠爱庶子或幼子(如康熙与胤礽)。
真正严格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皇帝屈指可数,多数情况是政治妥协或特殊背景下的结果。这一制度更多是理论框架,实际运作中充满变数。
来源:上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