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千年淬火照家国,范公忧乐淬长图
公元1052年的初夏,徐州驿馆窗外的香樟叶簌簌落下,一位病骨支离的老者正在窗前提笔撰写自己时间跨度最长的一封奏章《遗表》。他便是范仲淹,一位思想遗珠可比棱镜,在不同时代俱能折射出独特光芒的大贤。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自知“息鞍东徐,灵医不效”,笔下依然天下为公,希望仁宗皇帝能够:“上承天心,下徇人欲,明慎刑赏,而使之必当。”全篇600字,丝毫不提私事。仁宗接到这封奏疏后感慨万千,亲书“褒贤”碑,碑文中说,“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依照宋制,大臣的遗表中,可以为子孙生计向皇帝提出请求,这项福利称为“遗表恩”。仲淹却丝毫不提家事,人们称赞它“不干私泽”,南宋朱熹更是推崇备至,誉其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视其为士大夫的精神写照。
宋仁宗亲篆碑额“褒贤之碑”
其实六十四年前的秋天,范仲淹就出生在徐州,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长去人间,也会在徐州。范仲淹在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迫于生活无着带着范仲淹改嫁给长山县的朱文翰。范仲淹小时候跟从朱姓,名叫朱说。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就离开朱家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去求学,在隐士戚同文门下求学读书。在应天书院苦读的五年间,范仲淹创造了令后世惊叹的精神苦行:“划粥断齑”将凝固的粥块划为四瓣佐以腌菜;“以水沃面”寒冬以雪水浸面驱散困意。数年的寒窗苦读,范仲淹通览儒家的经典要义,树立了慷慨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荣登进士榜,排在乙科第九十七名,被朝廷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等事宜,官居九品。鉴于自己已经有了朝廷的俸禄,吃穿不愁,范仲淹就把母亲接回家来奉养。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范仲淹又因治狱廉洁公平、刚正不阿,被朝廷擢升为文林郎,就任集庆军的节度推官。这时的范仲淹觉得归宗复姓的时机成熟了,正式将自己的名字由“朱说”改成了“范仲淹”,认祖归宗。
明道二年(公元1033)江淮大地自春至夏,滴雨未落,蝗灾蔓延,随之而来的就是饥荒。时年44岁的范仲淹,以右司谏之职奏请亲赴灾区,为了快速到达灾区,他拒绝了钦差繁复的仪仗,仅携一仆、两匹瘦马、半囊硬饼启程,到达亳州后迅速平抑粮价,赈粮分配;在泗州城头,目睹妇孺争食观音土,泪湿衣襟。当晚驿站的油灯下,他以三道奏疏星夜奏请朝廷将汴河漕运全部用作赈灾运粮,并在奏章夹缝处写下一行小字:“若三日不得复,当效比干剖心于宣德门!”这道裹挟着死谏之志的密奏使朝堂震动,粮船的桨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乐情怀已悄然萌芽。
范仲淹像
当络绎不绝的游客驻足岳阳楼,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然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
如今这场跨越近千年的精神对话仍在延续。北师大硕士黄文秀放弃留在北京,把生命坐标钉入百坭村扶贫经纬线,将青春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38个红手印见证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退休后到贵州大山里义务支教的老校长陈立群,将杭州美好教育的理念撒播于台江学子的求学之路。这些新时代“士大夫”将“个人选择”熔铸为“家国担当”。
这些新时代的精神行者,正以不同方式诠释着范仲淹的精神密码。从"划粥断齑"的苦修到驻村笔记的深耕,从轻车简从到扶贫地图的丈量,中华文明的精神长河始终奔涌着“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的基因,这些穿越千年的精神棱镜,将“家国”二字点滴汇聚,闪耀出时代最璀璨的星芒。
杭州桐庐 范仲淹纪念馆
来源:上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