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清华学霸,被女网友骗走100多万元,如今过得怎么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1:03 1

摘要:事件主角杨奇函并非无名之辈,他是《奇葩说》辩手、高考作文满分的清华高材生、学生会主席,甚至参与策划过《中国诗词大会》。

2020年,一则“清华学霸被女网友骗走百万”的消息冲上热搜。

事件主角杨奇函并非无名之辈,他是《奇葩说》辩手、高考作文满分的清华高材生、学生会主席,甚至参与策划过《中国诗词大会》。

可这个自诩“每天比昨天更博学”的学霸,却在直播间被一位自称“北师大白富美”的女生骗得团团转,最终损失超百万。

更讽刺的是,全网非但不同情他,反而一片群嘲:“活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今这个学霸又过的怎么样了呢?

在直播间疯狂刷礼物的“卡卡”,从一开始就为杨奇函量身定制了人设:身高167.5厘米、体重89斤的瘦弱体型,精准踩中他“身高减体重大于70”的择偶底线

她自称北师大心理学毕业,既满足名校情结,又暗示“高知单纯”,朋友圈仅50人,每天分享自拍和鸡汤文,完美演绎“不谙世事的傻白甜”

更绝的是,她砸下数十万元打赏,甚至承包了杨奇函的护肤品开销。

这些操作放在普通人眼中漏洞百出,朋友圈刻意营造的“单纯”痕迹多明显?但对杨奇函而言,这些反常恰恰成了“致命吸引力”。

杨奇函在粉丝群高调炫耀:“她连标点符号都要读出来,太可爱了!”仿佛这场恋爱不是两个人的相遇,而是他个人魅力的加冕仪式。

学霸的认知盲区

杨奇函并非毫无警惕,好友帝师曾提醒杨奇函当心“倒贴白富美”,他却嗤之以鼻:“她图我什么?图我长得丑?”

杨奇函这种反逻辑的自信,源于他二十多年“成功”的惯性:从鹤岗小城考入清华。

在《奇葩说》用“今天更博学了吗”打造学霸人设,每一步都印证着“只要够聪明,规则皆可破”的生存哲学。

但当他将这套逻辑代入亲密关系时,却暴露了致命短板,就像他在节目里得意分享的“前女友父亲送房挽留”经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情感关系的物化,女性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而自己永远是拍卖会上最抢手的藏品。

这种扭曲的价值观,让杨奇函在面对卡卡时自动屏蔽了所有风险信号:一个需要破解支付密码、每天半夜转账的“女友”,在他眼中不过是“崇拜者应有的诚意”。

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友,轻松骗走了杨奇函100多万元。

被群嘲

事件曝光后,网友的评价呈现惊人一致:“骗钱可耻,但骗杨奇函算为民除害。”

这种反常的舆论风向,本质上是对“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集体反噬。

杨奇函的“黑历史”早为这种反噬埋下伏笔,高考时他通过贴吧散布虚假信息吓退竞争者。

在《非你莫属》求职时跨行应聘主持人,被评委批评“把面试当个人秀”,甚至在处理学生诉求时戏谑“冻死了给你出份子钱”。

这些行为曾被包装成“不拘小节的真性情”,但当骗局揭穿后,立刻显露出赤裸裸的利己底色。

更值得玩味的是,与杨奇函同属“名校利己派”的许吉如等人也频频翻车,他们擅长用精英光环合理化所有行为,挤走竞争对手是“合理竞争”,收割粉丝是“知识付费”,就连被骗后都能自诩“为社会贡献普法案例”。

这种将自私等同于聪明的思维,恰恰印证了北大教授钱理群的预言:“我们正在培养高智商、世俗、善于利用体制达到目的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心理学中有个“达克效应”: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

而杨奇函,更像是“高能力者的达克陷阱”,他把考场和职场的成功经验,错误移植到需要共情与洞察力的情感领域。

这种错位在他对“博学”的执念中尤为明显。

杨奇函沉迷用文言文写检讨书、为周杰伦写两千字乐评、在辩论中引经据典,但这些“才华”从未转化成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就像他坚信“招风耳是大鹏展翅之相”,却看不懂卡卡拙劣表演下的算计,他能背诵《出师表》,却参不透“亲贤臣远小人”的警世恒言。

而过度自恋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认知失调。

当他在直播间享受“卡卡们”的鲜花掌声时,早已把观众席当成了加冕台。

那些深夜转账的提示音,在他耳中不过是臣民献贡的礼乐,直到警察破门而入,他才惊觉自己不是君王,而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裸奔的傻瓜。

杨奇函的遭遇绝非个例,某哈佛毕业生被“斯坦福白富美”骗走百万美金,某投行精英因网恋泄露内幕信息入狱,这些案例暴露出高知群体的共同软肋:他们擅长解构书本里的世界,却在真实人际交往中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这种现象背后是功利教育的副作用,当“考上名校”成为唯一目标,孩子们被迫放弃情感教育、社交训练,最终变成“高功能反社会者”。

他们能在论文里分析《红楼梦》的悲剧内核,却读不懂恋人眼里的闪烁其词;能解出最复杂的数学题,却算不清真心与谎言的边界。

正如《优秀的绵羊》所揭示的:名校生往往活在“成功者”的套子里,用光环掩盖内心的焦虑,他们害怕失败,于是用自负武装脆弱,不懂共情,于是用功利衡量感情。

这种扭曲的生存状态,注定让他们在某个猝不及防的瞬间,从云端跌入陷阱。

结语

杨奇函在报警后发了一条朋友圈:“就当花一百万买个人生教训。”

这句话的轻描淡写,暴露了他依然未跳出自恋的围城,比起反思,他更在意如何将丑闻转化成新一轮流量。

但旁观者或许能从中获得更深的启示:真正的成长,不在于每天是否“更博学”,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的局限。

那些书本里学不到的常识,那些需要放下身段才能感知的冷暖,才是抵御骗局的最后防线。

毕竟,再精致的利己主义,也敌不过一句朴素的真理:天上不会掉馅饼,但地上处处是陷阱。

当有人捧着“完美爱情”送上门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配吗?”

这个问题,或许比所有标准答案都更接近真相。

来源:rice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