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2023年11月,OpenAI在首届开发者大会推出“GPTs”,45分钟的演讲让许多智能体创业公司一年白干。比如2025年,号称世界第一个通用AI代理的Manus一夜走红,但不到24小时,类似的产品就已经出现在GitHub,免费还开源。
文 | 有界UnKnown,作者丨山茶,编辑|钱江
现在AI创业者,几乎都被问到过这样几个问题:
你的壁垒在哪?别人是不是很快就能抄出来?大厂模仿你怎么办?同样的场景大模型公司是不是也能做?
这些当然都是非常现实的话题,毕竟前面的案例不在少数。
比如2023年11月,OpenAI在首届开发者大会推出“GPTs”,45分钟的演讲让许多智能体创业公司一年白干。比如2025年,号称世界第一个通用AI代理的Manus一夜走红,但不到24小时,类似的产品就已经出现在GitHub,免费还开源。
所以现在的AI创业者其实都很难,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厂,后有虎视眈眈的同行,中间还有不知道会不会随时插足应用的大模型厂商。
创业者夹在中间,进退维谷。
但如果回顾移动互联网时期,我们发现其实还有一个产品,它曾与如今的AI创业者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个产品就是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上线于2012年,这个时候PC互联网正值巅峰。今日头条面临的环境,前有网易、搜狐、腾讯新闻等正当壮年的门户时期前辈;后有Zaker、一点资讯、趣头条、天天快报等新势力。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但不同于现在的创业者找不到出路,今日头条不仅在层层包围中突围而出,更是后来居上,成为新闻类产品中独一档的存在。
那么,今日头条为什么没有被巨头和模仿者杀死呢?弄清楚这个问题,或许可以给如今的AI创业者提供一些借鉴。
真正的颠覆,无法被模仿回顾今日头条的发展历史,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是,市场上对今日头条堵截和模仿,并不是从今日头条刚刚崭露头角时开始的,而是要等到一年乃至几年之后。
比如在创业者层面,反应最快的一点资讯创立时间是2013年8月;趣头条是在2016年6月。
巨头对今日头条的围堵也姗姗来迟,腾讯推出天天快报(最早版本)在2015年8月;阿里系推出UC头条在2016年;百度重仓新闻内容则是在2017年初。而市场上开始大规模讨论“杀死今日头条",同样也是2017年的事了。
▲2017年,网络上关于围剿今日头条的讨论
但2017年,今日头条月活用户已经到达2.19亿,头条号总数超110万,广告收入更是达到150亿。这个时间对于阻击今日头条来说已经意义不大了。
那么,巨头和同一时期的创业者为何反应如此迟钝,让头条有了充足的发育空间?这得从今日头条的定位和产品形态说起了。
首先,今日头条是最早一批采用算法推荐的产品,这种从行业规则层面的创新是完完全全的新事物。其次,今日头条瞄准的并不是一个新场景,而是一个相当成熟且如日中天的市场。
这其中,第一点让市场对这款产品充满疑虑,第二点让巨头对这款产品放松了警惕。
要知道,2013年搜狐、网易、腾讯新闻注册用户先后破亿,这个时期微信用户也才刚刚突破3亿。所以作为第一个用户过亿的新闻客户端,搜狐一度被认为是继微信、微博之后的第三张移动互联网“船票”。
而这些新闻APP的成绩,都是因为“编辑推荐”这个内容机制成就的。所以这个时候也就没有谁会认为一个刚刚出现的新应用,可以凭借所谓的算法推荐颠覆这个市场。
当时的投资人大多秉持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类似的产品已经很多,今日头条的价值不大。按照在天使轮就投资了今日头条的海纳亚洲董事总经理王琼的回忆,“当时每个投资人都认为技术很棒,但技术与成功有多大关系?现有的门户网站即使不使用这种技术,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所以我们并不能去诟病大厂的反应迟钝。因为在那样的场景下,没有哪个大厂会放弃已经被市场验证,且十分成熟的编辑推荐制度,去构建一个新的、没有被市场验证的算法推荐,毕竟这意味着需要对整个企业进行重构。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今日头条还没有被当做一个真正的对手。
基于这样的原因,今天我们与创业者讨论“你们与大厂相比有什么优势”的,大多数创业者几乎都会毫不犹豫的说出“大厂的速度没有创业公司快”。
但这一点其实也应该分情况进行理解,事实上,我们认为在AI时代,“速度”并不会成为创业公司面对大厂的优势。
以今日头条为例,大厂体现出的反应迟钝,除了前面提到的业务发展的现实情况外,更本质的原因是一种思维逻辑的惯性。
这里需要提到内容行业发展路径,2013年前后,无论是门户还是新闻客户端,主要人才都来源于早期的纸媒、报社,他们坚定的认为编辑推荐比算法推荐更能够为读者提供优质内容体验。
这种观念即便到现在仍然被许多内容从业者奉为圭臬。所以对于当时的大厂决策者而言,他们或许理解算法推荐,但很难认同这件事情。
但这些情况在AI大模型时代显然不太存在了。
毕竟从ChatGPT出圈的第一天起,几乎所有人就都形成了“AI为先”的共识,各个大厂都在高喊“All AI”的口号,紧盯最前沿的应用创新。
这导致大厂并不会出现如今日头条时期那种明显的决策迟滞。事实上,如今的大厂在AI时代的反应相当迅速。
比如阿里过去两年坚定的AI投入,如今市场对于阿里的印象已经从一个“电商平台”转变成了“AI企业”。比如腾讯,虽然过去两年相对保守,但在DeepSeek出圈之后,也能迅速抢占先机,通过全量产品接入DeepSeek将元宝和微信搜索等产品推向台前。
比如美团,虽然在AI领域声量不高,但也在过去两年里陆续推出了十多款AI应用,即便没有特别出圈的产品,也带代表了美团对AI的重视和积极主动的态度。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者将自己的壁垒寄希望大厂决策的“迟滞”,显然并不可行。
所以就当前的AI行业而言,创业者破局的关键仍然是创新,而且是颠覆性创新。
这里的关键词是对传统场景的颠覆,因为只有对旧势力的颠覆,才能让旧组织因为认知壁垒、利益分配、沉默成本等原因让决策迟缓。这种迟缓可以给新产品争取到一定的成长空间。
突围,三个月窗口期当然,并不是说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之后,就不再需要担心被大厂和竞争对手模仿了。合格的创业者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张一鸣在做今日头条时就显然考虑过这个问题。
2012年8月,今日头条上线之后就开始迅速狂奔,到2012年10月份,仅仅运营90天的今日头条就已经拥有了1000万用户。
也就是说,即便在这个时候大厂反应过来立即阻击,今日头条也已经有了自保之力。
三个月,90天,可以被看做是新产品跑出包围圈的一个黄金时间。那么今日头条是如何实现如此快速的增长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买量!
今日头条是市场上最早一批通过“手机预装程序”进行推广的产品之一。
2012年,今日头条刚开始花钱预安装应用程序时费用约为0.4元/台,但在2016年之后,也就是大厂密集下场时,一台手机的预装费用已经上涨到了12元以上,成本翻了超30倍。
也就是说,当大厂和后来者想要用同样的方式复制今日头条时,ROI已经很难算得过来了。
而这个过程中,占尽先机的今日头条甚至还在主动抬高市场价格。
比如今日头条最早的0.4元/台的安装费用就已经高于当时的市场价。后来的持续推广中,今日头条也经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来寻找最佳合作伙伴。此外,今日头条还率先接受了基于安装数量而不是激活量的收费方式,这意味着今日头条要承受巨大的成本损失。
但这一行为却最终改变了行业内的权力平衡,当时其他应用程序开发商抱怨说,字节跳动把预装应用程序的成本都抬高了。
▲直到2024年1月,才明确预装软件必须可卸载
除此之外,今日头条还广泛使用地推团队。
如今大家关于字节跳动,普遍印象是不愿意干苦活累活,地推是阿里和美团的强项。但在创业初期,今日头条的地推团队也曾“爬冰卧雪”。
当时今日头条曾在各个城市组织活动,并招募大量学生当街拦人,以安装赠送礼物的方式推销今日头条APP;此外,今日头条还进入校园,通过奖励安装的方式获得大量用户。
2013年地推大众版APP的安装成本大约在1~3元左右,但到了2019年这一价格上涨到15元左右。趣头条当时为了抢占市场,一度将价格给到18元。
可以说,主动抬高预安装的价格,建立成本壁垒,是今日头条做出的一次绝佳的市场决策,而除此之外,今日头条还有一个绝佳的战略决策,就是从一开始就主动给创作者分红。
今日头条是国内新闻资讯领域第一个主动给创作者分钱的平台。作为对比,腾讯和百度等新闻平台真正建立起创作者激励制度,已经是2016年,2017年的时候了。
创作者分红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为今日头条吸引了大量的内容创作者,特别是在2014年今日头条开放“头条号”之后,许多羊毛党、做号党通过内容搬运的方式将其它平台的优质内容搬运到今日头条。
它一方面直接帮助今日头条解决了内容丰富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倒逼了其他内容平台的优质创作者不得不主动入驻今日头条。
毕竟如果创作者不主动入驻,它的内容就会被做号党搬运、抄袭;相反,主动入驻还可以获得今日头条的平台奖励。
而这种方式也在今日头条内部造就了一个奇观,即作为一个头部的新闻内容平台,今日头条本身却没有内容创作者,甚至没有内容编辑(早期),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地推人员和营销增长人员。这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新闻内容平台的组织形式。
如果第一部分我们讲今日头条的成功是因为绝对的产品创新,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今日头条的成功还因为其决策者绝对的战略远见和战术勤奋。
当然,这里面也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因为时代的红利,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
成功,也离不开时代红利毫无疑问,今日头条是享受过时代红利的。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会保持怀疑,毕竟我们前面提到,今日头条出现在内容市场相当饱和的时候,哪里来的市场红利。
这其实需要从市场大的环境转折来看,今日头条正好赶上中国最重要的两次智能手机换机潮。
第一次换机潮是在2012年~2014年之间,这一段时间3G网络开始普及,同时OPPO、vivo、小米、华为等国产手机品牌快速崛起,正版安卓智能手机的价格下探到千元左右,山寨机逐渐被挤出市场。大量用户开始从功能机、山寨机逐渐替换为智能手机。
▲2012年前后3G普及下的智能手机促销
第二次换机潮是在2016年~2018年之间,受4G网络普及影响,手机性能全面提升;同时智能手机进入黄金时期,全面屏、多摄像头、指纹识别等领域的创新推动了第二次大规模换机潮。
两次巨大的换机潮,是今日头条早期能够以极低的价格进行应用预安装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两次换机潮激活了三四线城市中庞大下沉市场用户,这些用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不在意手机当中的预装应用,再加上“今日头条”这个独特的名字和算法推荐逻辑,这让许多许多用户将其误认为是官方应用而长期使用。
所以在今日头条早期,许多人会觉得今日头条的风格很LOW,甚至将其称为“劣质内容”的集合。这是因为今日头条的用户群体本身就来自于下沉市场。
但落实到企业战略层面,一些大厂却将今日头条的成功归结于对下沉市场用户的开发,于是他们在原有的产品中分化出一些主打“低质量”内容的平台,试图在下沉市场中与今日头条竞争,但这种做法显然弄错了因果关系,因此也注定无法成功。
这种对于新产品的错误理解在后来也曾出现,比如广大电商平台对拼多多的低价和仅退款的盲目学习也是一个典型案例。本质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套逻辑出现的原因和前提。
回到正题,除了换机潮为今日头条带来的用户增长红利之外,今日头条的成功还离不开另一个“版权红利”。
前面提到,今日头条在城成立早期就确认了创作者分红的办法,这为今日头条吸引了许多羊毛党和做号党。
由于早期各大新闻内容平台在版权管理上都不算严格,导致这些羊毛党和做号党能够从各个平台搬运内容,然后在今日头条平台上进行发布。
由于这个原因,今日头条后续与腾讯网、微博、搜狐网、《广州日报》、《长沙晚报》、《楚天都市报》等各类主流媒体均因内容侵权发生纠纷,并频繁对簿公堂。
▲网络上关于腾讯、搜狐等媒体平台起诉今日头条侵权的相关报道
当然,不管后续法院的审判结果如何,今日头条都以极低的成本完成了平台内容生态的建立。
而作为今日头条的后来者,由于今日头条与新闻内容平台持续的法律诉讼,国内的版权管理也逐渐完善,后来想要模仿今日头条的人们也就再无法通过这种低成本的方式完成早期积累了。
所以,复盘今日头条的成功,个人的努力和时代的红利其实缺一不可。
大多数时候,人们喜欢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与运气不好,而将自己的成功过分归结与个人的努力。
但其实个人的努力只是决定一件事能不能做好,而时代的红利,或者说个人的运气,则决定了这件事情能不能做成,以及能不能做大。
但很多人往往会忽略了运气的重要。
结语回过头来看今天的AI创业者。
他们大部分都是非常年轻的90后、95后,甚至00后。他们带着对技术的信仰和一腔热血闯进这个复杂的商业世界,试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改变这个世界。
但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又因为项目壁垒、同行竞争、大厂威胁而一次次碰壁,并深感痛苦。
归根结底,我们认为许多创业者可能并没有真正思考清楚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比如,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不是对当前产品和社会运行逻辑的优化,而是如微信取代QQ,如苹果取代诺基亚,如今日头条取代腾讯新闻。
真正的创新,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革命。它并不是单一从技术和产品形态上的创新,它还应该是背后整套组织形式和运行逻辑的创新。这种创新注定是不被多数人认同的,自然也是不会被轻易模仿的。
其次,许多创业者可能也并没有思考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时代红利”。
当前,许多创业者将大模型的技术爆发当做“时代红利”,但并不完全。
正如今日头条的红利并不完全来自于“算法推荐”本身,而更多来自于3G、4G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一样。真正的时代红利,除了技术本身,还有需要其配设施的配合,信息传输的方式和价格,可能是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最后,许多创业者可能过分地信仰技术。
在「有界UnKnown」交流过的许多创业者中,他们大部分认为技术就是一切,他们不重视市场、不重视产品运营,他们认为只要技术足够牛逼,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这是现在这个时代的情绪使然,文科无用论喧嚣尘上。但技术显然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今日头条的成功其实恰恰依赖于卓越的战略决策和优秀的市场运营。
所以,成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解。而应该是一个多元高阶方程,需要综合多种因素。
你觉得呢?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