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招季,就业市场有哪些新变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0:55 1

摘要:流水般的连麦语音里,家长们询问着相同的问题:该报考什么学校,该选择什么专业?甚至有孩子还在初二就想开始做规划的家长。在家长的语音中,无一不充满对“选错路”的恐惧。

一场关乎千万人命运的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演进。


全世界最焦虑的家长和学生似乎都在张雪峰的直播间里了。

流水般的连麦语音里,家长们询问着相同的问题:该报考什么学校,该选择什么专业?甚至有孩子还在初二就想开始做规划的家长。在家长的语音中,无一不充满对“选错路”的恐惧。

催生出这些恐惧的,是越来越难的就业现实。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月份,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升至16.9%。

在就业难成为普遍共识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不得不开始关心报考专业的问题。毕竟前有土木工程前辈提桶跑路,今有985文科生找不到工作,让人不得不感慨,选择大于努力,悬梁刺股苦读四年不如报考时的灵机一动。

那么究竟未来什么专业更好就业,未来就业市场又将呈现何种变化?从今年的春招季中,我们也许可以一窥答案。

AI人才争夺白热化

要说在今年春招中最热门的行业是哪个,那一定非AI莫属。

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在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速33.4%,位居行业第一,人工智能工程师则以69.6%的求职增速位居职业榜首。

不仅越来越多的应届生渴望奔赴AI行业,企业也渴求着更多的AI人才,这一点从薪资中就能看出——人工智能工程师以 21319 元的平均招聘月薪领跑职业第一。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人工智能行业已经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其中。

这股AI热潮并非空穴来风。从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人们感受到了AI的强大能力,再到DeepSeek以开源开放的姿态让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本地部署模型——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AI的无限可能,积极投身于这一热潮,同时也催生了对于AI人才的大量需求。在今年的春招中,阿里巴巴开放的3000个实习生岗位中,近5成都与AI相关,高德与AI相关岗位更是高达65%。

不只有互联网大厂表现出对AI行业的热情,制造业同样开始积极拥抱这股AI浪潮。以汽车行业为例,诸多车企开始招揽AI人才:小鹏汽车正在招聘自动驾驶AI infra工程师;岚图汽车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AI数字化等关键领域,预计招聘超过500名员工;而理想汽车CEO李想更是直言 “自己要从车企CEO转变为人工智能企业CEO,100亿研发费将有一半投入人工智能”,启动了AI人才专项“理想+”计划。

诸多车企ALL IN AI,究其原因,在于汽车智能化下半场的诸多领域正全方位指向对AI大模型的深度依赖:在交互层面,智能座舱系统需要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范式转变,通过用户行为建模实现个性化体验;在控制层面,智能驾驶系统需要实现端到端的闭环能力,这对实时感知、快速决策和动态响应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架构层面,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要求建立支持全域融合的算力中枢和灵活的资源调度机制。而AI大模型恰好为这些需求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可见的未来,就业市场上将释放出更多的AI岗位。

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

从2025年的春招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汽车行业不断地招揽人才: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春招首周,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招聘同比增长9.2%,汽车设计/制造工程师人才需求同比增长5.1%,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9.5%,平均招聘月薪14198元,位列高薪职业TOP榜。另一方面,近年来汽车行业裁员新闻不断:从合资到国企,从新势力到传统车企,无一幸免。这让人不得不疑惑汽车行业到底缺不缺人。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

在这种“既缺人又不缺人”的就业图景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中国汽车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供需关系的深刻变革。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前沿技术的迅猛推进,中国汽车行业的人才结构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调整。在传统燃油车时代,车企主要依赖机械、材料、内燃机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新能源汽车在技术路线、产品结构等方面与燃油车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机械制造与新兴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更是催生了大量诸如“智能网联工程师” “电动汽车控制系统开发工程师”等复合型岗位。因此,企业对既懂机械又精通软件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车企校招生专业占比 来源:汽车人才研究会《汽车研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成长路径研究》

然而当前的应届生却无法很好地满足车企的需求。据汽车人才研究会的调研显示,超过50%的企业认为应届生在进入企业后需要进行为期18个月以上的再培训才能适应岗位要求。

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的教育体系在行业迅速发展背景下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课程内容偏重理论而轻实践,课程教学偏重学分而非能力,难以跟上快速变化的技术发展步伐。尽管近年来高校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引入前沿技术教育,但依然培养有限,总体上仍存在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产业需求的变化倒逼着应届生掌握“软硬融合”的能力。传统车辆工程专业学生需补充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理论,而计算机背景者需掌握汽车构造基础方面的知识。谁能更快完成从“传统工科生”到“智能汽车开发者”的认知跃迁,谁就能在就业浪潮中抢占先机。

机器人革命:万亿蓝海开启人才新纪元

根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在春招首月,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招聘同比增长29.7%,平均招聘月薪25959元。机器人调试工程师招聘同比增长34.5%,平均招聘月薪9373元。

2024年被广泛认为是具身智能的元年,随着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的惊艳亮相,具身智能的概念迅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根据高盛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约合11037.3亿元人民币,这一规模相当于2021年智能手机市场的三分之一。花旗银行的报告则显示,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台。这些数字充分展示了具身智能领域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广阔的蓝海吸引了众多车企跨局具身智能领域。传统巨头广汽集团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东风宣布与优必选探索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小鹏则在AI科技日发布了第二代双足机器人Iron,试图将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优势与智能化经验转化为机器人领域的先发优势。

从人才市场到技术研发,从传统车企跨界到资本密集入场,一场围绕机器人技术革命的全方位竞赛正在加速推进。可以预见,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对于机器人算法工程师、调试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来源:汽车人才研究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