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法院那纸判决书下来宣告汪小菲败诉的消息其实一点都不让人意外。舆论场上喊得再响,白纸黑字的协议摆在那,法律只认签名不认委屈,汪小菲想在台湾的法庭上推翻自己当初签下的东西,这可能性本来就微乎其微。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场持续了快两年的拉锯战,早就不是一场简单
台湾法院那纸判决书下来宣告汪小菲败诉的消息其实一点都不让人意外。舆论场上喊得再响,白纸黑字的协议摆在那,法律只认签名不认委屈,汪小菲想在台湾的法庭上推翻自己当初签下的东西,这可能性本来就微乎其微。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场持续了快两年的拉锯战,早就不是一场简单的财务纠纷,它已经演变成一场关于面子、里子和未来谁过得更好的全方位战争,而法律上的输赢,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了。
一切的根源都得追溯到那份被无数人翻来覆去分析的离婚协议,那根本不是一份理性的法律文件,更像是一个男人在情感上头时签下的“无限责任”保证书,里面充满了对过往情分的照顾,却唯独缺少了对未来风险的防范。什么再婚限制条款,什么费用支出的具体边界,统统没有。这就给后来所有的狗血剧情埋下了最深的引线,直到大S再婚,汪小菲发现自己不仅要养孩子,还得负担前妻新家庭的巨额电费,那个情绪的引爆点才算被彻底点燃,床垫只是个开始。汪小菲的反击,从一开始就带着一股子被背叛的暴怒,晒汇款单,发小作文,情绪化到了极点,而大S那边,始终保持着一种“体面”的沉默,只在关键时刻祭出法律武器,申请强制执行,查封资产,每一步都打在汪小菲的七寸上。
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让整个事件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扭转。法院启动拍卖程序的那套豪宅,很多人以为是汪小菲的资产被拿去抵债,可深挖下去才发现,房子登记在大S名下,是她以个人名义贷款购买的,而汪小菲的企业只是个担保方。现在房子被法拍,是因为银行要追索大S的贷款,这一下就把汪小菲从“欠钱不还的债务人”变成了“替人担保的倒霉蛋”。更绝的是,这套豪宅居然流拍了,无人问津。这说明什么?说明这资产因为牵扯了太多的名人纠纷,已经变得烫手,市场都不愿意接。这下子,大S想快速变现来解决财务问题的路被堵住了,她那看似稳操胜券的局面,第一次出现了裂痕。与此同时,汪小菲的母亲张兰,在直播间里开辟了第二战场,她把家丑变成了流量,把段子变成了酸辣粉,硬生生构建起一个“替儿子出气,引大众共鸣,化流量为销量”的商业闭环,这种近乎疯狂的反击方式,虽然吃相备受争议,但在商业上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面对汪小菲在台湾官司的败诉,他的回应很平静,只说要上诉,然后转身就高调官宣了新女友,在大陆的新店也是一家接一家地开,摆出了一副彻底告别过去,专注搞事业过新生活的姿态。支持他的网友觉得,法律判决不公,但生活是自己的,看到他过得好就解气。而另一边,支持大S的观点则坚守“契约精神”的阵地,认为协议就是协议,成年人要为自己的签字负责,用舆论审判法律是无理取闹。这种观点的对立,几乎无法调和,因为双方讨论的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一边讲的是人情世故公序良俗,另一边讲的是法律条文不容挑战。
这件事之所以会发酵到今天这个地步,变成一场全民围观的大戏,根子就在于双方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战场和打法。大S选择了她熟悉的精英模式,相信法律,保持体面,以为沉默是金。而汪小菲和张兰,则彻底拥抱了大陆的下沉市场逻辑,把家事当成连续剧来演,用最直白的情绪煽动和最直接的商业变现来回击。结果就是,大S赢了官司,却输掉了大众叙事里的主动权,她的沉默在对方的喧嚣面前,变成了心虚的代名词。反观汪小菲,虽然法律上吃了瘪,但在个人形象和事业上却打出了一波漂亮的触底反弹,从一个情绪失控的“怨夫”,成功重塑为“被过去拖累但依旧努力向前的企业家”。这场战争的终局,可能早就和钱没了关系,而是看谁能最终定义这段关系里的“赢家”和“输家”,从目前来看,那个在法庭上败诉的人,似乎正在赢得生活的下一场。
来源:山谷悠然弹琴的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