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肉”冒充“原切肉”,“潜规则”早该切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10:42 1

摘要:据人民日报报道,一段时间以来,不少读者网友来信留言,反映自己所购买的预包装牛羊肉存在质量问题,在形态、色泽、口感上都有些“奇怪”,怀疑并非“原切”肉,而是添加过东西的合成肉或调理肉。记者根据读者网友反映的问题展开调查,12种预包装牛羊肉经权威机构检测,7种含有

你购买的“原切”牛羊肉,可能是包含食品添加剂甚至食品添加剂超标的“调理肉”。

据人民日报报道,一段时间以来,不少读者网友来信留言,反映自己所购买的预包装牛羊肉存在质量问题,在形态、色泽、口感上都有些“奇怪”,怀疑并非“原切”肉,而是添加过东西的合成肉或调理肉。记者根据读者网友反映的问题展开调查,12种预包装牛羊肉经权威机构检测,7种含有食品添加剂,其中2种超出“调理肉”的国家标准。

使用食品添加剂,以“调理肉”假冒“原切肉”。媒体披露的多个品牌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有成为行业“潜规则”的迹象。这一现象值得警惕,监管部门需及时出手。

媒体对“原切肉”的这一调查,并非空穴来风,相反,该问题其来有自。近来,预包装牛羊肉问题屡屡被曝光。一些网红主播在互联网平台的直播带货中,被投诉涉嫌卖假“原切肉”。不久前已有带货主播发布视频,就其此前带货的“原切牛肉卷非原切”一事道歉。

而此次报道显示,“原切牛羊肉非原切”并非零星个案,在其送检的12种预包装牛羊肉样品中,有多个所谓“原切肉”均检出不同程度的食品添加剂。

根据相关规定,“原切肉”属于鲜冻肉,不允许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而“调理肉”等预制肉制品允许使用磷酸及磷酸盐添加剂也有明确上限(5克/千克)。但是,在此次检测的12个样品中,有两种“原切肥牛卷”不但含有食品添加剂,且其磷酸盐总量超过5克/千克的标准。

顾名思义,“原切肉”贵在其“原”字,这也是其价格高于“调理肉”的关键所在。消费者希望买到正宗的“原切肉”,在于其追求更高的品质。厂家以“调理肉”冒充“原切肉”,售价提高了,也可以有更好的销路,厂家和商家可赚取更多利润。但是,消费者却被“蒙”了,花了“冤枉钱”,买到的是品质相对较低的“调理肉”。

厂家以“调理肉”等冒充“原切肉”,误导消费者,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真实信息告知的规定,也违背了食品安全法中有关于“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的要求。其通过模糊概念、虚假宣传等手段误导消费者,破坏了市场诚信。如果大量生产销售这样的产品,忽悠消费者,还涉嫌以次充好,就构成商业欺诈。

此次记者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消费者买到可疑的预包装牛羊肉等商品,维权难度不小。例如,一些商家要求消费者提供检测报告,而普通消费者拿出相应的报告证据并不容易。此外,生鲜类产品超过7天,电商平台一般不再提供退换货等服务,这也给消费者维权增加了难度。

对此,监管部门和电商等购物平台,需负起各自责任,不能让假“原切肉”忽悠消费者。

从“原切肉”乱象还可以看出,此类食品问题正从传统的生产端向流通端、销售端延伸,而当前越来越多消费者习惯从网络电商渠道购买预包装肉类商品。针对这一趋势,监管部门须建立适应电商特点的巡查机制。同时,电商平台需压实主体责任,建立便捷的举报通道,完善商品信息审核机制。

民以食为天。假冒“原切肉”不是小事。对于预包装牛羊肉类商品,每个环节都应严守安全红线。对于以次充好、虚假标注等行为,必须依法查处,形成震慑。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生产企业也须各司其职,不能再让冒充的“原切肉”招摇过市。

来源:新京报评论微信公号

来源:成都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