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日,全国正式施行《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这份国务院签发的文件,直接戳中了无数普通人的痛点——公共监控装哪儿、谁来管、隐私怎么保护,终于有了“硬杠杠”。
2025年4月1日,全国正式施行《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这份国务院签发的文件,直接戳中了无数普通人的痛点——公共监控装哪儿、谁来管、隐私怎么保护,终于有了“硬杠杠”。
先说最狠的一条:旅馆客房、学生宿舍、公共浴室、更衣室、哺乳室、试衣间,这些地方今后一律禁止装摄像头。哪怕是民宿包间、单位内部宿舍,只要涉及私密空间,谁敢装监控,直接没收设备,个人最高罚1万,单位最高罚2万,偷拍偷窥还可能坐牢。这条规定直接堵死了“酒店偷拍门”“更衣室摄像头”这类事件的漏洞。过去几年,多少人住酒店用手机扫描红点,洗澡换衣服提心吊胆?现在,法律终于给这些“隐私死角”贴了封条。
另一个关键点是监控不能随便装了。只有政府规划的路段、广场、交通枢纽,或者商场、医院、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才能安装公共摄像头。街边小店、私人住宅想装?必须是为了安全防范,且不能拍到别人隐私。这意味着,街角水果店老板不能再以“防小偷”为由,把摄像头对准隔壁邻居的窗户;小区物业也不能在楼道里随意加装监控,除非经过严格审批。
监控视频怎么用?条例划了红线:拍到的画面至少存30天,到期必须删除。除非办案需要,连警察调取监控都得按程序审批,普通人更不能随便传播带人脸、车牌的视频。去年某地“车主纠纷视频全网疯传”导致当事人被网暴的闹剧,今后再发生,传播者可能面临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对普通人来说,这波新规最直观的感受是——生活里的“电子眼”终于有人管了。小区电梯里贴着“您已进入监控区域”的告示,但摄像头到底拍到了什么、谁在看、会不会泄露?以前全靠物业良心,现在必须向公安机关备案,还得定期检查安全措施。家门口的摄像头如果角度歪到你家阳台,打110就能举报,公安机关必须处理。
当然,争议也有。有人担心“禁装区域”管不住黑心商家,罚2万不如偷拍一条黑色产业链赚得多;也有人质疑“30天存储”太短,万一发生纠纷,证据早就没了。但不可否认,这是国内首次以国家级法规的形式,把公共监控的权限、责任、隐私保护捆在一起。
从今天起,当你走进酒店客房,可以少一分忐忑;当你在试衣间换衣服,不用再抬头找可疑的“小黑点”;当你发现小区摄像头对准自家窗户,你知道该打哪个电话投诉。这不是什么高科技突破,但恰恰是这种“管住摄像头”的朴素规则,让普通人活得更有尊严。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