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好人】梁占海:20年“跨城+负偿”献血的特殊奉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1:48 1

摘要:1963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繁峙县退休干部。从2003年至2023年,持续无偿献血169计次,曾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4次、首批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忻州市创建文明城市“无偿献血特别奖”,“忻州好人”“山西好人”,成为地方公益标杆人物。

梁占海

男,1963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繁峙县退休干部。从2003年至2023年,持续无偿献血169计次,曾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4次、首批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忻州市创建文明城市“无偿献血特别奖”,“忻州好人”“山西好人”,成为地方公益标杆人物。

“跨城献血”,传递生命活力。“跨城献血”,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背书的却是梁占海为公益付出的诸多艰辛。他工作生活在繁峙县城,献血条件有限。血站的流动采血车每年只来这里一次。要想定期献血做公益,必须去市级中心血站完成。而本市中心血站周日和节假日不办公,一旦预排的献血日期撞上节假日时,他就得再远赴省城太原血站去完成(全年只除夕闭门一天)。

总量17次全血+123次成分血中,有12次全血和全部成分血都是自驾从繁峙县城赴忻州市或太原市血站去捐献的,累计行程48350公里。

当做公益的志愿受到客观条件的阻碍,他选择了付出极大时间成本坚持十数年跨城献血,凸显了个人奉献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联结,也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把“奉献、友爱、进步、互助”的志愿精神与实际行动牢牢结合在一起,为共建和谐社会奉献了一份力量。

“负偿献血”,超越经济考量的奉献精神

无偿献血么,这里却称“负偿献血?”初听费解,细思却满是动容。他驱车忻州100趟、大原53趟,累计为献血支出燃油费过路费食宿费59781元,献成分血血站每次补助交通费20元、误工费50元,还有过2次奖励,总计领到12200元,支出和补助相抵,实际支出47581元。这就意味着总量169计次中的159计次“跨城献血”,平均每捐献一次热血还得倒贴钱300元。且车辆磨损费保养费、法定公假等并不计算在内。他自嘲是花钱献血,坊间戏称其“负偿献血”的傻瓜蛋。

梁占海在无偿献血的同时,还负担了高昂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已超越普通献血行为范畴,其事迹打破了公众对无偿献血的常规认知。长期“既献血又贴钱”的双重奉献,是精神文明的鲜活教材,彰显了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极富精神感召力。

献血历程,打破认知壁垒,创新公益模式

梁占海从40岁开始献血至法定上限年龄60岁,这期间曾遭遇54岁肿瘤手术、57岁肋骨骨折等健康挑战,医病疗伤短暂停止后继续献血。他用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力反驳了“献血损害健康”的误解,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科学献血的安全性。

他还将各种纪念日设为献血日,把公益行为融入日常生活,激发公众对善行的情感共鸣,丰富了公益实践的内涵。

献血“退役”后转向志愿服务,形成“献血-服务”可持续公益闭环,为献血者志愿服务生涯规划提供范式,带动志愿服务转型。

以助人为乐为信念,奉献自我、照亮他人,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决心用最后的力量诠释生命的另一种意义。

理念传递,强化社会对公益精神的价值观认同

梁占海通过169次献血构筑的生命接力链(可救助危急患者200左右人次),以具象化数据诠释个体力量对社会贡献的潜能。其事迹经媒体多轮传播,形成“平凡人持续行善”的破圈效应,催化公众从“认知献血”到“认同献血”的价值转变。其献血过程不仅救助了上百条生命,更重塑了公众对公益的认知……在平凡坚持中书写不平凡的英雄篇章。

是什么动力驱使他20年的坚持?

他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的物质,而在于他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少温暖和爱。什么都没做,就是空过的人生。若能不断付出,利于他人,就是大好的人生。”

他说:“回顾21个年头的献血历程,意义在于:一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初心,学雷锋做好事,做善人;二是奉献社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血液无可替代);三是影响周边人文环境,带动身边人大力参与和宣传无偿献血公益事业;四是健康体魄,愉悦升华心灵。”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血液,是拯救生命的重要物质。血液至今仍无法人工制造,每一袋救命的血液,都必须来自另一个人的无私奉献。这种生命的馈赠,成为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献血,不是炫耀,是爱、是关怀、是荣耀。倡导无偿献血是拯救生命的需要,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虽然放眼全省全国,献血上百次并不鲜见,持续20年献血也不算稀罕,但梁占海坚持20年的“跨城+负偿”特殊奉献方式,从普通献血者到公益符号的历程,让这种给予从偶然行为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无需观众的美德实践。

时代进步需要道德风尚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好人力量推动。日前,他被省市文明办逐级选拔、推荐为2025年度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候选人,标志着其事迹从地方典型升级为全国精神文明案例,从而让这份助人为乐的博爱精神辐射得更广。(王金华)

来源:忻州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