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黄庭坚的五首诗作:《次元明韵寄子由》像老朋友谈心,饱含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也珍惜着乱世中的真挚友情,流露想远离官场的想法。《采菊》则借古朴诗经风格,抒发孤独和对仕途失意。《诉衷情》描绘了江南春色的明媚动人,色彩鲜亮,但结尾的“权典青衫”又带出一丝现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本文黄庭坚的五首诗作:《次元明韵寄子由》像老朋友谈心,饱含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也珍惜着乱世中的真挚友情,流露想远离官场的想法。《采菊》则借古朴诗经风格,抒发孤独和对仕途失意。《诉衷情》描绘了江南春色的明媚动人,色彩鲜亮,但结尾的“权典青衫”又带出一丝现实的无奈。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这首诗是黄庭坚写给苏辙(子由)的。诗题里的“次元明韵”,说明它是模仿陶渊明的诗的韵脚写的,表达了对陶渊明那种生活态度的向往。黄庭坚和苏轼、苏辙兄弟都是好朋友,也一起经历了不少朝堂风波。这首诗,就像是老朋友间的一次谈心,感情真挚,又带着些许人生的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像是老朋友见面时长长的一声喟叹。“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大半辈子的亲戚朋友,好多都像流水一样消失不见了。又有几个人,能像唐朝功臣那样,画像被挂进凌烟阁,留得身后名呢?凌烟阁是唐太宗表彰功臣的地方,代表着功名成就。黄庭坚在这里问,其实不是真的在问数字,而是感叹功名难求,人生无常。他经历的时代,朝堂斗争激烈,许多才华之士命运多舛。这两句,一下子就奠定了诗歌沧桑、感慨的基调。
接着写景,“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春天来了又去,那些花儿在春风春雨里开了又谢,只是匆匆从眼前经过。不管是江北还是江南,到处是茫茫的水连着天。这景色很开阔,但也带着点迷茫和无奈。花开花落,象征着时光流逝,美好事物难以长久。江水浩渺,或许也暗示着朋友们天各一方,或是前途未卜的境况。这两句写景,看似浅淡,实则饱含深情,把个人感慨融入到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铜章,是古代小官吏的印信。黄庭坚说,他真想解下这官印,不再理会官场俗务,去追求人生的真谛,去“问道”。这显然是在向陶渊明靠近,向往那种归隐田园、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他相信,像苏辙这样“石友”——像石头一样坚固可靠的朋友——一定会理解他,并且允许这种不计较年龄、地位差异的“忘年”之交。这是一种对真挚友谊的信赖,也是在困顿中寻找精神寄托。
最后两句,情感更加深沉。“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脊令,是一种水鸟,古诗里常用它来比喻兄弟。《诗经》里说“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意思是兄弟间在危难时要互相帮助。黄庭坚说,我们这些像脊令鸟一样的兄弟朋友们,各自都有着思念故乡、渴望安定的愁绪和遗憾(这里的“恨”主要是愁和憾的意思)。时光无情,太阳月亮不停地催促着,不知不觉,头发已经像雪一样白了。颠,就是头顶。这两句,把个人的衰老、朋友间共同的忧患、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都浓缩在一起,读来让人心头一紧。
这首诗写得很实在,情感也深沉。他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人生的沧桑、对功名的淡然、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诗里用了凌烟阁、铜章、脊令这些典故,但都用得很自然,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复杂的心情。它让我们看到,在变幻无常的命运面前,一份真挚的友情和一颗向往宁静的心,是多么宝贵。
一章南山有菊,于采其英。
谁从汝往,视我惸惸。
伊时之人,谁适有比。
不与我谋,不知其已。
二章薄言采之,遵彼山曲。
汝来迟迟,去我何速。
伊时之人,谁适与同。
不与我好,殆其觏凶。
三章江汉滔滔,有楫有杭。
谁以济此,中流且风。
嗟尔君子,时处时默。
微云反覆,无伤尔足。
诗歌开头很朴素。“南山有菊,于采其英”,南山、菊花,这自然让人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何等闲适自得。黄庭坚也去采菊,似乎想追寻那份高洁与安宁。但他紧接着问:“谁从汝往,视我惸惸(qióng qióng)。”谁跟你一起去呢?看看我吧,这样孤单无助。“惸惸”这个词,一下子就把气氛拉了回来,不是悠然,而是孤寂。
陶渊明是归隐田园的快乐,黄庭坚这里却透着一种被排挤的落寞。他怀念“伊时之人”,大概是像陶渊明那样品格高尚、可以为伴的人,感叹现在“谁适有比”。当时的人啊,谁能比得上呢?那些人“不与我谋”,不跟我商量,也不懂适可而止,“不知其已”。字里行间,是他与时俗的格格不入,是他朝堂上的失意和孤独。
第二章接着写采菊。“薄言采之,遵彼山曲”,他还是去采了,沿着山路弯弯。可这菊花,或者说他追求的那种理想境界,似乎并不容易把握。“汝来迟迟,去我何速”,你来得这么晚,怎么离开我又这么快呢?这声叹息,充满了对美好事物难以长久拥有的怅惘。也许是知音难觅,也许是内心坚守的艰难。他再次感叹,“伊时之人,谁适与同”,能和自己心意相通的人在哪里呢?那些“不与我好”的人,不认同我、不与我为伍的人,“殆其觏(gòu)凶”,恐怕会遭遇祸事吧。“觏”是遇上的意思。这不是诅咒,更像是一种坚持信念后的判断,隐含着对世道险恶、小人当道的忧虑和愤懑。
最后一章,画面转到了江河。“江汉滔滔,有楫(jí)有杭。”长江汉水波涛汹涌,虽然有船桨,有舟船,想要渡过却不容易。“谁以济此,中流且风”,谁能渡过这大江大河呢?何况江心风急浪高。这滔滔江水、中流风浪,明显是现实朝堂77风波的写照。黄庭坚身处新旧党争激烈的北宋,屡遭贬谪,对此体会至深。面对这样的险境,他怎么办?“嗟尔君子,时处时默。”他告诫自己,也像是告诫同道中人:君子啊,要懂得审时度势,该行动时行动,该沉默时沉默。要灵活,也要坚守。“微云反覆,无伤尔足。”那些变幻无常的小事、小人,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变来变去,别让它们牵绊了你的脚步,伤害到你。这是一种在逆境中自我保全、坚持原则的智慧和韧性。
整首诗模仿《诗经》的风格,四字一句,反复咏叹,显得古朴凝重。它借用了陶渊明的采菊意象,却完全抒发了黄庭坚自己的心境:孤独、忧愤,以及在艰难时世中保持操守的清醒和坚持。这不是轻松的田园牧歌,而是一位正直文人在风浪中紧握船桨、低声吟唱的心曲。读来让人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孤独和不易。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读黄庭坚这首词,江南的春天好像就在眼前了。
开头两句,“小桃灼灼柳鬖鬖(sān sān)”,画面感很强。桃花开得鲜艳明亮,像火苗跳动。“灼灼”这个词用得好,把桃花那种充满生命力的、热烈的样子写活了。柳树呢,枝条柔软下垂,随风摇摆,毛茸茸的,这就是“鬖鬖”的感觉。一红一绿,一动一静,春天的明媚和温柔一下子就出来了。紧接着一句“春色满江南”,把这局部的美景扩展到整个江南大地,让人心胸也随之开阔。江南的春天,就是这样生机勃勃,无处不在。
接下来写天气。“雨晴风暖烟淡”,雨刚刚停,空气清新。风是暖和的,轻轻吹拂。远处或许还有一层薄薄的水汽或轻烟,但并不浓重,是淡淡的。这样的天气最舒服了。“天气正醺酣”,这四个字特别有味道。醺酣,本来是说人喝酒喝到微醉,舒服又放松的状态。这里用来形容天气,好像春天本身也带着一点醉意,暖洋洋的,让人沉醉其中,什么烦恼都忘了。这不光是写天气,更是写人的感受,完全融入了这春光里。
下片转写山水景色。“山泼黛,水挼(ruó)蓝”,这写得就像一幅画。春天的山是深绿色的,像用毛笔蘸饱了青黛色墨水,随意泼洒上去一样,显得那么苍翠、浓郁。水呢,碧绿清澈,像是用手使劲揉搓出来的靛蓝色,纯净又柔和。“挼”这个动作,很有生活气息,也显得色彩格外鲜活。一个“泼”,一个“挼”,把山水的颜色和质感都写出来了,非常有力量,也非常美。“翠相搀”,山是绿的,水是绿的,岸边的树草也是绿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互相交融、渗透,满眼都是翠色,春意盎然。
景色这么美,人也活跃起来了。“歌楼酒旆(pèi)”,远处看得见歌馆酒楼,还有那高高挂起的酒旗。这些地方总是热闹的。它们好像“故故招人”,一个劲儿地向人招手,吸引人过去享受。这春光太美了,天气太舒服了,山水太动人了,再加上这人间烟火的诱惑,谁能抵挡得住呢?
最后一句“权典青衫”,是全词的感情落点。“权”是暂且、姑且的意思。“典”是典当。“青衫”在古代常常指读书人或者地位不高的官吏的服装,比如白居易《琵琶行》里那句“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就带上了失意、忧愁的色彩。黄庭坚自己也是个文人,也曾仕途不顺。面对这样美好的春光,这样诱人的享乐去处,他心里或许有些矛盾。可能是生活困顿,需要典当衣物换钱饮酒作乐;也可能是不想辜负这良辰美景,暂时抛开文人的身份和矜持,或者忘掉烦恼,姑且放纵一回。这句词写出了一种复杂的心情,有对春光的沉醉,有对世俗享乐的向往,也可能隐藏着一丝文人的落寞或无奈。
整首词,从景物到天气,再到人的感受和活动,最后落到词人微妙的心态上。语言非常凝练,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用“灼灼”、“鬖鬖”、“泼”、“挼”这些词,都非常形象精准。它不仅画出了一幅明媚的江南春光图,也传达出一种在美好春光中略带复杂的、想要沉醉又似乎有所顾虑的人间情味。读起来,既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也让人体会到生活中的那一点点真实况味。
来源:期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