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8日14点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这场地震成为2025年以来全球最强的一次地震,截至当地时间今天中午12点,缅甸强震导致全国2056人遇难,3900余人受伤,270人失踪。缅甸政府宣布3月31日至4月6日,全国降半旗对地震遇难者表
3月28日14点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这场地震成为2025年以来全球最强的一次地震,截至当地时间今天中午12点,缅甸强震导致全国2056人遇难,3900余人受伤,270人失踪。缅甸政府宣布3月31日至4月6日,全国降半旗对地震遇难者表示哀悼。
中国、泰国、越南等周边国家也都有强烈震感。
3月29日在缅甸曼德勒拍摄的倒塌的建筑
01
缅甸大地震的罪魁祸首——实皆断裂带
根据中国地震局专家的介绍,本次缅甸强震发生在欧亚地震带上最活跃的地区——大型实皆活动断裂带上。
实皆断裂带,全长1200多公里,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强震。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从1906年以来,一百多年间,缅甸至少发生过10次大于6.5级的地震,几乎每隔十几年就震一次,全都位于这条实皆断裂带上。
实皆断裂与现代强震活动(引自Xiong X. et al., 2017, GRL)
实皆断裂带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断层之一,它位于缅甸板块和其他板块之间,每年会滑动错位18到49毫米的距离。在地质专家看来,它就是一条看不见引线的、位于地下的火药桶,在这个地下火药桶上,分布着缅甸首都内比都、曼德勒、仰光等一系列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由于实皆断裂带太活跃了,以至于所有的地球物理学家们都知道它总有一天会来一次大震,这个时间可以精确到以10年为单位。但是要想具体“某年某月某日”发生地震,就超出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了。
在地质学家有这么一段经典的对话:
实皆断裂带上会发生大地震吗?
答案是:会。
什么时候发生?
答案是:不知道。
这就是现在地震预测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可以,但是精确预报做不到。
包括这次缅甸地震,也曾经被预测过。
2011年,研究人员分析了1918年以来的地震,发现实皆断裂带上存在着两处地区没有发生过地震,认为这些位置有可能发生7.9级左右的地震。
02
地球进入“震动模式”?
缅甸这回发生的强震,是今年以来,全球发生的第17次6级及以上地震,也是今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最近不少地方发生了地震,地震的频率有点密,于是,网络上就有了一种声音,地球是不是进入“震动模式”了?未来会不会还有更大规模的地震?
这个事,光凭感觉不行,必须要有数据作为支撑。
在地质专家看来,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每年都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大约12到14次,几乎是一个月一次,8级以上地震大约一年1到2次。
把今年前几个月的数据和去年同期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今年地震的频率明显低于2024年同期。如果单从数据来看的话,同一时期,地球不仅没有进入所谓的“震动模式”,反而是更加平静了。
与其疑神疑鬼瞎猜大地震会不会发生,不如把精力放在防震减灾宣传,以及科普如何应对地震灾害。
前一阵子廊坊地震,京津冀地区很多人都接收到了手机预警通知,这就是防震减灾的重要一环。
虽然地震预警只能提前几十秒钟,在紧急时刻,几十秒钟就能挽救多少条生命,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紧急避险时间窗口。
打个比方,有这几十秒钟的时间,您就能从家里的卧室,走到楼下空旷地带;
有这几十秒的时间,四楼以下的都能下楼了。
如果家里住的楼层比较高,下楼来不及,那好,有这几十秒的时间,您也能从卧室走到厕所或者厨房,总之,找一个靠近水源的地方一呆。因为距离水源近的话,哪怕被困了,也能维持生命。
大伙别小看了这项功能,它就是咱们的一道护身符,关键时刻是可以保命的。
03
地震云、动物异动——地震真有前兆吗?
对于地震,中国人肯定都不陌生。远的,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近的,有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造成了巨大损失,所以中国人对于地震,有着感同深受的感受。
正是由于地震带来的损失巨大,所以,大伙一直希望,地震预测能像天气预报一样,做到精准预报,提前准备。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做到地震的精确预报。
能够提前一分钟发出预警,已经是人类目前技术水平的极限了。
关于地震预警的话题,《科技日报》还报道了一条消息,说有网络传言,地震发生的前几天,会出现地震云的先兆。
针对这种网络传闻,应急管理部迅速做出了回应:所谓“地震云”和地震没有任何关联,大伙切勿听信传闻。
云的形成,跟地震的形成,属于完全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一个属于大气领域,一个属于地质领域。
云的形成,整个过程,都是在大气圈当中完成的,是天上的事。
而地震是发生在岩石圈里面,属于地壳活动。
这真应了那句老话了,天上一脚,地下一脚,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目前,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证明,云,可以预示地震的发生。
网上所谓的“地震云”,主要是高积云与层积云两种。高积云的出现说明天气很好,层积云的出现代表会有降雨,跟地震没有任何关联。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的说法,说这几种云一出现,都是要地震的先兆。全都是无稽之谈。
应急管理部的回应说得很清楚,任何一种云的出现,都是气象学上的自然现象,它们顶多是碰巧出现在某次地震之前,不能就此下定论存在地震云,气象学压根也没有地震云那么一种现象。
此外,民间还有很多的传闻,说地震之前,动物会有异动,一看小动物个个都烦躁不安,这也是要地震的前兆。
这种说法,也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
04
地震的源头——大陆板块漂移
为什么人类科技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然而,地震预测那么难?
这就要从地震形成的源头说起。
1912年,德国天文气象学家魏格纳在花费多年时间考察搜集地层、化石等方面的资料之后,正式提出了大陆板块漂移学说,并且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这板书成为了大陆板块学说的经典,也为日后所有的地质学研究、板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魏格纳本人,也成为了地质学的鼻祖。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陆板块理论在魏格纳生前,并没有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反而还招来了很多的批评与反对之声。
一方面是因为魏格纳没有地质学的背景,他的专业是搞天文气象的。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大陆板块理论在当时确实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很多的点解释不通。比如说,魏格纳就没法解释大陆板块漂移的动力来源是什么。毕竟大陆板块那么一个庞然大物,得多大的力量才能让大陆板块移动啊。再说了,大陆板块要真像你说的,可以移动的话,人类生活在大陆板块上,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呢,最起码,应该有坐船的感觉吧。
1930年,魏格纳前往格陵兰岛进行科学考察,希望能够收集到更多证明大陆板块漂移学说的证据,然而,在那次科考中魏格纳不幸遇难,年仅50岁。
1930年11月,魏格纳(左)在格陵兰岛进行科考时的照片
虽然魏格纳过世了,但是人类对于地球的探索从未停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两国出于军事战略的需求,开始探测海底地形,没想到这么一次军事行动,竟然为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找到了突破口。
什么突破口呢?大陆板块漂移的原动力,不在地面,而是在海底。
海底地形(红色条带为洋脊,深色阴影为海沟)
咱们都知道,地球表面七成以上的面积都被海水所覆盖,咱们生活的大陆板块,也是被海洋所包围的,大陆板块的根基都位于海水下面,划分大陆板块的标志是位于深海的海沟和洋脊。它们在几千米深的水下,跟随着洋流,产生慢慢地漂移,这种漂移的速度很慢,时间很长,所以,生活在大陆的人类感觉不出来。
这种解释,对于魏格纳的大陆板块学说,就说得通了,大陆板块漂移的动力,来自洋流,是由海水推动的,人类之所以没有坐船的感觉,是因为它移动得慢。
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家发展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是由一块块大陆板块拼合而成的,就跟拼图一样。板块由洋脊和海沟划分而成,一个大陆板块不纯是大陆或者海洋,往往既有陆地部分也有海洋部分,不是大陆在漂移,而是板块在漂移。
虽然大陆板块移动的速度很慢,一年下来往往只有几毫米,对于面积高达上千万平方公里的一块大陆来说,几毫米的移动,肯定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它禁不住时间长啊,把时间线拉长到上千万年、上亿年,那意思就不一样了,在漫长的地质演变时光中,总会有一些大陆板块因为运动而碰撞到一起,发出巨大的能量,传递到海面或者地面,就变成了地震,地震就是这么来的。
05
地震震级的划分
提起地震,大伙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墙倒屋塌、残垣断壁,实际上,绝大多数地震都没有这么严重。据统计,世界上每年要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平均每天都有一万多次。绝大部分地震规模很小,人体是感受不到的,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应该如何描述一个地震的规模大小呢?这就引出了震级的概念,几级、几级地震。
1935年,加州理工学院的里克特和古登堡教授制定了大名鼎鼎的里氏震级,以地震波的最大振幅来表示地震规模的大小。他们对0级地震的设定是:地震让距离震中100公里外的地震仪产生的最大振幅为1微米,其他地震以此为基础确定震级。
以此类推,当距离震中100公里外的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为10微米时,震级为1级;100微米时,震级为2级……
震级每加强一级,它带来的破坏力,都是乘以十倍的。
06
地震预测为什么这么难?
既然地震如此可怕,人类能不能像预测天气一样预测地震呢?
不瞒您说,早在上千年前,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就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了。
人类很早开始尝试进行地震预测,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东汉时期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了,像一个龙嘴大铜壶,当某个方向发生地震之后,由于受到地震波的扰动,这个方向悬挂的龙口中所含铜珠就会掉落,告诉大伙这个方向发生地震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候风地动仪并不能预测地震,因为当龙嘴吐珠的时候,地震已经发生了。它只能在地震发生之后,通知人们,哪个方向发生地震了,赶紧过去救人。
现代地震预测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正式登上科学舞台。
之所以这么晚,一方面是因为地震研究太复杂了,上世纪60年代才具备比较成熟的技术基础;另外一方面也是得益于美苏之间的核竞赛。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搞了大量的地下核试验,威力一次比一次大,每一次威力巨大的核试验,就相当于一次人造的地震。
美国想要知道苏联搞没搞地下核试验,就得通过预测地震,反推出来你核试验的地点,外加威力大小。反之,苏联也用这种办法,打探美国核试验的消息。
由于有了军事用途、军事目的,美苏两国对于地震的预测,开始重视起来了。双方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地震的预测当中,大大推动了地震学的研究进程。这也算是美苏冷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为数不多的好处吧。
现代地震预测强调三个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上世纪70年代早期,科学界对地震预测普遍比较乐观,认为准确预测地震不难。
1975年,中国成功预测了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前及时将人员财产转移到空旷地带,避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好景不长,1976年,中国就没能准确预测出唐山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国际上多种地震预测的方法都被推翻了。
直到今天,辽宁海城地震的预测也是联合国唯一承认的,地震预测成功案例,只此一例。
大伙也可以这么理解,从1975年之后,人类就再也没有准确预测过地震。
地震预测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测,对于老百姓防灾避险而言,只有短期预测和临震预测才有价值。
像长期预测,告诉您,十年之内,你呆的那片地方可能会有地震,这种预测,只有学术研究价值,没有避险的价值,我不可能因为这个搬家啊。
十年了,到底是哪年啊?
别说十年了,就算是一年,还有365天呢,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避险价值。
想要实现短期预测以及临震预测为什么这么难呢?
就是因为大陆板块的面积太大了,面积如此巨大的大陆板块,精准预测哪个点会撞上,太难了。
就算知道哪个点会撞上,撞击力度的大小、撞击点的深度,都会对地震预测产生影响。更何况这一切要么发生在几十千米、上百千米深的地下,要么发生在几千米深的海底,看不见、摸不着,全凭猜测。
总的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有效预测地震。
07
地震不可预测,但是可以预警
地震虽然不能准确预测,但是,不代表不能预警。
预测和预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含义全然不同。
预测是说在地震发生之前就能准确获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提前疏散群众;而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后,地震横波还没有到达某一个地方之前,临时通知当地群众紧急避险。
当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主要的地震波:一种是速度比较快,但是震动较弱的地震纵波,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6公里;一种是速度比较慢,但是震动比较大的横波,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3.5公里 。也就是说,先有纵波、后有横波,纵波比横波来得要快。
这么一来,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地震仪首先捕捉到的是纵波,利用地震波信息快速计算出地震参数,抢在横波到达之前,发出预警。
虽然人类在地震预测方面屡屡碰壁,可是在地震预警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预警听着好像不如预测那么厉害,但是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有研究表明,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以减少14%的人员伤亡;预警时间为10秒时,可以减少39%的人员伤亡;20秒时,可以减少63%的人员伤亡。
能够减少六成以上的人员伤亡,这就足够了。
来源:天津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