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足180天的白切鸡被指“偏老”?爱吃鸡的人注意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7 08:06 2

摘要:"无鸡不成宴" 的广东人,最近被一档综艺气得拍了桌。不是因为鸡不够肥,也不是因为蘸料少了沙姜,而是有人把煮得柴到掉渣的白切鸡端上桌,还反咬一口:"国宴大厨不懂选鸡!"

"无鸡不成宴" 的广东人,最近被一档综艺气得拍了桌。不是因为鸡不够肥,也不是因为蘸料少了沙姜,而是有人把煮得柴到掉渣的白切鸡端上桌,还反咬一口:"国宴大厨不懂选鸡!"

镜头里那只鸡摆得还算体面,但明眼人一看就露了怯 —— 鸡皮发皱像没烫好的衬衫,切开的鸡胸肉白得发死,用筷子一戳能拉出丝来。淮扬菜大师周晓燕皱着眉尝了一口,斟酌着说 "口感偏硬",已经给足了面子。可这位做鸡的师傅倒好,当场翻了脸:"广东白切鸡就这样!嫩鸡没人吃!"

这话一出口,广东老街坊的茶盅都差点摔了。文记壹心鸡的老师傅听说这事,拿着刚斩好的鸡指着柜台:"你看我这鸡,皮脆得能弹响,骨缝里那点红才是精髓!他那只煮到骨头发白的,也好意思叫白切鸡?"

一、综艺翻车现场:当 "柴鸡" 遇上真行家

熟悉粤菜的人都知道,白切鸡是最考基本功的菜。清远鸡、湛江鸡这些好品种,讲究 "三浸一泡一凉" 的功夫 —— 水烧到微开(约 80℃),提着鸡头三起三落让鸡皮收紧,再小火浸煮,最后冰水激凉。少一步,或者火候差一点,味道就天差地别。

那位师傅在节目里嘴硬,说 "嫩鸡没人吃",转头在直播间卖鸡时却换了副嘴脸。镜头对着鸡油锃亮的走地鸡,他唾沫横飞:"我们家鸡皮薄肉嫩,咬一口全是汁水!" 有网友截了图对比,综艺里的鸡和直播间的鸡,看起来根本不是一个品种。

更气人的是,评委从头到尾没提过 "选材",只说口感硬。可这位师傅倒会转移话题,对着镜头大谈特谈自己的鸡多好,仿佛输了比赛不是因为厨艺差,而是评委没眼光。弹幕里顿时炸了锅,有人顺着他的话骂评委 "不懂装懂",还有人跑去周晓燕的社交账号下留言攻击。

要知道,周晓燕可是淮扬菜泰斗,当过国宴主厨的人。他评菜向来严谨,之前点评其他菜品时,连刀工的角度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这次评价白切鸡,已经够委婉了。换成粤菜评委,恐怕当场就要指出:"鸡煮老了,浪费食材!"

二、白切鸡的 "红线":骨里带红才是魂

老广鉴别白切鸡有个秘诀:看骨头。真正做得好的白切鸡,鸡肉不见血,鸡骨缝里却带着一点粉红。这不是没煮熟,而是鸡肉刚好熟透的标志 —— 温度控制在 70℃左右,既能杀死细菌,又能保留鸡肉的汁水和嫩度。

科学上也说得通。鸡肉里的血红蛋白在高温下会变色,煮到骨头发红,说明肉质的成熟度刚刚好。要是煮到骨头发白,温度早就超过 80℃,肌肉纤维收缩变柴,汁水全跑光了。就像文记壹心鸡的老师傅说的:"我们浸鸡,差 30 秒都不行。多煮一分钟,鸡味就少一分。"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把白切鸡(当时叫白片鸡)列在鸡菜首位,赞它有 "太羹元酒之味"—— 意思是最本真的鲜味。2022 年,白切鸡还入选了广州非遗,靠的就是这代代相传的手艺。现在倒好,有人把煮老的鸡端出来,还想篡改老祖宗的规矩,难怪广东人不答应。

广州同记鸡粥粉面店的老板看过节目片段,摇着头说:"他那鸡,皮肉之间连鸡冻都没有,怎么可能嫩?我们家的鸡,斩开的时候能看到黄澄澄的鸡油往下滴。吃白切鸡,吃的就是那口鲜,哪能靠嘴硬?"

三、流量狂欢下:谁在消费美食文化?

这场闹剧里,最无辜的是评委周晓燕。他只是尽了专业职责,却成了网暴的对象。而那位做鸡的师傅,靠着争议话题涨了粉,直播间的鸡卖得火热。有人算了算,他那几天的直播销售额,比之前翻了三倍还多。

这让人想起前不久全红婵哥哥全进华的事。他也在综艺上做白切鸡,评委说口感偏老,他没辩解,只是拍了个视频:在湛江果园里抓鸡,用柴火灶煮,最后说 "来湛江,我请你吃鸡"。评论区全是 "订机票"" 想吃 " 的声音,没人骂评委,反而觉得他实在。

同样是做鸡,差距怎么这么大?关键在于有没有尊重美食本身。全进华知道,白切鸡的好坏,不是靠嘴说的,是靠食材和手艺。而那位师傅,把美食当成了流量工具,赢了热度,输了良心。

广东人常说 "鸡有鸡味,鱼有鱼味",这是最朴素的饮食哲学。白切鸡之所以能成为粤菜招牌,不是因为它多复杂,而是因为它能把鸡肉的鲜味发挥到极致。现在有些人为了红,把好好的传统菜改得面目全非,还倒打一耙,这不是在传承文化,是在糟蹋文化。

四、别让流量毁了老味道

事件发酵后,广州餐饮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说:"我们不反对创新,但创新不能脱离根本。白切鸡的 ' 皮脆肉嫩骨带红 ',是经过几百年验证的标准,不是谁想改就能改的。"

有网友发起了 "晒自家白切鸡" 的话题,满屏都是金黄油亮的鸡皮,切开后骨缝里带着粉红的鸡肉。有人说:"我妈做了几十年白切鸡,从来不用计时器,靠的就是手感和经验。" 还有人说:"每次家里宴客,最后光盘的肯定是白切鸡,这就是好味道的证明。"

这些普通人家的白切鸡,没有综艺镜头的加持,没有网红的吹捧,却最能代表广东味道。因为它们里藏着用心 —— 选好鸡,控好火,耐心等待,不急于求成。

现在的网络世界,流量很重要,但比流量更重要的是底线。把煮老的鸡说成 "正宗",把评委的专业评价当成攻击目标,这样的行为,只会让更多人对传统美食产生误解。

希望这场闹剧能给所有人提个醒:美食不是用来博眼球的道具,传统也不是可以随意篡改的借口。尊重食材,尊重手艺,尊重专业,才能让老味道一直传下去。毕竟,谁也不想以后提到白切鸡,想到的不是皮脆肉嫩的美味,而是一场无聊的骂战。
#广式白切鸡#
#全进华# #全进华#
#行走的白切鸡#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