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6年的松花江畔,冰棱折射着煤油灯的微光,“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的木门轻掩着一段拓荒岁月——先辈们裹着粗布棉袍,以炭笔细细摹画解剖图谱的肌理,粗陶器皿里盛着的不仅是实验药液,更是“学医救国”的滚烫赤诚。
1910年末
哈尔滨的冬凛冽如刀
鼠疫肆意刮割着这座城市
伍连德博士——这位心怀家国、医术精湛的医学先驱
以剑胆琴心劈开了东北疫霾
1926年
一个人,一座城,一种感念与传承
于是这位先驱在北疆大地亲手播下医学火种
创办滨江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
将"科学济人道"的基因镌刻进每一代医者的血脉
如今
当哈尔滨医科大学迎来99周年华诞,
那簇由抗疫精神点燃的薪火,
早已化作守护生命的璀璨星河,
映照着一代代医者逆行出征的身影
杏坛植曜,医路赓续
九九芳华扎"救时"之根
1926年的松花江畔,冰棱折射着煤油灯的微光,“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的木门轻掩着一段拓荒岁月——先辈们裹着粗布棉袍,以炭笔细细摹画解剖图谱的肌理,粗陶器皿里盛着的不仅是实验药液,更是“学医救国”的滚烫赤诚。
九十九载风霜流转,这根医脉从战地医疗队的担架旁抽芽,在建国初基层诊室里舒展,终究长成了东北医学的苍劲脊梁。如今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已成为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
秉持"木直中绳 博学载医"的校训精神,哈医大聚焦医学教育、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始终以护佑生命的医者仁心和攻坚克难的科研担当,为东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九十九载医路上,哈医大的“救”,从来不止于手术台的寒光、诊室内的问询。
建国之初,数万校友负箧携囊奔赴边疆、扎根乡野,用脚步丈量雪域高原与塞北荒原的健康需求,让“救基层之需”的誓言在风中回响,让“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医疗火线上熠熠生辉。
寻常岁月里,“健康科普进校园”“乡村义诊万里行”从未停歇,志愿者们以通俗话语消解健康认知的盲区,用专业服务抚平百姓病痛的褶皱,更有援外医疗团队远渡重洋,将中国医者的“救”之仁心,播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医护人员入户为村民体检
学校医师队伍更是医疗前线冲锋陷阵的“主力军”,将全国医务名匠、国家杰出医师、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和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揽入怀中。在今年的亚冬会医疗保障中,他们再次以专业与热忱筑起“健康防线”,以“专业+温度”传递中国医疗的人文关怀,赢得各国赞誉。
九十九载岁月里沉淀的是哈医大“以专业为基,以大爱为尺”的救世担当,现如今,学校拥有本科招生专业30个,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5个学科门类,拥有5个国家特色专业,有11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未来医学人才的活水涌流奠定扎实根基。
青囊绽蕊,医研登峰
九九锋芒破"救厄"之局
从昔年东北疫疠横行,先辈们以“土法科研”为百姓筑起铜墙铁壁;到如今基因测序仪在恒温实验室里解锁生命密码的梦想渐成现实——哈医大九十九载科研长路上,哈医人以薪火接续的执着,将“救厄”的朴素初心淬炼成攀登医学高峰的利刃。
历经近百年沉淀,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如坚实灯塔照亮哈医大学子前行之路;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如星辰璀璨,撑起科研脊梁;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临床医学稳居全球前1‰……哈医大硬实力不断彰显,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医学的力量。
回首来时路,哈医大瞄准“医学难题”靶心,只为“救”得更快、“救”得更准:
首创了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中国方案;
实现了我国首例角膜移植;
完成了世界第二例狗头移植;
解决了克山病防治理论和技术难题;
发现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新靶点;
刷新了心脏移植患者生存时间的亚洲纪录……
石增荣教授与助手研究手术方案
成功实施全国首例狗头移植实验的医学专家赵士杰教授
于维汉指导克山病科研团队开展生化研究
再看今朝,学校加快吹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冲锋号”:
近一年多,哈医大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3项,同比增长33.6%;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7项;立项科研经费总额超2.9亿元,创历史新高。九秩九的星霜里,科研的锋芒化作青囊里的蕊,每一朵都绽放在哈医大这篇沃土上,而今这满园芬芳正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在医学前沿的画卷上续写着哈医大科研的璀璨新章。(时间截至2024年12月31日)
新枢启航,医路生花
九九归一启"救远"之航
从"十大教育家""十大科学家""十大名医"到"十佳中年教师""十佳青年教师",一代代哈医大人以热爱为火种,以责任为灯塔,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教育者的初心。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19项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立项、1496篇国家级教育教学论文,是实力的见证,更是"为国育才"的承诺。
从青石阶上的老校舍到现代化的教学楼,从黄铜显微镜到智能教学系统,哈医大的模样变了又变,但心底的教育精神始终如一。
姜洪池教授领衔的“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教师团队 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孙长颢教授领衔的“公共卫生与健康安全”教师团队 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杨宝峰院士领衔的“药理学”教师团队 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百年间,哈尔滨医科大学孕育出一代代栋梁之才,走出了以院士、"名医将军"为代表的共和国脊梁,走出了无数深耕卫生健康与医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伍连德、于维汉、张亭栋、巴德年、杨宝峰……这些闪耀的名字,不仅是医学史上的丰碑,更是学校最骄傲的勋章。
哈医大老师的教诲让我一生铭记,要真心实意为病人
——1950级校友我国著名神经内科学专家杨文俊教授
“我一辈子要做一个好医生的人生目标,在哈医大确立”
——1950级校友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刘伊丽教授
当松花江的冰凌在时光褶皱里作响,老一辈哈医大人的铿锵誓言穿过九十九载寒来暑往,轻轻落在新生代的耳畔。
哈医大学子在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2金9银2铜
哈医大学子在第三届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数字形态学读片和数字解剖标本辨识技能大赛斩获佳绩
站在九十九周年的时光渡口回望,每一块斑驳的青砖都记得来时的故事。如今,年轻的学子依然奔跑在济世救人的长廊。九十九年不是终点,是另一场远征的开始——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将被新的讲述者轻轻续写!
素材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官网/官微、黑龙江省学生联合会、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友会
来源:健身慢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