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曾被援助100亿,停止援助立刻翻脸,叫嚣“推翻中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14:14 3

摘要:阿尔巴尼亚,这个名字在中国人的耳朵里并不陌生。不是说大家都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但提到巴尔干半岛,脑海里总要先转一圈再停下来!曾几何时,这个小国在国际关系里几乎被忽略。二战之后,时代拐了个急弯,它竟成了中国的“朋友”。到底是谁主动伸出手?有人说是中国,也有人说阿尔

阿尔巴尼亚,这个名字在中国人的耳朵里并不陌生。不是说大家都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但提到巴尔干半岛,脑海里总要先转一圈再停下来!曾几何时,这个小国在国际关系里几乎被忽略。二战之后,时代拐了个急弯,它竟成了中国的“朋友”。到底是谁主动伸出手?有人说是中国,也有人说阿尔巴尼亚自己作出了选择。事实只需要一点点确认,就能发现谜底其实不算复杂。

说到阿尔巴尼亚,最先得提山地。高山密布,土地不多。几千年都捞不到什么大事,工业革命也仿佛对它视而不见。连海都没有太多资源,日子过得死气沉沉。换句话说,要不是政治风向突变,你很难联想这个国家曾有一段中国援助的热烈时期。1950年代之后,世道有点怪,苏联和中国突然玩分裂,阿尔巴尼亚夹在中间,一下子从欧洲角落蹦出来。苏联和美国都不满意它,中国却硬是把它捧起来。这样一来,中阿之间的关系就变了味。

有趣的是,最早的援助来自中苏友好期。只是那时候阿尔巴尼亚分得不多,主要还是苏联推着中国,再推着阿尔巴尼亚。真正的独立援助要到1960年后。苏联断绝往来,有点带小兄弟断粮的架势。中国抓住机会,开始慷慨大方地对阿尔巴尼亚伸出援手。中国那时候自己穷得叮当响,但还是拉扯着小兄弟上阵。援助规模其实不是一般的大。数据显示,1961年之后中国每年对阿尔巴尼亚的物资和资金可达10亿人民币。不只是钱,还有成套机械、粮食、棉花、钢材、甚至武器。从飞机到步枪,几乎不给阿尔巴尼亚留遗憾。但到底是无私?主要是政治上的互相取暖吧。

中国那会儿的情况,也算不上富裕。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全国一片紧张。可援助没中断,反而一年比一年多。中国对阿尔巴尼亚承诺,各种东西一起送,别看是国家之间的援助,有时候内部会议也为此争吵不休。物资不够就拆东墙补西墙。冷冷的政治现实下,温情多少有点做戏成分。翻看档案,不少数据在外交部公开信息里能找到:上万套机械设备、将近百万吨粮食,甚至现钞与那时的国内福利都差不多。阿方代表来华参观,问什么要什么。到底是解决实际问题吗?说是,但其实,他们的胃口远远不止这些。

刚开始的时候,阿尔巴尼亚对援助表现得极为感激。中方代表赴阿执行项目,项目名单密密麻麻,国内舆论对“小兄弟”也是一片赞誉。那种气氛,有点类似现在的网络狂欢。可日子久了,问题显现。很多援助物资用得五花八门,比如中国送去的特种锰钢钢板,本该用在关键工程,结果阿方让它直接铺在厂房地面。钢管用作电线杆,军用布料变成时尚衣服卖回中国。看到这些,援助方心里感觉有点怪。

阿方对中国援助的态度,慢慢地变得不一样。表面上还是“兄弟情深”,背地里却越来越苛刻。一笔援助还没执行完,下一笔已经张口要来。中国派往阿的项目组成员在日记里写过这种尴尬:每次开会,阿方一定预留加码项目。甚至有一次会议结束,他们提出“援助额度过低”,希望中国再增10亿。听上去哪里怪怪的?中国自己经济那么困难,怎么还有能力支撑这种底线不明的援助。难道是真的无条件帮忙?

援助项目落实情况也不是完全顺畅。有几个大型工厂设备,阿尔巴尼亚自己组装都出现问题,工程师找不到解决办法,只能求助中国团队。项目组在当地吃住条件很差,可阿方政府对他们提出加班要求、甚至扣发薪水。时至今日,有些老工程师在回忆那段岁月时还忍不住抱怨。说到底,这种援助有点像“亲妈养儿”,可孩子却不领情。不仅没有感激,反倒要求更多。

更有意思的是,阿尔巴尼亚借中国的钱,在其他大项目上投资。这些资金后来通过出口方式倒卖给第三国。比如棉花和钢铁,转手就卖到了西欧市场。调取当时的订货合同,发现实际出口量比官方采购量多出三成。这些操作到底得了谁的好处?外头说法有很多,有的指阿方领导层直接分红,有的说“将中国赠与物资换成国库收入”,分配方式基本没有公示。数据有点模糊,但那种“输血模式”已经显而易见。

中国方面很快察觉到问题,内部批示文件里,对阿援助“不能过于依赖”,但又不能断。原因嘛,有些说是政治需要维护形象,有些说是担心影响其他国际项目。事实上,边援助边怀疑,到最后双方关系慢慢跌入低谷。最明显的是1971年之后,中阿交流变冷。阿方在国际会议上开始公开批评中国援助“不到位”,甚至提出“感到失望”。中国驻阿大使馆发出的电报,描述双边气氛变得很微妙。阿方似乎不懂中国也有难处,或者根本不想懂?

后来,中国终于决定收缩援助。相关决定是经过反复讨论的。官方给出的理由,既有政策调整,也有实际资金短缺。阿尔巴尼亚这边呢,表面上还是很期待继续“合作”,但多次谈判无果,最后只是失望地关上了大门。援助停止了,但阿尔巴尼亚并没有因此陷入彻底困境。相反的是,这个小国后来另觅出路,用剩余资金与西欧国家进行贸易。换个角度说,中国的援助,未必真的决定了阿尔巴尼亚的前途。是不是中国帮忙,阿尔巴尼亚都能想办法过活?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得到回报?这里的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中国获得了国际声望,此举在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阿方举手投票确实算是支持。也有人认为中国损失不小,不但经济负担沉重,而且因为阿尔巴尼亚过度依赖,背后很多交易并不透明。发达国家怎么评价?大多看热闹,就连苏联都没了兴趣。援助行为从最初的热烈变成了尴尬收场。

至于阿尔巴尼亚的态度,期间也不一。前后几任领导层,对中国政策有时候赞美有时候批评。恩维尔·霍查是支持中国的典型;可后期,阿联盟高层就开始有微词。还有1967年的外交会议,他们竟然公开发表讲稿,对中国援助提出疑问。这种情况在公开资料里并不少见。【根据阿尔巴尼亚国家档案馆2021年披露数据,1972年中国援助项目执行率不足60%,部分原因是阿方自行调整使用计划。】

现在看来,中国对阿尔巴尼亚援助属于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有人肯定它的意义,有人质疑它的功效。回头看,阿尔巴尼亚依靠中国援助确实完成了几项关键工业建设,包括重要的炼钢厂与纺织厂(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截至1975年,中国援建的工业项目占阿尔巴尼亚总工业产能的35%以上)。但国家发展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内生动力。中国方面因为外交局势变化,最后选择收手,政策上也逐渐偏向“有限合作”。

矛盾之处其实很好找。说中国没得到好处?其实至少也换来了国际认可。说阿尔巴尼亚一点感激都没有?事实中有不少阿方代表在正式场合表达过感谢,只是后期变化太快了。谈到援助是否必要,说多没用,每个时代都得有自己的选择。甚至还能找到相反案例:有些中国工程师回忆,那段时期影响了一生。友情和利益,虽然掺杂在一起,但谁能说明白哪一样更重要呢!

这段历史里有一种反复折返。阿尔巴尼亚一度离不开中国,后来又急着疏远。中方也试图用援助绑定小国,但最后却不得不自行撤离。你说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游戏”?这里没有答案,只有各自的选择。

现在有网友会问,为什么中国要援助阿尔巴尼亚?其实,这个问题也不是很准确,时代背景决定了很多事。数据有错位,观点也难统一。真要追根到底,就是历史推动了每个人的决定。阿尔巴尼亚的贪婪在中国的困境面前成了现实,友谊和背叛只是在不同阶段随风而行。谁也无法预知下一个转弯在哪里!

历史事件,从来不是单向的。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偶然的结果。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数据,从不同角度看又是截然不同的故事。友谊和利益,如影随形,只有历史在默默记录着所有变化。

来源:半条鱼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