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说太行山只能用来划分地界?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头也不回就扎进山里——在郭子仪带着一帮忠勇之士力挺之下直接称帝!这时候的李亨,还得尊玄宗李隆基作太上皇。是不是就有点尴尬?实际上绕了个弯,也许是唐朝历史中最微妙的一笔。但也正因为这一招,所有棋子才开始重新摆布。
谁说太行山只能用来划分地界?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头也不回就扎进山里——在郭子仪带着一帮忠勇之士力挺之下直接称帝!这时候的李亨,还得尊玄宗李隆基作太上皇。是不是就有点尴尬?实际上绕了个弯,也许是唐朝历史中最微妙的一笔。但也正因为这一招,所有棋子才开始重新摆布。
薛蛟这人,第三代两辽王,身上最突出的标签不是显赫的爵位,反而是薛家军的忠烈。玄宗一道圣旨下达,他率军压境,带着兵锋直指太行,目的其实说好听是征剿,说真话是争地盘。头顶大屠的威名,脚踏薛家百年基业,薛蛟靠什么行走江湖?只怕一个“忠”字就说不完,也不敢说够。到了太行山他才发现,肃宗李亨没打算和薛家军较劲,反而是给足面子,大唐皇室对薛家满门忠良明里敬佩,暗里忌惮,谁能真的放心?
拉锯与斡旋,薛蛟心里其实早就打起算盘。归降太行山?这么大的家底说归就归,这里是隐忍之后的裂变。薛蛟不妨被历史裹挟,认郭子仪为义子,这场“认亲”转念便是一场权力博弈。有人说,是薛蛟把大唐元帅的位子给了郭子仪,其实更像把薛家军押在了太行山。暗地里角力,光明里结盟,这事有点意思。难道就没人提当时薛家军内部的动摇吗?
郭子仪随后掌军,就像拿到了尚方宝剑。手底下将领云集,薛克虎、薛克峰是薛蛟的孙子,薛克勤、薛克俭是薛葵的后嗣,再加上瓦岗后世:秦洪、罗少保、程友春、张信、尤亮,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传承故事。这些武将不是简单的继承人,更像是一脉一派不同风格的聚合体,武艺、心性、背景全然不同,随时有摩擦可能,谁也不会完全服气谁。
说到罗家,罗少保的父亲是罗洪,祖上的名头一串接一串,从罗章到罗成,个个都是瓦岗寨的英雄。冷面寒枪罗成破阵无数,罗通年少横扫北境,罗章一身勇武却死于宫变。武则天夺权,逼得罗家拼命杀出。罗家历史本就复杂,罗成的后代几代传承,直到罗少保听到罗成名号时,心中崇敬,就自己改了名。名字里藏着一条遗世的家族线索,这算不算唐朝家将体系里的另类?
罗少保加入郭子仪阵营后,战功赫赫,攻黑云寨时,寨主黑飞虎和两子黑赛文、黑赛武虎猛,杀得扫北大军上将人仰马翻。罗少保携枪而上,看似十几个回合轻松获胜,其实暗地里也是血拼。这个过程掺杂了太多兄弟情谊、家族名誉、功名利禄。有时候胜负只是一笔,过程才是历史的细节,罗家威名就这样一砖一瓦砌出来。
程家将也是一条硬线,从程咬金开始,父辈程万户、祖父程佩、程越虎、程铁牛,个个有史可查。程咬金别看贼猛,福气深厚,活得比绝大多数同世将领都久。近些年代,程千忠继承鲁国公爵位,隆重归于程家。程友春虽然三十六路天罡斧法没全学会,但已能与罗少保一较高下,他和黑云寨主黑飞虎之战简直成了程家威望的分水岭。这一路变迁中,并非每个程家后人都能活下来,也不是人人都有英名传世。
说起来,程友春和秦洪、罗少保这三人关系比较特殊,既是战友也是对手。但实际上,郭子仪手下这帮人彼此都有暗地里的较劲。有人说程家武艺突变,其实也没有绝对的进步,反而多了几个花样。光是三板斧变成三十六路天罡斧法,对比秦家、罗家,谁强谁弱没办法一口说死吧?
秦家更是难缠。秦洪的父亲是秦环,祖上查到底能通到秦琼。神拳太保秦叔宝,李世民身边的大将,留下的家族基因不只是武艺,更多是带兵谋略。秦洪自小练枪,天资聪颖,追上罗家枪法的高度。不过也有人说,秦洪其实比罗少保略逊一筹,这点我不太认同,实战才是硬道理。
秦洪和乌狼主之争,是白虎关外的焦点。乌狼主号称西凉第一,程友春败下阵来,换秦洪上阵,两人打了一百回合。结局不是秦洪胜利,而是落败。明明秦洪有家传神技,实战还是不敌,难道传承就一定能赢?这好像又看个人发挥,一个家族的荣耀未必能换来胜利,结果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具体说起来,薛家、程家、罗家、秦家几条线混在太行山,各怀心思,既有同盟又有对抗,郭子仪身为兵马大元帅,实际也是顶着压力在平衡各方势力。这些人手里握着的,不只是兵权,还是家族与历史的牌局。表面风平浪静,暗里刀光剑影。不时有人说,到底家传武艺能否抵得过时代变局呢?
你要说,这批骁勇后裔真是“各自为战”,其实正好。实操的时候,数据没骗人。太行山之战,黑云寨一役,唐军折损上将十二员(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一),薛家、罗家、程家、秦家贡献颇多。联手之下,割据与统一在一线之间。前脚还是兄弟,后脚就撕破脸打内斗,这才是真实的年代。
有意思的是,郭子仪未必真的成了薛家义子,更多情况下,他是用薛蛟的势力给自己增添砝码。到底“托付元帅之位”是一场真心推举,还是一场利益交换?在现有的史料中,还真难分明。部分唐朝实录对薛蛟归顺之谜讳莫如深,唐肃宗也许早就摸准了胜负手。
实际上,士族之间的恩怨渗透得比表面还深,薛家军内部分裂,程家后人分流,罗家将心思复杂。家族牌局里,有人宁愿冒名顶替,也有人不愿直呼祖宗之名。不是所有家族都心齐,连秦家后人都曾因皇权斗争被满门抄斩,血债剥脱,后代再起,只是另一轮轮回。想想看,这些家族的兴衰也和皇权角力紧密交织,相互牵扯。
有人说,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的武将格局注定分裂,其实不然。郭子仪带领的联合军队,靠的是一场场硬仗和一次次妥协。家族、名誉、复仇、利益,同步推进。历史很少给人一个满意的答案,连太行山的归属都像一场悬疑剧,谁能猜到后续?
不过,仔细一看,薛家、程家、秦家、罗家似乎又不像被时代抛弃,他们在不同战役里都留下痕迹。兵败、归顺、对抗、再兴,几乎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不确定。他们既是唐朝的守护者,也是自己的赌注。实打实的数据和权威史料交织,验证了传奇的根基。有的数据甚至是后人添加的,但历史的褶皱就是这么多。
敢说这里面没有矛盾和虚构?不见得!郭子仪在薛蛟归顺不久,又同意各家军独立行军,后来调动的时候还因情怀和利益不到位一度失控。家族荣誉跟政治权谋,永远不在一条线,胜负并非兵器的比拼,也不是单纯靠血脉就能赢。其实,这些武将的故事背后,更像是一场唐朝盛衰的缩影。
反观后来太行山众将联手对付叛军,虽然各怀心事,但最终还是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战斗集群。单靠个人英雄无法改变大局,家族内斗也不是真正的障碍,实际行动才是决定胜负的根本。而且家族传承一波三折,历史进程有时候比任何武艺都更能左右结局。
谁也没说大唐会因为这些武将彻底崛起,但在安史之乱后的风雨里,每一个家族都拼出过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太行山上这场权力和战争的混局留下残影,各路英雄不过就是棋盘上的子。家族的势力盘根错节,矛盾四起,人和人,家和家,谁也没有百分百的答案。
到这,所有人物的命运被历史的厚重披风盖住,合纵连横之间,只剩下一句话——江山总有人想守,有人想夺。故事还远没有到尾声,谁又能说清楚,哪一脉才是真正的大唐脊梁?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