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贾健旭:以“新范式”破局,重构中国汽车新坐标丨人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09:32 2

摘要:2025年,中国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再添新坐标:双六代机划破天际,DeepSeek提速AI,国产光刻机突破纳米……这场由硬核科技驱动的范式革命,正重构全球产业格局。

作者:管宏业

2025年,中国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再添新坐标:双六代机划破天际,DeepSeek提速AI,国产光刻机突破纳米……这场由硬核科技驱动的范式革命,正重构全球产业格局。

当“中国新范式”成为全球焦点,汽车产业的变革亦呼之欲出。但这既非简单的“自主”+“新势力”叠加,亦非盲目追随ICT企业,而是以模式创新、技术突破、生态重构为内核,实现全价值链跃迁。

如何引领这场变革,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上汽集团当仁不让。

实际上,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已多次强调紧迫性:“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学会‘跪着做人’,才能有站起来那一天”……言谈间不仅直指核心矛盾,更是通过自我批判、全员参与,敲醒梦中人。

吹响冲锋号只是第一步,“先要有想法,还要有办法,最后要有做法。”

▲上汽集团总裁 贾健旭

自去年7月核心领导层变动以来,上汽的改革行进到了哪一步?日前,贾健旭接受包括人汽传媒在内的媒体采访,这也是他接任总裁职务以来首次面对媒体。

时代变革的壮阔江河里,既有大潮奔涌的澎湃激越,亦有涓涓细流的润物无声。在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想法、办法和做法“中,相关上汽变革的愿景,国有车企的”新范式“,已徐徐打开。

模式创新

“撕掉两张皮”

浦江潮涌,车竞风流。上汽集团,这家拥有70年历史、年销超400万辆的汽车巨头,正以大自主战略为基,开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2024年,上汽启动“OEM化元年”,将乘用车、研发总院、零束科技、上汽国际等核心业务整合为“大乘用车”板块,形成从研发到出海的全链路闭环。这一架构打破了过去品牌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技术共享、市场协同。

与以往更大的不同是,以集团总裁身份挂帅,贾健旭亲自出任大乘用车总经理。

之所以“高配”,贾表示:“每个品牌和集团是‘两层皮’,品牌没有办法完全执行集团给的任务和其他战略方向,这张皮我坚决要撕掉。”

“汽车产业的竞争已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作战’,唯有聚合资源、穿透价值链,才能形成真正的护城河。”贾健旭强调,整合的目的,就是要让资源更集中、目标更聚焦、效能最大化,把上汽集团所有的可用资源,汇聚成一股力量。

整合后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以往技术中心、销售公司间的推诿、内耗,如今被战略一致与协同取代,大乘用车搭建起全新的流程体系。

技术突破

站在领先企业的延长线上

凡事变则通,通则灵,打通了可用资源,贾健旭的下一个目标是:绘制一条延长线。

“我们必须站在领先企业发展的延长线上,绕到它前面走。”

那么,上汽瞄准的延长线在哪里?贾健旭敏锐指出:所有华为合作企业的“含华量”,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驱、音响功放等,但都没有涉及底盘,上汽着力打造的智能底盘技术,正好形成技术落差和比较优势,这是延长线的第一段。

虽然大家都在谈智驾平权,但上汽版的智驾平权,主打消费者安心。通过主被动安全深度协同,打破二者之间的隔阂,推动安全智驾平权落地,这是延长线的另一段。

实际上,在智能化的下半场,上汽正以“内环、中环、外环”战略构建技术壁垒:内环聚焦线控底盘、全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中环整合华域汽车等零部件企业;外环引入地平线、Momenta等生态伙伴。按照预期,2027年前,包括全栈线控底盘、银河3.0电子架构、固态电池将陆续量产,形成“不怕撞、不会撞、撞了也不怕”的安全闭环。

这个过程中,上汽的技术战略布局也更加明确:首先是all in清陶电池,从半固态电池逐步走向固态电池;其次是着力打造智能底盘技术,铸就上汽最强护城河;第三,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确保在同等体积的电池组内储存更多电量;第四,实施芯片国产化战略,推动ECU和控制器集成化。

贾健旭认为,智驾平权后的一个可能趋势是,未来五年内,Robotaxi将规模化、量产化,出行成为一种服务。但即使在全自动驾驶时代,个人购买汽车品牌并不会同质化、模式化,汽车继“新四化”发展后,将进入全新的个性化时代。

值得期待的是,明年一季度,荣威将推出中国第一款AI汽车,打响未来出行第一枪。

生态重构

在跨界中拓宽护城河

今年2月21日,上汽与华为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

据了解,上汽与华为的合作模式将使用智选车模式,品牌名为“尚界”。

相比鸿蒙智行以往四界,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在产业战略和创新技术上有着高度契合:上汽作为年销超400万辆的传统车企,其制造能力、供应链体系及品牌积淀更为深厚;而定位大众化的尚界有望成为销量规模最大的鸿蒙车。

当车企与ICT企业的合作陷入“灵魂论”争议时,上汽与华为的“尚界”项目却开辟出第三条道路——既非简单采购方案,亦非全盘托付,而是以“优势互补、生态共建”重构合作范式。

贾健旭形象地比喻,上汽是带着“嫁妆”来的。上汽以GL8平台、智己电子架构等等核心资源注入合作,华为则开放ADS 3.0智驾系统,这种“跨界革命”让上汽在智能化赛道上既保持自主可控,又快速迭代。首车研发周期仅15个月,较行业平均缩短40%,秘诀就在于双向奔赴的协作机制。

这种“你中有我”的协作,以及卓越的成本管理能力,被余承东评价为:“(上汽)像民营企业一样高效务实。”

合作也在突破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边界。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透露,传统汽车开发模式下,营销仅聚焦产品规划;新的机制是,让产品规划、工程研发和营销紧密协作,实现“握手”与“互锁”。明确产品的独特销售主张(USP)。通过引入华为IPD(集成产品开发)与IPMS(集成产品营销)流程,实现产品定义与市场需求的深度互锁。“我们派出最年轻的干部到华为学习,放下架子,吃透每一个流程的逻辑。”

“这次回到集团之后,我们还做了一些更强的护城河的事。现在先跟华为合作,还有两家ICT企业,也在同步合作。”贾健旭透露。

另一方面,上汽继续深化与大众等合资伙伴的合作。“几十年来,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积累了深厚的用户基础,我们不仅要继续巩固这些优势,还要推动合作进入2.0时代。”

事实上,上汽已经为合资合作的“2.0时代”率先打了一个样。

上汽奥迪的AUDI项目采用全新合作模式,德方负责外观设计、底盘调校等下半身,上汽则主导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上半身,实现了优势互补,提升了效率。

贾健旭多次提到,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电动车供应链、最快的数字化进程和最挑剔的消费者,通过深度融合,注入中国创新活力,最终形成“美美与共”的共赢。

“今天的全球汽车市场已不再是全球市场,发展成了美洲、欧洲和中国三个独立区域。当下全球车企为什么在中国不适应?原来‘一勺烩全球’的招数已经行不通,现在必须要有一套中国的solution(解决方案)。未来,我们的全球合作伙伴将采用上汽最新的电子架构、智驾系统等技术,从而实现中国汽车工业从‘被输出’到‘输出’的跃迁。”

随着“新质生产力”在汽车产业生根发芽,率先拥有的企业已获悉增长密码,打开上升通道。那些IT & ICT式的开发流程、人才组织和技术路线,不断渗入传统汽车企业。所谓同行合作是借鉴,跨行合作是革命,在持续的借鉴与革命中,上汽正将护城河拓展的更深更辽阔。

“将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一个非典型国企的启迪

我们之所以关注上汽脉动,不仅事关中国最大汽车企业的盛衰,更在于心中有这样一个疑问:这个向来领改革大潮之先的海派企业,能否为当下国有汽车企业打一个样?

人还在C位,但话筒没有了,是当下国有汽车企业的真实写照。

过去40年里,国有车企贡献了大部分税收和就业,建立起现代化的整车制造与零部件产业体系,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大发展。但在新势力造车、ICT模式的时代洪流前,逐渐力不从心起来。

根本原因在于,当合资红利褪去,国有汽车都被迫面对一场迟到的成人礼。

贾健旭犀利地指出:合资如同双刃剑,既锻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筋骨,也麻痹了自主创新的神经。

“我们不是妇产科医院,只是幼儿园老师。”当外方掌控产品定义权,中方就无法走出“代工者”的舒适区。

上汽改革最深刻的突破,在于重新定义了国企的“制度红利”——当外界还在争论国企的“体制之困”时,上汽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三年内建成覆盖“芯片-操作系统-云平台”的全栈技术生态。这种将国家意志与市场规律熔于一炉的担当,恰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生动注脚。

亦如贾健旭所说:上汽是一个非典型国企。以“自主技术纵深突破”、“跨界生态深度融合”、“国企改革锐度创新”为三大路径,上汽不仅要“连滚带爬地将以往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更在书写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的新范式,这种既非对西方路径的模仿,亦非对ICT思维的妥协,而是立足中国土壤的原创性探索。

“我们既要懂车,更要懂时代。上汽要做的不是跟随者,而是定义者。”

站在黄浦江畔回望,这个海派企业用“跪着做人”的谦恭与“站着创新”的傲骨证明:中国汽车工业的真正成人礼已正式启动。

来源:人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