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承认双重国籍!那些被美国遣返的华人,最终都去向了何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6 23:26 4

摘要:一直觉得,人的归属这东西,真说起来,还真是绕得很。你想啊,如今这年头,出个国变得挺常见,可你到底算哪国人,扯起来还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其实早些年咱国家立法时,就压根没打算给“双国籍”留啥余地——就跟结婚挑对象似的,你只能认准一家,别想着脚踩两只船。这条规矩一

一直觉得,人的归属这东西,真说起来,还真是绕得很。你想啊,如今这年头,出个国变得挺常见,可你到底算哪国人,扯起来还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其实早些年咱国家立法时,就压根没打算给“双国籍”留啥余地——就跟结婚挑对象似的,你只能认准一家,别想着脚踩两只船。这条规矩一出,咱们这边不光自己人有数儿,外头人想闯个门槛,也得掂量掂量。

现实里,有的人是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有的为了孩子教育、还有些纯粹是觉得别人家的月亮就是圆,就干脆把国籍一扔,往外头“黑”着混。有的真混出头了,有的却一不留神陷进了个两头不靠的局——外国不认你,中国呢,也得按规矩慢慢捋清你的身份。说起来,困在边角上的那些人,日子过得真是有滋有味——不是那种痛苦的滋味,是说好几道酸爽加在一起,谁都说不明白。

往回翻翻史,咱和洋人打交道,那得追到古时候去了。我不想再翻老掉牙的“张骞通西域”,咱换个侧重点。不少人可能想不到,其实南宋时候,杭州城里的波斯商人、马祖商人溜溜地开起了生意,甚至还在当地娶了媳妇、盖了房子,成了半截土著。南宋政府怎么管的?一边收税,一边准许他们扎根,他们甚至可以加入城市的民兵自组织——但问题也跟着冒出来。国籍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可外来人要是惹了麻烦,那就是半夜让人闯进来“请喝茶”。杭州府衙就安排了巡检,有时遇上了波斯商帮纠纷,十有八九不是经济纠纷,就是“外交摩擦”——闹得厉害了,最后赔点银子,集体赶回海边,护送出境。

你说那个年代,人们讲究“客随主便”,但真遇到利益冲突,主客之间的帐,可是一笔都不含糊。南宋史书里还有段没怎么被人提过的小插曲。有一年冬天,杭州城里几个阿拉伯商人喝多了,闹事杀了个城管值班官差。结果丞相一边收紧外商的开店许可,一边下令:所有外族商人,每年都得在衙门报到、奉上“友好礼品”,否则就算“逾期逗留”。这一套制度,细算下来,比唐朝还要精明——吃喝归你,安全归我,犯事就得回家去。国籍这玩意儿,虽然在法律上模模糊糊,但社会上的底线其实很清晰。

说到“借兵”,唐朝那会儿闹腾得厉害,但咱提点新料。元朝的时候,蒙古人打到欧洲去,路上捡了一堆色目人,回头在大都安插了一个“色目司”。元朝中央下令,这些人如果愿意放弃自己旧家,归元朝管理,便可获得几年免税和身份证明。不愿意嘛,也没人鸡蛋里挑骨头。但等到乱世一起,色目司的那些人一旦闹事,比如有一次意大利商人和中亚胡商在通州集市争抢货物,闹出人命,元中央立马封锁市场,整顿了半年,外族商人要么交保护费,要么收拾包袱离开。这就是——你能给我带来啥,是财富还是麻烦?

国与人的距离,其实说穿了就这么点事。往后明朝收紧海禁,当然不是没有教训。明朝末期,福建、广东沿海“倭寇”四起,许多商人夹杂着葡萄牙、荷兰外籍分子混进来。有个姓林的华侨,原本在吕宋当了小官,突然卷进海盗案——结果户部一查,这人父系血统不全,户籍也悬空。明朝衙门两手一摊,既不收他做正式臣民,也不支持他诉冤,他最后不得不靠教会、外籍商团辗转求助,才算是捱过难关。

而到了清末,那“双重国籍”的争议就真摆上了桌面。原文讲印尼华侨,我这换一个地方试试:十九世纪末,缅甸爆发反英抗税运动,不少当地华人加入了反殖民队伍。英国人一查,这些“当地货”居然还有不少手握清朝的身份证明。一边英方要求他们表态归属,一边清政府被动承认“父系亲血缘”,不看你住哪,祖宗是不是中国人,只要血脉在,国籍也算你一份。这种认定制度,既有点权宜之计,也带了几分温情。说白了,大清那时候护不了太多人,可嘴上的承诺还是能给外头巧妇几分底气。

到了民国呢,就有点变化了。比如在暹罗(如今的泰国),本地华人与原生家庭关系早断了,很多人甚至改了姓、信了佛。可是民国政府为了做侨务,好歹派遣过使馆人员帮他们查底细——父母里只要有一边还写着“中国籍”,文件就帮你盖章。从“只认爹”到“男女平等”,国籍定义变得越来越灵活。

你以为这故事讲完了,其实后头有更绕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菲律宾、越南这些国家独立,不少华侨变成“夹心饼干”。有些人既不舍家乡,也怕新政府不让落地。菲律宾地头上,有位老华侨,在菲籍华人与中国籍里头徘徊,最后无奈下,被菲方就地“归化”——意思是,你不选我们,也别想着回中国了。中国政府为了侨情,和菲律宾、马来西亚签了好几轮协议,“自愿原则”,你爱去哪儿去哪儿,不逼不拦。平心而论,这就是历史上国籍管理渐进变革的写照。

生活里,总有人要把双国籍搞成“占便宜”的法宝。不少人认为,一边能薅中国福利,一边能去加拿大写“人权日记”,好像怎么选都不吃亏,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头几年疫情时候,有群人抢着退中国籍往美国扎堆,结果美国海关一关,邮轮上飘着一票“无主之人”,赶也赶不走、收也收不了。网友们一边吃瓜一边唏嘘,家人跟着上火,连有点身份的都觉得尴尬。

更揪心的,是那些真成了“孤儿”的华人。咱知道中国讲人情,在外头没了落脚点,总归会联系家里人。上海有个老太太,儿子去澳洲退了国籍,被遣返后没人管,最后还是社区干部带着孩子帮忙落户,一家子再找回生活节奏。这种小故事在北方南方并不少,小区、社工站成了最后的防线,有的还跟公益组织联合帮忙。真要是自己“刀枪不入”哪都不想待,咱也只能尊重他本人意愿。毕竟,国籍这东西说到底是责任和归属,不是随便玩玩的。

有时候我想,我们这些老百姓,对“国籍”了解或许比想象中浅得多。身边爹妈一辈常问:“人哪,心里不能太贪。”看过那么多历史故事,国对人、人与国,有时真像老家里厨房那口锅。你用得好,它能聚温存饭;你丢了它,再好的外头餐厅也不是自己的炉火。单一国籍政策,有人说是限制,其实也是保护。那些主动放弃的人,多半都不是冲着咱家的安稳去的,那就只好各自安天命。

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时代,归属会不会更容易、选择会不会更多。只是想起那些在异国海边流浪、在机场打地铺的可怜人,就不禁多唤一声:家,其实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容易放下。剩下的事——还是留给时间慢慢捋去吧。

来源:莫离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