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儿童的常见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多伴有发热。手足口病按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和重症,绝大多数患儿为普通型,无需治疗可自行恢复。极少数患儿(多为3岁以下儿童,约占患者的1%),会发展为重症
气温迅速回升
省疾控中心提醒您
发病急、传播快的手足口病
也迎来了高发期
要小心防范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儿童的常见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多伴有发热。手足口病按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和重症,绝大多数患儿为普通型,无需治疗可自行恢复。极少数患儿(多为3岁以下儿童,约占患者的1%),会发展为重症,出现神经、呼吸或循环系统症状,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出血、肺水肿和心肺衰竭。如果不及时治疗,这些症状可能会危及生命。
怎么判断得了手足口病?
判断是否得了手足口病,可以从手足口病的高发年龄、高发季节及临床表现一一对照进行鉴别。手足口病高发于6月龄到5岁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流行高峰在我国南北方地区主要为5-8月。
手足口病一般为急性起病,口腔疱疹、溃疡,患儿表现为不愿进食或易流口水;手、足、口和臀部等出现小而独立的疱疹和斑丘疹,疱疹内液体较少;疱疹或斑丘疹一般在7-10天消失;发热一般持续4-5天。
需要特别注意,极少数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如果患儿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或体温大于38.5℃并持续超过3天;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嗜睡、呕吐、头痛和肢体抽搐等;出现循环系统症状,表现为呼吸和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和皮肤花白等。
手足口病怎样传染?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通过其粪便、鼻咽分泌物、疱疹液和唾液等排出的病毒造成传播。传播方式为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如玩具、门把手、楼梯扶手和桌面等传播,或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如何照顾家中的
手足口病患儿?
患儿可能因为口腔溃疡等不愿饮水,所以应及时补水。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保证饮水量,也可通过牛奶、豆浆和粥等其他方式补水。
饮食宜清淡、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过热。
保持皮肤清洁,衣着宽松,避免疱疹破溃后感染。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重症风险,应及时就医。
做好隔离,避免患儿与其它儿童接触,症状消失后1周后方可解除隔离。
看护人员在接触患儿粪便、尿布等后要洗手并对相关物品做好消毒处理。
手足口病有疫苗吗?
患儿可在6-59月龄接种两剂次疫苗,两剂次接种间隔为28天。由于母源抗体在6月龄以后开始下降,无法提供充分保护,为及早预防,儿童最好在1岁之前完成2剂次疫苗接种,做到早接种、早受益。
手足口病的
一般预防措施
与许多其他传染病一样,手足口病的预防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使用流动的水及肥皂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免洗消毒液或医用酒精,因其无法消灭肠道病毒。
注意饮食卫生,多饮用温开水,不喝生水,食物要充分加热煮熟。
居室经常通风,早晚通风半小时左右。
玩具、门把手和桌面等要定期清洁及消毒等。
家中如何进行消毒?
肠道病毒对紫外线、高温及含氯消毒剂较敏感,可根据不同物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
坚硬光滑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墙壁和地面等可采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溶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干。
衣物、被褥等针织用品,可在清洗后阳光暴晒2小时或煮沸消毒20分钟。
玩具等可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溶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擦干。
来源:红古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