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74 年 11 月 8 日,英国伦敦的一间狭小寓所里,66 岁的约翰・弥尔顿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静离世。他生前曾为英国革命奔走呐喊,以笔为刃抨击专制;晚年失明后,却在黑暗中完成了《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等不朽史诗,用文字构建出跨越天国与人间的宏大图景。
1674 年 11 月 8 日,英国伦敦的一间狭小寓所里,66 岁的约翰・弥尔顿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静离世。他生前曾为英国革命奔走呐喊,以笔为刃抨击专制;晚年失明后,却在黑暗中完成了《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等不朽史诗,用文字构建出跨越天国与人间的宏大图景。这位一生与信仰、自由、苦难相伴的诗人,以不屈的精神在文学史上竖起一座丰碑,其作品中对人性、信仰与自由的探讨,至今仍震撼着每一位读者。
1608 年 12 月 9 日,弥尔顿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父亲约翰・弥尔顿是位技艺精湛的公证人,还擅长音乐创作,家中藏书丰富;母亲萨拉・杰弗里虔诚善良,对弥尔顿的教育格外重视。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弥尔顿从小就浸泡在宗教信仰与艺术文学的双重滋养中。
弥尔顿的童年几乎被书籍填满。5 岁时,他就跟着家庭教师学习拉丁语,8 岁进入伦敦著名的圣保罗学校就读。他天生聪慧且异常勤奋,每天清晨 5 点就起床读书,直到深夜才休息,连周末也泡在父亲的书房里,通读了荷马、维吉尔、但丁等名家的作品。有一次,父亲看到他深夜还在灯下研读希腊文手稿,心疼地劝他休息,他却倔强地说:“这些文字里藏着真理,我想多了解一点。”
中学时期的弥尔顿,不仅在学业上名列前茅,还显露出出色的文学天赋。他模仿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风格创作拉丁语诗歌,文笔流畅优美,连老师都惊叹不已。同时,清教徒家庭的熏陶让他对 “信仰” 有了初步认知 —— 他反感英国国教的繁琐仪式与专制倾向,更认同清教徒 “简化宗教仪式、追求个人与上帝直接沟通” 的理念,这种对 “纯粹信仰” 的追求,后来成了他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
1625 年,17 岁的弥尔顿考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在剑桥,他进一步深化对古典文学与神学的研究,还积极参与学术辩论,因观点犀利、言辞恳切,被同学称为 “基督学院的雄辩家”。不过,他对剑桥的部分课程并不满意,认为有些教授 “只会灌输教条,不鼓励独立思考”。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加尔文的著作,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品,逐渐形成了 “信仰与理性并重” 的思想。
1632 年,弥尔顿从剑桥大学毕业,拒绝了家人让他进入教会任职的建议,选择回到父亲在霍尔顿的乡村别墅,开始了为期六年的 “自我深造”。在这六年里,他通读了希腊罗马的经典文献、中世纪神学著作和当代哲学作品,还尝试创作英语诗歌。这段时光看似 “隐居”,却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与思想表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想先充实自己,再用文字为信仰与自由发声。”
17 世纪的英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国王查理一世推行专制统治,与议会矛盾日益尖锐,清教徒与英国国教的冲突也不断升级,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1638 年,弥尔顿结束 “隐居” 生活回到伦敦,很快就被卷入这场浪潮。
起初,弥尔顿主要创作诗歌与散文,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1639 年,他发表了《论教会纪律的改革》,批判英国国教的腐败与专制,呼吁简化宗教仪式;1641 年,他接连发表《论出版自由》《论英国宗教改革》等政论文章,其中《论出版自由》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这篇文章中,他强烈反对英国政府的出版审查制度,主张 “让真理和谬误交锋,真理终将获胜”,文中 “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 的名句,至今仍被视为 “言论自由” 的重要宣言。
1642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弥尔顿坚定地站在议会派一边,用笔墨为革命摇旗呐喊。他先后发表《为英国人民辩护》《再为英国人民辩护》等文章,驳斥欧洲大陆保皇派对英国革命的攻击,歌颂议会派的正义性。当时的英国议会领袖克伦威尔对弥尔顿十分赏识,邀请他担任 “国务委员会拉丁文秘书”,负责处理外交文书与撰写官方宣传文稿。
在担任秘书期间,弥尔顿工作极为勤勉,常常每天工作 12 小时以上。他不仅要撰写大量外交信函,还要驳斥保皇派学者的攻击文章。1651 年,为了回应保皇派作家萨尔马修斯对英国革命的污蔑,弥尔顿在眼睛已经出现问题的情况下,熬夜撰写《为英国人民辩护》,文章逻辑严密、言辞犀利,成功捍卫了英国革命的声誉。可过度劳累也让他的视力急剧下降,1652 年,44 岁的弥尔顿彻底失明。
失明对弥尔顿是沉重的打击,可他并没有放弃。他通过口述的方式继续工作,由助手记录他的思想。有人劝他退休休养,他却回答:“革命尚未成功,我不能停下。只要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的声音就不会停止。” 直到 1660 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弥尔顿才因 “支持革命” 受到迫害,被迫停止工作,隐居起来。
1660 年王朝复辟后,弥尔顿的生活陷入困境。他不仅失去了工作,还因曾支持革命而被政府监视,作品也被列为禁书。可正是这段 “黑暗岁月”,让他迎来了文学创作的巅峰 —— 他决定将多年来对信仰、人性、自由的思考,融入一部宏大的史诗中,这就是后来的《失乐园》。
创作《失乐园》的过程异常艰难。弥尔顿完全失明,只能靠口述的方式,让女儿或助手记录下来。每天清晨,他会坐在椅子上,在脑海中构思史诗的情节与诗句,然后逐句口述;下午则让助手朗读已完成的部分,再根据记忆修改。有时候,一个段落需要反复修改几十次,他却从不急躁。他曾对女儿说:“我看不见文字,但我能在心里‘看到’亚当、夏娃,看到撒旦,看到天国与地狱。我要把这些‘画面’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失乐园》以《圣经》中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 的故事为核心,却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拓展。弥尔顿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复杂的 “撒旦” 形象 —— 他不再是传统宗教故事中单纯的 “邪恶代表”,而是一个充满反抗精神、敢于挑战上帝权威的 “悲剧英雄”。撒旦在诗中说:“宁在地狱为王,不在天国为奴”,这句台词既体现了他的叛逆,也暗含了弥尔顿对 “自由” 的追求。同时,弥尔顿还深入刻画了亚当与夏娃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展现了 “人性的脆弱与尊严”。
1667 年,《失乐园》出版,起初只印刷了 1000 册,却很快引发轰动。读者们被诗中宏大的叙事、深刻的思想与优美的语言所震撼,有人称赞它 “是继荷马史诗后最伟大的史诗作品”;学者们则从宗教、哲学、政治等多个角度解读这部作品,认为它既体现了弥尔顿的清教信仰,也融入了他对英国革命的反思。
此后,弥尔顿又在 1671 年完成了《复乐园》与《力士参孙》。《复乐园》讲述了耶稣在旷野战胜撒旦诱惑的故事,歌颂了 “信仰的力量”;《力士参孙》则以《圣经》中参孙的故事为原型,描写了失明的参孙在敌人的羞辱中,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剧,其中 “我虽然失明,却能看清真理” 的台词,正是弥尔顿自身经历的写照。这两部作品与《失乐园》一起,构成了弥尔顿 “天国史诗三部曲”,成为英国文学的瑰宝。
生活中的弥尔顿,是个充满矛盾却始终坚守信仰的人。他对信仰极为虔诚,每天都会进行祷告与读经,即使在失明后,也会让女儿为他朗读《圣经》;他对 “自由” 的追求也从未动摇,即使在王朝复辟后遭受迫害,也从未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的家庭生活却充满了坎坷。弥尔顿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娶了 17 岁的玛丽・鲍威尔,可玛丽因不习惯弥尔顿的清教徒生活,结婚仅一个月就回了娘家,直到三年后才回到弥尔顿身边;第二次婚姻的妻子凯瑟琳・伍德科克在结婚一年后就去世,还带走了刚出生的女儿;第三次婚姻娶了伊丽莎白・明舒尔,两人相伴直到弥尔顿去世,伊丽莎白对弥尔顿的生活照料得无微不至,也成了他晚年重要的精神支柱。
弥尔顿对子女也充满了温情。他虽然失明,却常常给女儿们讲故事,教她们学习拉丁语与希腊语。有一次,小女儿因为学习拉丁语太难而哭泣,弥尔顿没有责备她,而是温柔地说:“学习就像攀登高山,虽然辛苦,但爬到山顶就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他还喜欢和女儿们一起散步,虽然看不见,却能通过女儿的描述,“感受” 路边的花草、天空的云朵,这些温馨的场景,也成了他作品中 “人性温情” 的来源。
不过,弥尔顿也有 “固执” 的一面。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为严格,即使在《失乐园》出版后,也多次进行修改;他对不同的宗教观点也毫不妥协,常常与朋友因信仰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有人说他 “过于偏激”,他却回答:“信仰不是妥协,而是坚守。我只是说出我认为正确的真理。”
1674 年,弥尔顿在伦敦去世,被安葬在伦敦克里普尔盖特教堂的家族墓地中。他的葬礼虽然简单,却有很多文人学者前来送行,他们都知道,一位伟大的诗人永远离开了。
弥尔顿去世后,他的作品影响力不断扩大。《失乐园》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莎士比亚、布莱克、华兹华斯等作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 布莱克甚至称弥尔顿 “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作品里藏着上帝的声音”;华兹华斯则在诗中赞美弥尔顿:“弥尔顿!你应该活在这个时代, England 需要你。”
在思想领域,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成为 “言论自由” 与 “思想自由” 的重要文献,对后来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 “信仰自由” 的追求,也为现代宗教宽容理念提供了重要借鉴。
如今,在英国伦敦,弥尔顿的故居被改造成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他的手稿复制品、当年使用的书桌与椅子,以及《失乐园》各种版本的书籍;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也为他树立了纪念碑,上面刻着他的名言:“心灵是自己的园地,它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
弥尔顿曾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让人们思考信仰、自由与人性,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找到光明。” 他做到了 ——《失乐园》中的撒旦虽然身处地狱,却从未放弃反抗;亚当与夏娃虽然被逐出伊甸园,却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开始新的生活;失明的参孙虽然遭遇羞辱,却用生命捍卫了尊严。这些形象身上的光芒,正是弥尔顿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直到今天,当我们翻开《失乐园》,读到撒旦的叛逆与挣扎,读到亚当夏娃的忏悔与希望,依然能感受到跨越 300 多年的思想力量;当我们重温《论出版自由》,依然会为其中 “言论自由” 的主张而振奋。这就是弥尔顿的伟大之处 —— 他用文字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让信仰、自由与理性的光芒,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