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光绪年间,富砂人首办菜廊,名叫“强兴菜廊”。继之出现了大衙“添盛菜廊”、南社“祝合菜廊”、凤窖“识味菜廊”、下蔡“顺昌菜廊”,都是当时有名的咸菜腌制厂。民国时期,顺昌菜廊与泰国商家合股投资,改为“顺昌泰菜廊”,成为澄海第一中外合资加工厂。
腌制咸菜老照片
酸咸菜焖海鳗鱼
□ 谢财喜
据《记住外砂》一书记载,早在清朝外砂的咸菜已经销至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各地。
清光绪年间,富砂人首办菜廊,名叫“强兴菜廊”。继之出现了大衙“添盛菜廊”、南社“祝合菜廊”、凤窖“识味菜廊”、下蔡“顺昌菜廊”,都是当时有名的咸菜腌制厂。民国时期,顺昌菜廊与泰国商家合股投资,改为“顺昌泰菜廊”,成为澄海第一中外合资加工厂。
澄海人腌制咸菜习俗自古有之
澄海民间流传着“十八缸咸菜”的故事。讲的是祖籍澄海的郑信带领暹罗人民驱赶缅甸侵略者,后来被拥立为王,建立吞武里王朝。消息流传到国内,家乡华富村的乡亲们欣喜万分,决定派出郑信的叔父作为代表到暹罗道贺。叔父到暹罗后,郑信盛情款待。叔父回唐山前,郑信送上十八缸礼物,吩咐叔父仔细保管,回到家乡之后分赠乡亲。在回乡的红头船上,叔父按捺不住好奇心,想看看郑信送了什么礼物,谁知道一连开了十七缸,里面装的竟然都是咸菜!!咸菜在澄海每家每户都有腌制,谁稀罕大老远扛这么重的东西回去?再说贵为国王,拿这样的礼物送给乡亲,未免有些小气。叔父一怒之下将十七个咸菜缸推进海里去,只留下一缸,想着拿回去给乡亲们看看他们引以为豪的国王有多寒碜,也算有个交代。
回到家乡,叔父将最后一缸当众砸碎,没想到咸菜底下竟然藏着金银财宝!原来郑信担心性格老实的叔父遇到海盗或者坏人,便在缸口放上咸莱掩人耳目,防止被抢或者被盗,他非但没有忘本,反而细心周到。为了感念郑信的恩德,在他去世后,乡亲们就在华富村里修建衣冠冢纪念他。传说固然不能全部当真,但起码从侧面说明了澄海人腌制咸菜的习俗自古有之。
咸菜的原材料是包心大芥菜,亦称为潮州结球芥菜,本地俗称为“大菜”。《潮州志》记载:芥菜为寒季主要蔬菜之一,农家多栽植之以作葅。(普通除专植园圃外,每届冬稻收获后农民多于旱田中作一次冬耕)其法即收获后,刈取净洁,切细和盐腌制纳之瓮内(生菜百斤和盐十斤),一月后取出以作助餐恒供之需。普通农户年腌制三四瓮储藏备用。
过去潮汕农户习惯于在晚稻收割后的稻田里种上大芥菜,一来轮番种植,充分利用耕地资源;二来刚好大芥菜是冬寒作物,适合这个时候种植,差不多第二年春节到元宵就可以收割。过去潮汕有个旧俗,一些待字闺中的“姿娘仔”(潮语指女孩子),会在元宵夜悄悄跑到芥菜田里面,挑选一株最大的大芥菜,半蹲坐在上面,羞答答地念叨着:“坐大菜,明年嫁个好仔婿。”借此期盼来年觅得如意郎君。
小小腌菜学问很大
至于专业种植,每年在清明后播种,约45天过后就可以收割。第一造的大芥菜不会开花,菜丛瘦小,用薄盐腌制,叫作“菜仔酸”。第二造在五月节(即端午节)后播种,菜苗长出来后需要移植,成菜植株比第一造稍大,叫作“菜丛仔”。这两造的大芥菜相对稚嫩,收割时天气暖热,放淡盐,产酸快,腌制出来就是酸菜。
立秋后种植的大芥菜,植株之间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因为第三造的大芥菜体积较大,单株重量可达8-10斤,叫作“大菜丛”,经冬的大芥菜会结球包心,叫作“大菜蕾”。潮汕歇后语说“十二月大菜——有心”一语双关,常用来感谢别人的善意。大菜蕾个头硕大,需要下重盐才能腌透,腌制后便是咸菜蕾了。如果短时间内食用,大菜蕾也可以切开用淡盐腌制,做出来就是酥脆的“酸菜栲”了。
传统的酸咸菜采用干腌法,芥菜晒掉水分之后,加盐入瓮压实,加入适量盐水,密封发酵。为了加速产酸,家庭腌制酸菜时常会加入米汤。腌制咸菜时把大菜蕾码在大陶缸里,一层菜一层盐,还要整个人站在上面踩压。时过境迁,不符合当代卫生理念的土法早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专业的工业生产。
早期腌制厂的操作则是用大缸或者腌菜桶,一层芥菜一层盐,上面再压3层石头,7-10天后汤汁尽出,把菜捞出洗净,再装人咸菜瓮,加清水、盐、南姜,盖上木塞后用水泥密封。干腌法的得菜率大概只有60%。
为了提高得菜率,20世纪80年代起,潮汕的酱腌菜作坊开始采用水腌法,百斤菜十斤盐,瓮里灌盐水至七分满,压一层石头,3小时后汤汁即可没过菜身,再灌满盐水,加南姜麸,加松木塞和水泥密封。水淹法得菜率可达80%。
到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深加工生产,才有了现在超市里常见的小袋包装咸菜。
根据季节和腌制工艺的不同,腌制大芥菜可分为酸菜和咸菜,民间常并称为“酸咸菜”。酸菜每百斤菜放10斤盐,装瓮灌入波美度8度的盐水。咸菜每百斤菜放12斤盐,装瓮灌入波美度10度的盐水。酸菜多在夏天腌制,发酵速度快,一个月即可食用,在密闭的无氧环境下,芥菜中的有益微生物催生出生乳酸和其他酸类,形成酸感的风味,口感柔韧;咸菜多在冬春季节腌制,由于含盐量高,发酵速度慢,大约两个月方可食用,味道偏咸,海盐中的钙、镁等杂质能助长交叉联结并强化细胞壁果胶,形成爽脆的口感。
生活的滋味都在酸咸菜里
过去农耕社会,物资相对匮乏,许多农家都会自己腌制咸菜,作为日常吃白粥的配菜。收冬后的稻谷在屋里堆得满满的,家庭主妇要算好一家人在接下来半年不会饿肚子的粮食,还要腌制够一家人吃一年的咸菜,心里才算真正踏实了。
陈斯鑫先生在《潮菜中的酸》一文中记述了“陈世美讨无酸咸菜”(讨无,即讨不到)的故事:旧时戏班下乡演戏条件艰苦,时常要演通宵不说,戏演完了还得跟村民讨吃的。有一回演潮剧《秦香莲》,扮演陈世美的小童伶演得生动逼真,惹人憎恶。第二天清晨,戏班里的白粥煮好,小童伶便端着一碗白粥,跑去跟邻近的老姆(潮语指老婆婆)讨点酸咸菜来下粥,谁知被老姆认出是昨晚的“陈世美”,非但讨不到,还被臭骂了一顿。
由于咸菜蕾大个,咸菜瓮的瓮口也比较大,一般直径要15厘米,用松木锯成圆饼盖子塞住,上面再用水泥密封。瓮口大的弊端是接触空气的面积大,开封后表层的咸菜容易氧化变质,民间的习惯是牺牲掉最上面一棵不吃,而从底下的咸菜吃起,第一棵用来隔绝空气。倘若从上面吃起,几乎每顿都会吃到变质的咸菜,因而有句俗话说“无用姿娘顿顿食瓮头菜”(方言俗语,字面意思为傻女人每顿都吃第一棵咸菜,比喻方法不对,想节约却适得其反)。
潮汕家常菜中,酸咸菜的应用十分广泛。酸菜直接加猪油、姜丝炒着吃,十分下饭;也可以切碎加点肉丁炒饭吃,不仅开胃消食,酸菜里的乳酸菌还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食物的消化率。炒肉类可加辣椒炒花肉,加腌制牛肉炒后撒南姜麸,也可以炒猪肚、猪肠、猪肝、鸡胗等口味重的禽畜内脏,起到祛臊解腻的作用。和海鲜一起则可炒猴染(小鱿鱼)、花蚶(花蛤)、“迪仔”(剥皮鱼)等等,也可焖海鳗、魟鱼,用以去腥增味。酸菜焖海鳗冷却后放冰箱,由于鳗鱼煮后会分泌特殊胶质,冷冻后会形成一层透明的果冻状物体,口感特别,因而“鳗鱼冻”是潮菜的保留菜式。炣鱼(潮汕烹煮鱼的一种做法)常用酸菜,加点酱油,炣鲤姑、鲫鱼、巴摩(过山鲫)等,吸收了鱼香的酸菜尤其美味。煮汤可配车白、蚝仔、花蚶等,做法大致相同,水沸放油后加入海鲜食材、咸菜片、姜丝,起锅撒芹菜,鲜美开胃,是夏日常见的汤水。咸菜和白果、胡椒粒炖出来的猪肚汤温润可口,香浓暖胃,是一味冬日佳肴。
潮汕俗语“烧糜损咸菜,雅亩损儿婿”,前半句说的是滚烫的白粥难以直接入口,吃的时候会让人不自觉地多吃几口咸菜;后半句的意思是漂亮的老婆会让夫婿沉迷女色,劳神伤身。潮汕人深谙“食色性也”的微妙之处,借以说明凡物有得必有失的道理。
但凡在外久居的潮汕人,每当饮食不适,乡愁泛起,又或是酒宴应酬,肥油饱腻,甚至于偶染微恙,胃口不佳,这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往往就是一碗白粥、一碟咸菜。
来源:科普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