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晨习好字,本来例行公事出去跑步的,禁不住一念之来,面对手机画屏的画面,谛听起“我”的呓语,是在一个洞天福地里、时光幽深处一个当代隐者对古文明的触摸、咀嚼、反刍、对话与诠释。
作品名称:《文明之光~帛书系列之十六》
尺寸:55x 78,5cm
材料:纸本、彩墨
创作年代:2025
高姐:似曾相识,包浆感,金石气,简直就是刚出土的文物!
艺术家孙晓材:兄长的作品,越来越有精神意味,人文与自然和谐与统一,中国画的写意表述,版画的质感意境,融合的非常有韵味,值得学习。
姜老师:读来发现郑老师是画者,也是笔墨行文撰稿人,汇总一起便是自然地理的旅行者,社会生活的感思者,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实践者。
昨晚是浏览了一通良师益友们的感言与鼓励,并在手机上看着这几幅画进入梦想的。精神大餐与视觉审美的大快朵颐与余音绕梁,不要太奢侈了哦!
早晨习好字,本来例行公事出去跑步的,禁不住一念之来,面对手机画屏的画面,谛听起“我”的呓语,是在一个洞天福地里、时光幽深处一个当代隐者对古文明的触摸、咀嚼、反刍、对话与诠释。
仿佛穿越时空,身心融化,隐隐约约,喃喃地自语,那些斑驳的墨迹,那些貌似脆弱的残经断纬,从古老的帛书残页中一幕幕走来,带着岁月的包浆,携着金石的气息,却又分明透着现代的审美意趣与金属般的光泽。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澎湃在我们的脑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早餐后若有所思,好像感到有点疲惫,便不想去画室了,就放自己一个假在家休息吧!妻见我“没去上班”便叫我去买点菜,家与菜市场也就一箭之地,步行过去买好菜,悠悠荡荡,一抬头眼前稔熟的一幕恍惚有点新意,都欲到家门口了,禁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拎着菜到小区的花园转悠了一回,几十年来总是跑步在此一经而过,从来没有正面面对过“他们”,“应无所驻而生其心”凡夫的心总在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对顺境贪恋(住于乐),对逆境抗拒(住于苦),对自我身份、观念、记忆产生坚固执取(住于相)。不能免俗的我一心忙于“事业”来去匆匆而“庭中闲着枙子花”辜负了这一片大好春光。
“终日吃饭未曾嚼一粒米,终日行走未曾踏一片地”,事来则应,事过即空。
《文明之光~帛书系列之十六》局部
作品名称:《文明之光~帛书系列之八》
尺寸:55x 78,5cm
材料:纸本、彩墨
创作年代:2025
郑忠笔下的帛书并非静默古物的再现,而是被禅章与当代意识碰撞、激活的时光片断。那些游走于绢本之上的墨痕,既像是刚从战国墓穴中启封的密卷,又似未来考古学家破译的时空密码。千年漆色与矿物媒介在宣纸上悄然媾和,传统水墨精神与当代版画造型意识的融汇结晶,青铜器上剥落的绿锈与混凝土裂痕的肌理在此达成美学的新解。
画面中流淌的包浆感并非刻意做旧,而是文化记忆创伤的自然沉积。那些仿佛被岁月咬噬的残缺笔触,实则是艺术家以刀笔代铁帚,在纸面精心雕凿的时间甬道。墨色深处藏着青铜饕餮的冷峻目光,枯笔飞白间晃动着汉代画像石的拓印魂魄,而丙烯、矿物、介质堆叠出的透明氲氤层次,恰似博物馆展柜玻璃上凝结的现代性呼吸。
金石气在此化作可触摸的视觉乐音。甲骨裂纹与钢筋结构的韵律共振,简帛朱砂批注与霓虹光斑的色相对位,构建出跨越五千年的和弦。那些似字非字的符号,既是从安阳与殷墟基因库里复活的古老染色体,也是数字时代二进制编码投下的朦胧倒影。
《文明之光~帛书系列之八》局部
说不清道不明理还乱,当传统水墨遭遇当代解构主义,当金石考据碰撞观念艺术,沉睡的文明基因在解链与重组中获得了新的表达的无限可能。
作为曾经的丝绸图案设计师、印染工程师、发明家郑忠的实验室里,甲骨文、古帛书不再是供奉在玻璃展柜中的文化木乃伊,而是不断自我复制的生命体,在解构中重生,于裂变中永恒。
小园香径独徘徊,正发呆间,收到了日本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凯博士的来信:
王凯博士
郑忠的作品将在东京第十八届国际艺术大赏展上展出,其作品也会引发出人们对艺术创作与精神塑造的深刻思考。尽管其道友的山水画具备扎实的传统功力,但郑忠认为,真正深入的“精神塑造”未必得到了体现。相比之下,他的作品,尤其是《甲骨纪事》系列,展现了更为独特的精神表达。其作品通过坚硬、璀璨的形态与质感,融合了文化和宗教意蕴,传递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郑忠的艺术,注重抽象思维赋予形与质的深层理念,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在不同语境下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
来源:每日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