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里乌波尔在哪里呢?它是乌克兰东南部的一座港口城市,靠着亚述海。如果关注过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战争,可能还对这个名字有些耳熟。
今天,我们讲一本关于战争、流亡和创伤的故事,《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马里乌波尔在哪里呢?它是乌克兰东南部的一座港口城市,靠着亚述海。如果关注过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战争,可能还对这个名字有些耳熟。
不过,这里讲的这本书里的马里乌波尔,不是俄乌战争的战场,而是一个普通人在二战时期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命运起点。
书的作者叫娜塔莎·沃丁,是一个在德国长大的孩子,她的母亲当然也是在德国生活,但却是一个来自乌克兰马里乌波尔的强制劳工。
你或许会奇怪,乌克兰人为什么被强制到德国做劳工?以前我们谈论二战史,总是会谈丧心病狂的纳粹如何对犹太人种族大屠杀。
其实,除了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二战中还有一个庞大的受难群体,他们被纳粹当作“人矿”掠夺式强制式劳役,那就是东欧劳工,而这一段历史却长期被忽略,鲜少被人提及,几乎被尘封在历史尘埃里。
据统计,曾经的第三帝国有四万两千五百个纳粹营地,里面囚禁的除了犹太人,还有上千万的非犹太劳工,他们来自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苏联的其他地区,甚至还有法国和意大利的战俘。
1942年5月,即将被送往德国从事强制劳动的年轻女性。
对纳粹来说,这些人不是“人民”,是可以无限压榨的资源。他们被剥夺了身份,被关进铁丝网,变成一个又一个编号、劳动力——或者干脆说,就是一副可被消耗的骨骼和肌肉。
他们到底有多少?有人说有六百万?有人说有一千二百万,还有人说是两千七百万……总之,没人能说清。
战争的混乱掩盖了一切,很多人被随意处理,从此销声匿迹。后来的研究显示,仅苏联就有五百万人被掳走,其中许多人再也没能回家,至于其他国家的呢?无人知晓。
上千万个东欧劳工,他们的故事,只会偶尔会出现在某个不起眼的报纸角落,但往往只是犹太人大屠杀的注脚,被一笔带过。
本书作者娜塔莎,她出生在德国,长大在德国,小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强制劳工的孩子。
她的父母没说,德国人也避而不谈,好像这一切都没发生过。但是,在她成长的记忆力小时候居住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说着不同语言的东欧人。
那时候她只知道自己家人来自乌克兰,而乌克兰来自苏联。这一点,从来不是秘密。
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会讲苏联如何侵略了德国,毁掉了他们德国人的一切,每当老师说到这些,整个教室的小脑袋就会齐刷刷地转向娜塔莎。
而等下课铃一响,娜塔莎的噩梦就开始了,她一次次成了同学们口中可恨的“苏联人”,成了他们集体发泄仇恨的目标。
再后来,在娜塔莎十岁那年,她母亲死了,是投河自尽的。母亲的死,是娜塔莎生命里难以填补的空白。
从那以后,关于母亲她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和谜团——她只知道母亲来自马里乌波尔,但那到底在哪里,那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因为什么来了德国,来德国之前,母亲有过怎样的过去?她可还有她的亲人?等等,没有人回答这一切。
她只知道,童年记忆中母亲的眼中似乎总是充满惊惶和恐惧。她还记得,母亲经常像说梦话一般呢喃自语:“如果你曾见过我所见过的……”
很多年来,娜塔莎一直想弄明白,母亲,究竟见过什么可怕的景象?这样的困惑,一直持续到她自己六十七岁那年,有一天,她意外地从互联网上找到母亲家族的线索。
随即,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找到,她像拼图一样,一点一滴拼凑出了母亲家族的背景全貌,于是,便有了这本《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这是一段关于乌克兰强制劳工的故事,但是,又远远不止于此。
纪录片《马里乌波尔 - Ⅱ》(2022)剧照
1.沙俄时期,一个曾经显赫的家族
书里写到,因为母亲去世得早,娜塔莎对她的记忆少之又少。
她依稀记得母亲说起过,外祖父好像是个律师,身体不好,总是心脏疼;
外祖母据说来自一个意大利煤炭商人家庭,二战期间,外祖母前往一处名叫“熊山”的地方探亲,然后就再也没回来了;
母亲还有一位哥哥,曾经是一名歌剧演员。
至于这些记忆片段是真是假,娜塔莎无从考证。她一度怀疑,这不过是自己在灰暗童年里聊以自我安慰的幻想罢了。
否则,如果真是这样,母亲怎么会从小家境贫困,后来又沦落到异国他乡做劳工呢?
直到互联网兴起后,世界各地被连接在一起,娜塔莎这才有机会,慢慢找到母亲幸存的亲人们,拼凑出了母亲的身世。最让她意外的是,那些她以为是幻想的记忆,竟然都是真的。
原来,她有一个外曾祖父叫伊皮凡,曾是马里乌波尔的富商,坐拥万贯家财,有船只、商铺和大片的房产。
外曾祖母安娜,则是来自波罗的海的德裔贵族。一个富商一个贵族女孩,他们结合后生育了六个孩子:
大女儿嫁给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小女儿是马里乌波尔有名的知识分子,曾创办了贫困女孩中学,终身致力于平等。
直到21世纪,马里乌波尔还流传着关于她的传说。而他们的长子雅科夫,就是娜塔莎的外祖父。
那么,外祖父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早年他和布尔什维克一起闹过革命,23岁时被沙皇警察逮捕,流放西伯利亚二十年。
等到他终于回到家乡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原来,他那个拥有船只商铺和大片房产的父亲伊皮凡,败光了家产,抛妻弃子,一个人跑到了印度逍遥快活。
不过,虽然家道中落,外祖父还是按照原定的婚约,娶了意大利煤炭富商之女玛蒂尔达。这也就是本书作者娜塔莎的外祖母了。
外祖父和外祖母共同育有三个孩子,娜塔莎的母亲叶芙根尼娅,是他们最小的女儿。除了母亲以外,还有一个女儿莉迪娅,和一个儿子谢尔盖,也就是娜塔莎的姨妈和舅舅。
姨妈莉迪娅,22岁时,被苏联政府以“人民公敌”罪逮捕,流放到梅德韦日耶戈尔斯克的劳改营。梅德韦日耶戈尔斯克,德语叫“熊山”,距离马里乌波尔有2300公里。
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前夕,外祖母去探望莉迪娅,就再也没有回家。娜塔莎的母亲以为,外祖母早已被德国人的炸弹炸得粉身碎骨,而她不知道的事,自己的母亲其实活到了八十六岁,最后是自然死亡的。
娜塔莎的母亲更加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姐姐莉迪娅也没有死在劳改营,而是活到了九十岁,子孙满堂。
娜塔莎·沃丁
娜塔莎的舅舅谢尔盖,正如娜塔莎记忆中的那样,是个歌剧演员。不过,与其说他是个舞台明星,不如说他是个优秀的党员。
还在上大学的时候,舅舅幸运地被当时乌克兰的领导人看中,青睐有加。凭借着这位贵人的影响力,谢尔盖被派到前线演出、大受欢迎,还被苏联政府授予了红星国家勋章。
只可惜不久后,他的贵人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舅舅就算再天赋绝伦,也注定一生进不了莫斯科大剧院。
这样复杂的家族往事,娜塔莎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模糊不清:外祖父明明生在一个大地主之家,怎么会是个布尔什维克?
而当他被沙皇流放二十年归来,又怎么转眼就娶了一个资本家的千金呢?而母亲,到底来自一个怎样的家庭?
一个布尔什维克的父亲,一个出身豪门的母亲,一个被劳改的姐姐,一个获勋的党员哥哥,还有母亲她自己,一个憎恨苏联、害怕斯大林的流亡者。
就在这时,娜塔莎的表哥,也就是姨妈莉迪娅的儿子,给她寄来了两本日记本。里面是莉迪娅在八十岁时写下的回忆录。
从这两本宝贵的回忆录里,娜塔莎渐渐勾勒出了母亲的童年。那些遥远却残酷的记忆,像拼图一样在她面前一点点拼合。
来源:路上读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