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的足球圈并不平静。当苏超联赛因裁判争议陷入停摆时,中国足协紧急会议室的灯光彻夜未熄。这场被外界视为 "足球管理机构权威性危机" 的风暴背后,折射出中国足球积弊已久的深层次矛盾。
2025 年 9 月的足球圈并不平静。当苏超联赛因裁判争议陷入停摆时,中国足协紧急会议室的灯光彻夜未熄。这场被外界视为 "足球管理机构权威性危机" 的风暴背后,折射出中国足球积弊已久的深层次矛盾。
管理失效的困境在近期集中爆发。原本作为改革试点的苏超联赛,因俱乐部集体抗议裁判选派制度而陷入停赛危机。这不仅暴露足协在地方联赛管理中的系统性缺陷,更将足协与职业联盟的权责矛盾推向台前。多位俱乐部负责人向媒体坦言:"改革方案看似专业,执行起来仍是衙门做派。" 这种 "换汤不换药" 的运作模式,让足球改革陷入空转循环。
U23 国足在亚洲杯预选赛的拙劣表现,则彻底点燃公众怒火。面对世界排名 150 位后的东帝汶、尼泊尔等对手时,国青小将们展现出的技战术素养令人咋舌。更讽刺的是,当球员在场上手足无措时,场边指挥的仍是那些熟悉的面孔 —— 二十年来在各级国字号球队辗转却屡战屡败的 "资深教练"。这种封闭的人才选拔机制,让中国足球的造血功能日渐衰竭。
舆论场上 "解散足协" 的声浪并非空穴来风。自 2005 年启动职业化改革以来,足协累计投入超 300 亿元资金,但各级国字号球队的世界排名不升反降。中超联赛的转播版权费从巅峰期的 80 亿缩水至 15 亿,青训注册球员数量较五年前减少 42%。当日本足协每年公开财务报表时,中国足协的 "保密原则" 始终像堵密不透风的墙。这种运作模式既违背职业体育规律,更与现代社会治理理念背道而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青少年梯队建设乱象可见端倪:某北方足球重点城市耗资 8 亿建成的青训基地,因管理人员安置问题沦为机关单位停车场;南方某省的青超联赛,为应付考核指标将 U13 比赛改成 "每队上场 8 名超龄球员" 的闹剧。这些荒诞现象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 —— 当足球成为官员晋升的跳板,专业性和规律性便成了可以牺牲的代价。
解构现有体系势在必行。去行政化改革应首先打破 "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的怪圈,让足协真正回归社团组织属性。建立透明的财务审计制度,定期向公众披露资金流向。在人才选拔方面,可参照司法系统的 "员额制" 改革经验,实行教练、管理人员的资格认证和末位淘汰。更重要的是重构青训体系,将投入重点从修建球场转向培育专业教练,建立覆盖城乡的球探网络。
站在 2025 年的节点回望,中国足球已错过太多改革窗口期。当卡塔尔为 2030 世界杯筹建第八座专业球场时,我们还在为机关足球队的处级编制争论不休。这次管理危机或许正是破而后立的契机 —— 唯有将足球真正交还给热爱它的人们,这项运动才有重获新生的可能。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刮骨疗毒的勇气,才是解开死结的钥匙。
来源:缘鱼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