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既是临床前沿的“领跑者”,助力患者穿越白血病治疗的“生死线”;也是实验室里的“探险家”,在分子世界中破解血液病的生命密码;更是杏林中的“传薪者”,为医学未来培育新生力量。他就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专家、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杨。
他既是临床前沿的“领跑者”,助力患者穿越白血病治疗的“生死线”;也是实验室里的“探险家”,在分子世界中破解血液病的生命密码;更是杏林中的“传薪者”,为医学未来培育新生力量。他就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专家、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杨。
在近期发布的国家卫健委高层次人才计划中,徐杨成功入选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医师”榜单。
在生死竞速中“领跑”——
把创新写在病床边
近日,江苏宿迁的倪女士被诊断出患有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经过传统一线化疗后,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针对这一情况,徐杨依据患者疾病的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并综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倪女士遭遇了血液病患者诊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感染性休克,这一并发症对她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徐杨每天多次查房,密切关注她的病情变化,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最终成功稳定了她的病情。目前,病情已达到本病缓解状态,准备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多年来,徐杨已累计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800余例,年门诊就诊3000余人次。他深知,对于患者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治疗,更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较量。为此,他在院内首次开设了专病门诊,建设了样本库和数据库,系统性地管理患者资料。他牵头20余个临床研究项目,将最新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治疗方案。特别是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领域,徐杨带领团队总结全国多中心临床数据,提出了新的分子分型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他探索的细胞免疫治疗新靶点和桥接移植策略,使高危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
向医学“无人区”挺进——
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白血病的重要方法,但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如同“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夺去患者生命。2023年,徐杨团队在分析上千例病例后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会显著增加排异风险。他们创新性地采用“菌群移植”技术:将健康供体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获广泛推广应用。同时,团队偶然发现降糖药“达格列净”竟能抑制排异反应。“就像发现阿司匹林能退烧一样,这是老药新用的突破。”徐杨解释。该成果被写入国内外诊疗指南,惠及全球患者。
面对移植后血小板重建难题,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YAP1蛋白”的低表达是“罪魁祸首”,这一发现让治疗从“盲目试错”转向“精准打击”,相关论文登上《Blood》封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成员Semple(森普尔)教授发表同期述评,指出这项研究发的重要性在于发现了全新的治疗靶点。
“医学创新要经得起生命考验。”面对白血病复发的“终极挑战”,徐杨带领团队深入分子世界。他们分析基因突变,提出“基于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策略”,并开展第三方脐血联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临床试验,这些努力让复发率下降18%。
为医学传承“造血”——
让更多人接过“火炬”
每周二下午,徐杨都会组织团队成员,开展临床探讨、科研组会。谈及从医初心,徐杨总会想起自己的导师、全国著名血液病专家吴德沛教授的谆谆教诲:“医学传承需要代代接力,既要让前辈打下的‘金字招牌'照亮患者的生命希望,也要让个人理想融入学科发展,更要推动中国血液学事业站上世界舞台。”如今,他累计指导博士后及研究生46人,其中6人入选省部级和市厅级人才,近两年共6人次在国际大会发言,1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5名毕业生获国家自然青年项目资助。 此外,他还带领本科生探索“医工结合”,开展血液肿瘤微流芯片项目,斩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让医学创新从课堂走进临床。
作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杨主导了“血液慕课”继续教育项目,课程累计播放量超6万次。他牵头全国移植调研,并执笔编写了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发展与规划报告。同时,他还组织建设“中国血液学博物馆”,传承发扬科学精神。
“医生不能只盯着化验单,更要看见患者眼里的光。”徐杨表示,医学的温度,比任何技术都更能治愈人心。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他将继续秉持初心,带领团队勇往直前,为更多血液病患者点燃生命希望。
来源:引力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