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警告:爱做这几个动作的人,也许是潜在的精神疾病患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09:29 3

摘要:这不是讲究卫生的问题,是控制不住的强迫行为。表姐以前不是这样的,大家都觉得她只是“最近太累”,可那种反复检查门锁、洗手、摆放物品的行为,已经开始影响她正常生活。

周末午后,阳光透过窗帘,斜斜地落在餐桌上。婆婆一边削苹果,一边皱着眉头说:“你表姐最近怪怪的,吃饭前总要把筷子摆成正正的直线,还得对着北。”

她说着摇了摇头,“还不让人碰,说是‘要不然心里难受’。”

这不是讲究卫生的问题,是控制不住的强迫行为。表姐以前不是这样的,大家都觉得她只是“最近太累”,可那种反复检查门锁、洗手、摆放物品的行为,已经开始影响她正常生活。

邻居老李头也有点类似的情况,前段时间他爱上了数东西,数楼梯台阶、数电线杆、连下个楼也得反复数三遍才安心。他自己也觉得烦,可又忍不住。有时候这些小动作背后,其实藏着心理的苦。

精神类疾病有时不像发烧咳嗽那样明显,它悄悄地藏在日常习惯里。有些人总是反复洗手,不是因为手脏,而是因为心里总觉得“有脏东西没洗干净”;有的人反复确认门窗是否锁好,甚至深夜爬起来再看一眼。这些行为看起来像“小毛病”,但如果频率高、持续久、影响生活,就得当回事儿。

朋友小敏是个小姑娘,大学刚毕业,在咖啡店打工。她换工作频繁,不是因为老板不好,而是她总觉得身边同事在议论她。她一度怀疑别人偷看她手机,甚至在手机贴上了三层膜还不安心。家里人以为她“多心”,但她自己说:“我知道这种想法不对,可就是挥不掉。”

这其实就是被害妄想的苗头。不是所有的怀疑都是不合理的,但当这种怀疑没有根据,还让人陷入焦虑和自我否定,那就可能是精神疾病在作怪。

有次孩子发烧,我带他去小区诊所看病。医生边开药边说:“你家对面那谁,每天都在阳台自言自语,有时笑,有时骂。”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那位大姐是我认识的,平时看着挺正常,做饭买菜都跟大家一样。可最近确实有点不一样,像是换了一个人。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表现,有时候就是这种自言自语、情绪不稳定。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幻觉和妄想,但一旦开始脱离现实感,就要警惕了。有些人可能白天还好好的,一到晚上就开始胡思乱想,甚至会觉得有人在监视她,说话时语无伦次,话题跳跃很快。这些都不能简单归为“压力大”。

老公表弟小杰,曾经是个特别活跃的大男孩。上大学那会儿,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天天坐在窗边发呆。他们家以为他是失恋了,可他自己说:“我感觉我什么都做不好,活着没意思。”

他会突然哭,也会突然发脾气,连吃饭都没胃口。这类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我否定的表现,很可能是抑郁症的信号。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会整天哭泣,有些人表面带着笑,心里却像被压了一块石头。

如果一个人原本活泼,突然变得无精打采,注意力下降,甚至开始说一些“活着没意义”的话,不要忽视。我有个闺蜜,她老公是做建筑的,平时挺稳重。可前几年开始,他变得特别激动,常常通宵不睡,胡乱花钱,说自己“有大计划”。

刚开始大家还觉得他是“太拼”,后来发现他三天三夜没合眼,一口气买了五部手机,还要炒股炒币。这类情绪高涨、精力过剩、做事冲动的状态,其实是躁郁症的“躁期”。

躁郁症不像抑郁症那样“低落”,它可能高到让人无法控制自己。可这不是“有冲劲”,而是大脑在高速运转的一种病态表现。躁期过后,他们往往会跌入深深的抑郁,像坐过山车一样。

老家一个亲戚,年轻时特别怕人多的地方,连去菜市场买菜都要挑人最少的时段。她说自己“从小就胆小”,可她的胆小不是一般的那种,是走在路上会突然心跳加速、冒冷汗,甚至觉得自己快死了。她得的其实是惊恐障碍,发作时就像突然被吓到,身体反应比情绪更快。

这种病很多人误以为是心脏病发作,结果一查心电图正常,可人就是难受。身边人要是不了解,就容易觉得她“太矫情”。这是一种很真实的心理反应,和“作”没有关系。

表嫂有段时间总是神经绷得很紧,白天工作,晚上也睡不好。她说自己坐在办公室,听见键盘敲击声就烦躁,甚至忍不住想哭。这是典型的焦虑症表现,过度紧张、无法放松,脑子像开着的水龙头,关不掉。

她后来才知道,原来长期的高压状态下,身体已经习惯了“警戒模式”。焦虑不是“想开点”就能解决的,它是身体和心理都在报警,得认真对待。

有次孩子上网课,老师讲课的声音在耳机里传出来,我听见后背发凉。那声音跟我一个朋友的语调一模一样——她曾经在精神病院住过半年。

她的声音当时变得怪异、拖长、重复,说话总是围着一个点打转。有些精神疾病会影响语言组织能力,导致表达困难,不是他们不想说清楚,而是脑子里的线路打了个结。

语言混乱、反复重复、说话逻辑不清,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信号。特别是当一个人原本表达能力很强,突然变得词不达意,就得警醒。

家里楼下那个小男孩,才八岁,每天放学回家把书包一甩,就开始在客厅里来回走。他不说话,也不玩玩具,只是机械地走来走去,一圈又一圈。这不是“调皮”,很可能是自闭症谱系的行为特征。

自闭症不是“内向”,它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这些孩子有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而这种“重复行为”是他们缓解焦虑、自我安抚的一种方式。越早干预越有效。

我婆婆有个习惯,吃饭时一定要最后一个动筷,说是“等个好彩头”。以前以为是老一辈的讲究,后来发现她其实是怕自己“破坏平衡”。她会把家里所有的瓶子都对齐,沙发垫子歪一角都得马上摆正。这种对“对称”或“秩序”的执着,有时候是强迫症的表现。

强迫症不是喜欢干净,而是被一种“必须这样做”的想法驱使,否则就会焦虑不安。理解这一点,才能不随便给别人贴“爱干净”的标签。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动作,其实是心理在“喊救命”。心理医生说:当一个人反复做某些事,控制不住地重复、怀疑、逃避,那不是“个性”,那是信号。别总把行为看成性格,尤其是在它开始影响生活的时候。

参考文献:

1. 中国精神卫生协会.《常见心理障碍识别与干预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精神障碍诊疗规范》.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 王玉婷等.《社区常见精神疾病识别手册》.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0.

4. 李红.《心理卫生与行为干预》.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5. 陈晓峰.《家庭心理护理实用指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