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第四代主战坦克的先声——法德联合研制EMBT主战坦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07:37 1

摘要: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3年07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3年07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EMBT坦克正面照,车体前部双座舱非常醒目,炮塔上双武器站也是其特色。

2022年6月13日,两年一度的欧洲国际防务展在法国萨托利开幕,共有来自62个国家的1700多家企业参展。这次展会上,地面武器方面最受到关注的是两种第四代主战坦克样车,分别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独立研发的KF51“黑豹”主战坦克,以及由法国奈克斯特公司和德国克劳斯-玛菲-魏格曼公司联合研制的“增强型主战坦克”(以下简称EMBT)。

莱茵金属公司下一代新型KF51主战坦克。

此次亮相的EMBT与2018年首次问世的样车区别较大,不再是简单地将“豹”2A7坦克底盘与“勒克莱尔”坦克炮塔进行拼接,而是进行了全新设计。不过原本预计安装在坦克上的140毫米坦克炮未能完成集成。

EMBT概念车本质上是由“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炮塔和“豹”2主战坦克的底盘拼凑而成。

第一次分道扬镳

上世纪50年代初,法国还处于修复二战创伤的状态,对于坦克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显得捉襟见肘。战争结束后将战前的ARL-44重型坦克重新捡起来,装上新炮塔和90毫米坦克炮,成为国产“新型”坦克,与从德国缴获来的“黑豹”中型坦克一起组成了战后法兰西装甲部队的第一代主力。

ARL-44的基础设计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前的“夏尔”B1重型坦克,所以当1949年研制成功之时其实是一种“新型”的老古董,仅制造了60辆就停产了。

ARL-44重型坦克是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研制的一种重型坦克。

与此同时,法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战后第一代坦克研制工作,分别启动了AMX-50重型坦克、AMXM4坦克、“查狄伦”25T中型坦克、AMX-13轻型坦克和“潘哈德”ERB轮式装甲侦察车等多个型号研制工作。摇摆炮塔是这代法国装甲战斗车辆的一个技术特点。

它将传统的炮塔一分为二,将火炮刚性安装于上炮塔(即炮塔与火炮为锁死结构,非可活动结构),两者成一体绕火炮耳轴作俯仰运动(即炮口抬高或降低),没有防盾。上塔体靠耳轴支承在下塔体上,而下塔体则支承在炮塔作旋转运动。由于火炮和上塔体连结成一体,所以可以很方便地在炮塔尾舱设置自动装弹机。

图示:战后法国研制的一系列摇摆炮塔战车,包括AMX-50重型坦克、“查狄伦”25T中型坦克、AMX-13轻型坦克和“潘哈德”EBR轮式装甲侦察车。

这其中“查狄伦”25T中型坦克是军迷十分熟悉的。1950年,巴蒂尼奥勒-查狄伦公司受法国军械研制局委托设计这款中型坦克。原本是作为进度缓慢的AMX M4坦克的“备份”,但后来发现这种非AMX坦克(AMX是伊西莱姆利罗公司的缩写,初创于1690年,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兵工厂之一,也是现奈克斯特公司的主要业务部门)的吨位适中,具备极佳的发展潜力。该车于1954年推出首辆原型车,1955年2号原型车驶下生产线。

法国重型坦克 AMX M4坦克模型

与此同时,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只能够使用美国提供的M47“巴顿”中型坦克。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新型T-54A中型坦克已经开始大批量装备苏军。如果说具有缺陷性的T-54-1和T-54-2极初期型中型坦克还不足为惧的话,当进一步完善的T-54A主战坦克开始装备驻扎在柏林郊区的苏军集团的时候,整个西方阵营的陆军都坐不住了。

联邦德国国防军的M47中型坦克面对苏联的T-54A中型坦克毫无优势可言。

在此期间,法德关系开始改善,1953年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建立了“西欧联盟防务工作共同体”。这原本是想协调西欧国家防务计划,但后来由于北约强势介入,这个组织逐渐变成了一个北约标准化组织。该组织也正在策划联合研制欧洲坦克的事宜,德国很快也参与了进来,并共同分担新坦克研制的风险和费用。

这一组织于1957年最终确定了“欧洲标准坦克”项目的技术指标:战斗全重30吨,全长不超过9.5米、车宽不超过3.15米、车高不超过2.15米,装备一门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公路行程350千米。在这个组织里法德两国起到了牵头作用。3个德国设计团队和一个法国设计团队参加竞标,每个团队提供2辆原型车。1958年9月意大利人也加入其中。这就是战后第一次“欧洲标准坦克”项目的缘起。

图示:法国曾经向德国大力推荐“查狄伦”25T中型坦克,却遭到了正统的德国人的拒绝要求联合研制的主战坦克必须是常规炮塔。

期间,法国人将“查狄伦”25T作为方案之一推送给了“欧洲标准坦克”委员会,还提出了几个改进版,包括30吨级的“查狄伦”30T。但保守严谨的德国人一看见发动机前置+不可调液气悬挂+摇摆式炮塔的“查狄伦”25T就连连摇头,直接拒绝,甚至都不给这种坦克实地演示的机会。

根据法国的让·马兹洛夫将军的回忆,“欧洲标准坦克”委员会里的那帮德国委员们,之所以拒绝“查狄伦”25T中型坦克是因为“那群德国佬不想承认法国的设计更加优秀”。这一波折使得委员会将采用常规炮塔而非摇摆炮塔列入了“欧洲标准坦克”的战技术指标之中。随后,法德两国开始重新设计研制新型坦克。

1960年12月,法国的首辆原型车正式下线,次年2月开始测试,1961年7月2号原型车下线,最初被称为“夏尔”30型,此后在1961年至1963年法国一共制造了7辆原型车。

“欧洲标准坦克”项目中法国“夏尔”30坦克设计草图。

欧洲标准坦克”项目中法国人提交的“夏尔”30坦克原型车,后来发展成为了AMX一30主战坦克。(本图及下图)

1961年3月德国首辆原型车在基尔工厂下线,随后三个德国设计团队分别推出了三种原型车。其中的A方案就是波尔舍公司的,被称为“波尔舍”734型坦克,装有L7型105毫米坦克炮;B方案是由亨舍尔公司与莱茵金属公司共同参与,装有莱茵金属的BK90型90毫米坦克炮,后来也换成了一门L7型105毫米坦克炮;C方案来自于卡尔·宝沃汽车公司(Borgward),被称为EP1-15/6,设计了一个当年非常科幻的顶置炮塔,带有一门105毫米炮,甚至还设想采取轮履合一。

图示:“欧洲标准坦克项目”中,德国提交了三个方案。A方案是波尔舍公司提出的,装有L7型105毫米线膛炮,B方案是亨舍尔和莱茵金属公司共同提出的,装的是莱茵金属公司的BK90型90毫米线膛炮。

图示:“欧洲标准坦克项目”中,德国卡尔·宝沃汽车公司提出了第三个方案,采用顶置炮塔,甚至考虑轮履合一设计,但最终并没有造出原型车。

在“欧洲标准坦克”研制过程中,法德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德国认为法国研发的CN-105-F1型105毫米坦克炮在最大膛压、炮口初速上都难以满足德军需求。特别是这门火炮不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而是将一种G型破甲弹作为主力弹药,这完全不能够与同时代的苏联坦克抗衡。因此德国人认为应该引进英国L7型线膛炮来替换F1。

但是法国陆军却基于国情坚持发展F1型坦克炮和配套的G型破甲弹,双方这样一直僵持了好几年。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而联邦德国坚持留在北约,于是第一次“欧洲标准坦克”项目分道扬镳。

图示:法德双方就“欧洲标准坦克”项目是否采用CN-105-F1型105毫米坦克炮,争吵不休,最终分道扬镳,这种火炮和配套的G型破甲弹成为了AMX-30坦克的标配,但随着复合装甲的出现,这种破甲弹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事实上,法德之间的矛盾早在1958年就出现了,因此在竞标过程中德国公司和法国公司提出的坦克设计方案和原型车,立足点基本上都是本国军队需求。因此在项目终结后能够迅速继承“欧洲标准坦克”项目的遗产——即一系列技战术指标,特别是遵循机动第一、火力第二、防护第三的标准,设计出了法国的AMX30主战坦克和德国的“豹”1主战坦克。

“欧洲标准坦克”项目虽然夭折,但催生了法国AMX-30主战坦克和德国“豹”1主战坦克。

再次合作

由AMX30和“豹”1开始,分道扬镳的法德两国开始发展完全不同的坦克。这之后德国与美国联合启动了MBT-70坦克项目,法国又拿出了针对AMX-30的现代化改进方案。最后两国研制出了AMX56“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和“豹”2系列主战坦克,成为世界著名的三代主战坦克,并共同迎来了东西方冷战的结束。法德两国坦克研制步伐也明显放慢。

法国和德国分别点亮自己的科技树,各自研制了AMX-56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和“豹“2系列主战坦克。

但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让法德这两个传统欧陆强国又“想起”了主战坦克。两国开始再次主导推动以“欧洲”为名义的多个先进武器装备研制项目,包括欧洲第六代战斗机、欧洲第四代主战坦克,甚至讨论过合作设计建造欧洲航空母舰。其中,推进落实最快的是欧洲第四代主战坦克——“主要地面作战系统”项目,旨在联合研制一种欧洲国家通用的新型主战坦克。

此时俄罗斯在2013年就已经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第四代主战坦克T-14“阿玛塔”的原型车,这让两国紧迫感瞬间爆棚。为此,双方政府达成共识,由德国克劳斯-玛菲-魏格曼公司与法国奈克斯特公司两大地面武器装备研发生产巨头合资成立了KNDS集团,统筹推进MGCS项目,并积极吸纳欧洲其他国家参与该项目。

俄罗斯T-14“阿玛塔”主战坦克

2017年,MGCS项目首次公布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在2018年萨托利防务展上进行了原型车的第一次展示,并以“增强型主战坦克”(EMBT)为名。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所谓的EMBT主战坦克只是将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炮塔武器系统与德国“豹”2A7主战坦克底盘嫁接组成,是一个形式大于内涵的展示品。

其唯一的用处是向客户表明EMBT的设计思路,即融合法国坦克战斗系统的信息化优势和德国坦克底盘技术的先进性打造未来主战坦克,而不是像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合作那样双方公司各造各的坦克样车。

坦克上的巨炮

目前EMBT还处于技术演示阶段,要到2024年完成。然后是整个系统演示阶段,直到2028年之后才会进行初始生产和测试。量产车辆计划要到2035年才能够部署生产,到2040年实现全面作战能力。

近年来,EMBT项目涉及到的一些关键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一份内部资料显示,EMBT坦克研发工作被分解成至少8个模块:机动性试验台、弹药和炮塔、防护性能、协同作战、人员培训设备、自动导航和机动性、火控系统和传感器套件。这其中最让法国人在意的是EMBT坦克配套的140毫米新型坦克炮。这次法国拿出了140毫米新型坦克炮,是要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130毫米坦克炮一较高下。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130毫米坦克炮及弹药。

此轮大口径坦克炮比拼起源于苏联。1969年,苏联将2A26型125毫米滑膛坦克炮首次安装在了T-64A主战坦克上,并配有自动装弹系统。1971年,苏联人又将改进后的2A46型125毫米坦克炮安装在了T-72主战坦克上。随后的T-72B、T-80、T-90等主战坦克都装备了2A46M系列坦克炮。其可以发射9M112、9M119等炮射反坦克导弹。

相对而言,上世纪80年代的北约国家主战坦克刚从之前的105毫米口径坦克炮上升到了120毫米口径。由于西方弹药技术普遍较高,加之优良的火控系统等,使西方坦克的打击能力往往要优于苏联同时代坦克。

鉴于此,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新型大口径滑膛坦克炮的研制工作。要提高当时现役的120/125毫米坦克炮穿甲能力,除了在弹药上下功夫外,最重要的还是提高火炮初速。从火炮方面讲,提高弹药初速主要是通过提高膛压、增大口径和增长身管等来实现。

现代的高膛压坦克炮膛压已经达到了5000千克力/平方厘米,继续提高膛压对身管和火炮零部件强度都是一个问题。增长火炮的身管也是一个办法,但目前120/125毫米火炮的身管都已经达到了口径的50倍55倍径左右,再增加将对坦克的整体外形尺寸和作战灵活性造成影响,特别是现代城市作战需要灵活的短身管火炮。而增大口径其实也要涉及到膛压增大和身管增长,总之都需要综合考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情报部门告诉军方,苏联正在研制一种代号为FST-1的坦克样车。采用顶置火炮系统,装有一门新研制的135毫米滑膛炮坦克炮,最大射程4000米,配用全新弹种,包括贫铀弹芯或钨合金弹芯的超高速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T-74无人炮塔坦克,北约命名为FST-1,由于苏联解体,T-74仅仅停留在设计阶段,并未真正投入生产与装备。

据分析,这门火炮初速可达到1980米/秒,在1000米时速度降低50米/秒,则2000米穿甲弹存速为1880米/秒。经德玛尔公式(英国物理学家德玛在1956年提出的一个公式。用于描述大气中的温度、风速和压力分布)计算,这种火炮发射常规弹药可以实现650毫米至660毫米均质钢装甲的穿甲厚度。

由于该车采用顶置无人炮塔,火炮后坐长度可以增加到500毫米左右,这样能够进一步控制后坐力度,从125毫米火炮平均后坐力60吨左右降低50%,对减轻火炮构件重量和整车重量非常有效。不过,对于苏联是否真研制出过135毫米坦克炮实物,一直众说纷纭。

与云里雾里的135毫米坦克炮计划不同,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在秘密进行超大口径的152毫米坦克炮研制工作。从近年来解密的车辆和资料看,这种2A83型152毫米坦克炮最终被苏联研制成功,并作为下一代坦克炮先后安装在T-80BV底盘的传统炮塔坦克试验车“292工程”,以及顶置无人炮塔的“477工程”、“490工程”试验车上。

苏联时代在一辆T-80BV主战坦克底盘基础上研制的“292工程”,安装了一门威力巨大的152毫米坦克炮。

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大口径坦克炮研制计划,西方国家也在同期开始了140毫米大口径坦克炮的研制。英国皇家兵工厂、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公司、美国华特福利特兵工厂、瑞士联邦兵工厂等都开始了140毫米坦克炮的研制。

取得较大成果的是美国、瑞士和德国。其中美国研制成功了XM291型新型坦克炮,该炮有140毫米和120毫米两种口径炮管。其中140毫米炮被称为XM291 ATAC型61倍径轻型火炮,被安装到了M1 CATTB主战坦克试验车上进行了试验。

1990年美国陆军技术展上展示的XM291 140mm坦克炮

而瑞士则于1986年开始140毫米坦克炮研制,1988年中期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1989年底该炮与Pz87(瑞士版豹2)主战坦克进行了组合安装。这种炮采用了苏联式的分装弹药,在试验中,为其专门研制的140毫米钨合金弹芯长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标准距离内穿透了98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

德国莱茵金属也研制了NPzK-140坦克炮,并于1992年装在“豹”2原型车的T19炮塔上,炮塔尾舱进行了配重以模拟计划安装的自动装弹机。

安装莱茵金属NPz水-140型140毫米坦克炮的豹2坦克。

为了协调相关各国的研制工作,1990年5月16日,英、法、德、美四国在政府一级共同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其中包括合作发展“未来坦克主要武器”。关于坦克主炮的技术标准也部分实现一致:新一代火炮口径确定为140毫米,身管采用滑膛,确定最大膛压800MPa,火炮药室尺寸统一,以便实现弹药通用,动能弹全长约1500毫米,药筒长约500毫米等。

安装在“百夫长”坦克底盘上进行射击试验的英国140毫米坦克炮。

然而,就在西方各国开始全力攻坚新型火炮之时,冷战结束。由于对手换代速度下降,1995年,德国率先终止了NPzK-140坦克炮研制。但法国对这一项目仍然较为热衷,因为140毫米坦克炮弹巨大的尺寸和重量,已经超过了人工搬运的极限,拥有自动装弹机布局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成为了这种火炮最佳的装车对象。

根据法国国防部装备总局的要求,AMX在199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将140毫米武器系统集成到“勒克莱尔”坦克炮塔上的研制工作,一个代号为T4的演示炮塔在1996年交付。主要变化是加长尾舱以容纳全长1.5米的炮弹,并对自动装弹机进行了改造。

上世纪90年代法国在“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基础研制的T4试验车,装有法国制造的140毫米坦克炮。

由于装弹机的技术限制,这种火炮的后坐行程长不能增加,反后坐装置必须设计得非常紧凑,炮尾也得为平衡身管增重而增重。尽管后坐部分增添了不少质量,由于140炮的炮口冲量是120炮的两倍,仅靠这些措施还无法完全抵消,为此法国140毫米坦克炮的炮口加装了一个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以减小后坐力。

近年来,法国坚持继续研发140毫米滑膛炮并将该炮称为“终结者”。2019年1月,法国在一辆“勒克莱尔”坦克上安装了140毫米坦克炮,据称比北约现有120毫米坦克炮威力增加了70%。装了新炮后“勒克莱尔”坦克的战斗全重从53吨增加到60吨,弹药携带量从40发减少到31发。炮身和炮弹太大太重、车体重心和重量难以控制、坦克备弹量减少等问题,导致了这种火炮一时半会还不能实现实用化。

使用140毫米炮的“勒克莱尔”坦克

EMBT的现状

虽然140毫米坦克炮还没有准备妥当,但EMB坦克与俄罗斯T-14“阿玛塔”坦克,以及此次同台竞技的莱茵金属公司KF51“黑豹”坦克是世界上目前仅有的三种第四代主战坦克,相比广泛装备各国部队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仍有着诸多优势。EMBT的特色也不少。

当前EMBT样车上使用的是“勒克莱尔”坦克上带尾舱自动装弹机的CN-120F1型120毫米滑膛炮,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未来升级140毫米坦克炮将是必然之路。而莱茵金属公司的KF51“黑豹”主战坦克已经装上了130毫米滑膛炮,比现有120毫米坦克炮的炮口动能提高了50%,如果没有法国140毫米坦克炮的支持,那么EMBT坦克的性能优势将大打折扣。

图示:EMBT坦克采用CN-120 F1型120毫米滑膛炮,但这仅是演示阶段,未来肯定将换为140毫米火炮。另外注意炮塔上方的车长周视瞄准镜,侧面带有机枪,形成一个遥控武器站。

与此同时,考虑到近年来局部战争所暴露出来的新威胁,特别是俄乌战争展现的那种遍地无人机和各种反坦克武器的战场环境,除了主炮外,EMBT坦克还搭载了三种辅助武器。除了一挺12.7毫米并列机枪外,还有一挺安装在车长周视观瞄转塔边的7.62毫米机枪和一套新型的遥控武器站。由于观瞄转塔也拥有360°周视能力,这样炮塔上一前一后拥有两座遥控武器站,极大地提高了火力的灵活性,减少了射击盲区。

另外,RCWS遥控武器站上装的既不是机枪,也不是榴弹发射器,而是一门ARX30型30毫米机关炮,备弹150发,能够对付低空飞行的固定翼战机、直升机或无人机,还能轻易击毁轻型装甲车辆,以及在城市战中对付常见的高位置反坦克手。其上下俯角为15°~+55°,具有双向稳定,还有独立的热成像和红外观瞄系统,可谓近战利器。

EMBT坦克的后部装有一座遥控武器站,武器是一门30毫米机关炮,可以打击地面和空中目标。

防护方面,EMBT坦克采用了“豹”2A7主战坦克的底盘和新型炮塔,底盘正面防护进行了优化,炮塔继承了“勒克莱尔”坦克炮塔的低矮风格,有效降低被弹面积。据研制方介绍,EMBT主要依靠先进的主/被动防护技术来抵御各种威胁。炮塔四周安装了以色列的“战利品”VPS主动防护系统、IAI公司ELM-2133“风衣”相控阵雷达和E-LAWS激光告警系统。

传感器发现射来的反坦克火箭弹或导弹后,便会发射炮塔两侧的拦截弹将其击毁。尽管目前众人对这套主动防御系统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拦截效能还存在质疑,但它能拦截低速的破甲弹、单兵火箭弹以及反坦克导弹却是不争的事实,并已在多次试验中得到证实。

在机动方面,EMBT坦克的战斗全重为61.5吨,比法国“勒克莱尔”坦克要重一些,但比“豹”2A7坦克要轻。其坦克底盘和动力装置改进自“豹”2A7的成熟系统,所配备的发动机具有单位体积功率高、低速扭矩特性好、燃油经济性好、起动性好等特点。它采用7对负重轮,比“勒克莱尔”的6对负重轮底盘更具承载能力,因此底盘适用性和机动性都有所提高,最高速度大于65千米/小时。

此外,由于使用了尾舱自动装弹机,EMBT坦克取消了装填手,只保留车长、炮长和驾驶员。但该车还拥有一个4人车组方案,增加一名系统操作员,为未来增加无人机等航空兵器做准备。因此在底盘上可以看到两个座舱位置,而一般坦克底盘上只有驾驶员一个座舱。

2022年萨托利防务展上展出了新型EMBT坦克样车,但没有配装140毫米坦克炮。

国际市场挑战多

EMBT主战坦克虽然由法德两国共同研制,但并不仅仅用于装备两国陆军。当前这两个曾经的陆上强国的陆军装甲力量在急剧萎缩。法国虽然恢复了师一级编制,但核心战斗力仍然是6个旅,其中装备主战坦克的重型旅仅2个。德国陆军的核心是1个快反师和2个装甲师,共计也只有9个旅,其中以主战坦克为主的装甲旅只有3个。显然,低迷的内需并不能完全支撑起EMBT主战坦克的研制生产。

然而,当前欧洲的地面装备市场已不再是法德两家独大了,特别是东欧国家更倾向于拉近与美国的关系。波兰订购250辆美制M1A2C型“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拉开了美制坦克进入欧洲的序幕。韩国这个亚洲国家近年来也一直在欧洲国家中推销自己的坦克装甲车辆,其K2系列主战坦克先后参与了波兰、挪威的主战坦克选型,甚至与“豹”2A7主战坦克同台竞争。

波兰于2024年采购180辆韩国K2“黑豹”主战坦克。

同时,使用德制坦克的“老欧洲”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国防经费常年不足,加之并没有迫切的防务需求,因此是否愿意大规模采购EMBT主战坦克也成为了未知数。此外,德国本身还有一个莱茵金属公司KF51“黑豹”主战坦克也号称达到了四代主战坦克的标准,让未来欧洲主战坦克市场的水越搅越浑。

欧洲以外的北非、中东、亚洲市场倒是为EMBT主战坦克留出了一些空白,这些地区的一些国家是“豹”2、“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传统用户,另外一些国家则大量装备美国M1“艾布拉姆斯”和英国“挑战者”2主战坦克,在更新换代的时候都有可能向EMBT坦克投去橄榄枝。是否能够开拓未来市场,不仅要看EMBT坦克的研制进度,还要看法德两国未来一段时间上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领域的作为。这些地缘政治属性都不可避免地赋予到了EMBT坦克未来发展之中。

来源:憑蘩之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