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说那些有的没的,明天我就退休了!"我拿着表格,站在人事处的走廊上,自言自语。这个老部队,我来了两次,走了一次,如今又要第二次告别。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不说那些有的没的,明天我就退休了!"我拿着表格,站在人事处的走廊上,自言自语。这个老部队,我来了两次,走了一次,如今又要第二次告别。
那年我45岁,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二十多年的军装生涯画上了句号,不知道前面等着我的是什么。记得转业手续办完那天,把军装叠得整整齐齐放进柜子,穿上便装照镜子,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老王,你这走路还是一板一眼的,到了地方可得改改。"老政委笑着拍我肩膀,"不然人家一眼就看出你是当兵的。"
我当时还不信,觉得自己适应能力挺强。结果第一天去民企报到,前台小姑娘就问我:"请问您是来应聘保安主管的吗?"
我愣了一下,笑着回答:"不是,我是来管理部门报到的新员工。"
小姑娘脸一红:"对不起,王经理。您看上去特别像退伍军人,我们正在招聘保安队长..."
回想起来,真是哭笑不得。在部队养成的习惯,到了地方反而成了"特征"。走路踏实,说话有声,坐如钉,站如松。
"王经理,您上班怎么这么早啊?"公司保安老李每天都这么问我。那时候我保持着部队的作息,早上五点半起床,洗漱完,做完俯卧撑,六点半就到公司门口。结果每次都得在门外等半小时,连保安都没来上班。
"习惯了,在部队起床号一响,谁敢睡懒觉。"我笑着回答。
"那您现在可以多睡会儿啊,反正公司八点半才开始上班。"老李好心提醒我。
我摇摇头:"改不了了,雷打不动的生物钟。"
适应地方工作更是困难。部队讲究的是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可公司里开个会,有人迟到十分钟都正常;交个报告,拖个三五天也没人催;吃个饭,想聊多久聊多久,不像部队食堂"四口两嚼"就得让位。
有一次我批评一个年轻人开会迟到,他居然委屈地看着我说:"王经理,我就迟到了五分钟啊,您看看其他人,十分钟才来的都有呢。"
我当时就愣住了。在部队,迟到就是迟到,哪有什么五分钟十分钟之分。队列训练的时候,教导员说"立正",你敢晚个两秒钟试试?
"老王啊,地方不比部队,你得慢慢来。"公司副总杨总监私下劝我,"你这太较真,大伙儿接受不了。军队管理和企业管理是两回事,得学会变通。"
我试着去适应,但有些习惯真的改不了。比如每天早上必须把床叠得整整齐齐,被子边角要方方正正;比如看到垃圾就想捡起来;比如一日三餐定时定点,从不拖沓。老婆说我这辈子都是个"兵头将尾",身上的军人气质洗不掉了。
在地方工作,我最想念的是部队的那种战友情。在军营,战友之间可以吵架拌嘴,但遇到困难时绝对是一条心。记得有一年冬训,东北零下三十多度,我冻得手脚发麻。老李二话不说把他的暖宝宝塞给我,自己硬抗。而在公司,同事之间更多是利益关系,下班后各回各家,很少有深交的。
"王经理,您又在加班啊?"保洁阿姨经常这么问我。因为每天我都是最早来最晚走的。不是工作做不完,而是闲不住。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时间都是满满当当的,休息时间也有安排。突然闲下来,反而不习惯。
就这样在公司干了八年,从普通职员做到了部门副总。我逐渐学会了企业那套办事方法,也能和同事有说有笑了。但骨子里,我还是改不了当兵时的那股认真劲儿。
记得公司仓库失火那次,我二话不说冲进去救物资,把胳膊都烧伤了。老板问我:"王总,你为啥要冒这个险啊?"
我脱口而出:"紧急情况,首长的财产要保护啊!"
说完我自己都笑了,都这么多年了,嘴上还是改不了叫"首长"。
2014年夏天,一个意外的电话让我有机会回到部队。是我原来单位的老政委,说部队正在搞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我这样有企业经验又熟悉部队的人才回去工作。
"不过你可想好了,这次是以地方人员身份回去,不再是军人了。"政委在电话里提醒我。
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说实话,在企业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真正融入过地方生活。当兵的人,永远有那么一块地方,是放不下部队的。
53岁那年,我回到了阔别八年的老部队。虽然是以地方人员的身份,但一踏进营区大门,闻到那熟悉的饭菜香,听到操场上整齐的口号声,我就知道,我回家了。
刚开始,有些年轻军官和战士不太适应我这个"老地方"的存在。毕竟我穿着便装,却比很多人都了解部队的规矩。
"首长好!"一天早上,一个年轻战士向我敬礼。
我赶紧摆手:"别别别,我不是首长,叫我王师傅就行。"
"可是您站军姿站得比我们连长还标准。"小战士不好意思地笑了。
是啊,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怎么可能忘得掉呢?
我在后勤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物资采购和伙食管理。在企业学到的经验这时候派上了用场。以前部队采购,不少人只看价低,不管质量;我却懂得怎么货比三家,怎么和供应商谈判,怎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
"王师傅,您说这个菜谱怎么样?"炊事班长小刘拿着一周的菜谱来问我。我看了一眼,发现一周内竟然有三天都是白菜炖豆腐。
"不行,太单调了。"我直接否决,"战士们训练那么辛苦,吃得好才有力气。我记得我当兵那会儿,最怕食堂天天白菜萝卜,看见荤腥跟过年似的。"
在我的建议下,部队食堂的伙食有了明显改善。每周至少有两次荤菜,水果也增加了供应。虽然这些改变不大,但战士们吃得香了,训练也更有劲了。
有一天午饭时间,我在食堂巡视,看到两个年轻战士在小声嘀咕什么。
"小伙子,有什么意见尽管提。"我走过去说。
两个战士立刻站直了:"没...没什么,王师傅。"
"别紧张,我当年也是大头兵出身,知道你们想啥。"我笑着说,"是不是觉得肉太少了?"
一个战士不好意思地点点头:"上星期有一天红烧肉,我晚了一步,就只剩汤了。"
"好,我记下了,下次多炒点肉。"我掏出随身带的小本子记了下来。这习惯也是从部队带出来的,什么事都要记本子上,否则容易忘。
在部队的第二个春节,我组织了一场联欢会。请战士们表演节目,自己也上台唱了一首《军中绿花》。虽然嗓音不怎么样,但战士们还是给我热烈鼓掌。
"王师傅,没想到您还会唱歌呢!"小周是新来的战士,才十九岁,家在四川。
"当年我们连队搞文艺汇演,我可是主力。"我笑着说,"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现在这么好的音响设备,就靠一把吉他,一群人围着唱。现在想想,那时候虽然苦,但很快乐。"
"王师傅,您能不能跟我们讲讲您当兵时的故事?"小周眼睛亮亮的。
于是我给他们讲我当年新兵入伍时的糗事。第一次站岗,因为前一天训练太累,结果站着站着就睡着了,被值班排长逮个正着,罚擦了一个月的厕所。小伙子们听得哈哈大笑。
"你们别笑,知道为啥现在部队厕所那么干净吗?就是因为当年我们这些老兵擦出来的经验!"我半开玩笑地说。
转眼到了第二年年底,我已经在部队工作了九年多。眼看着就要到退休年龄了,心里还真有些不舍。
"王师傅,听说您要退休了?"伙食团的小张问我。
"是啊,干满十年,不能再干了。"我叹了口气,"舍不得你们这帮小兔崽子。"
"那您以后还来不来看我们?"
"那必须的!只要你们欢迎,我肯定常来。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收拾办公室的时候,我翻出了一张老照片。是我刚入伍时和战友们的合影。那时候我才二十出头,穿着笔挺的军装,意气风发。如今,我已是花甲之年,头发花白,但军人的那股子劲儿一点都没变。
"王师傅,明天我们给您摆酒送行。"后勤处长小刘说。
"别搞那些虚的,简简单单就好。"我摆摆手。
"这可不行,这是规矩。您这些年为部队做了那么多贡献,怎么能不好好送送您呢?"
我知道,这是军人的执着和认真。在部队,有些事情是必须讲究的,比如告别。
明天就要正式离开了,收拾着办公室里的物品,我突然有些恍惚。人生真是奇妙,我穿过军装,脱下军装,又回到军营,如今再次离开。回想起来,我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曾经是一名军人,而且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
"王师傅,收拾好了吗?送您回家。"门口传来年轻司机小赵的声音。
"好了,走吧。"我拎起包,最后看了一眼这个陪伴我近十年的办公室,轻轻关上了门。
这一次,是真的要说再见了。不过我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我曾经是一名军人,一个永远爱着军营的人。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